第19章 給李老板上一課
書名: 開眼界要從初唐抓起作者名: 后山下的小胖子本章字數: 2822字更新時間: 2022-02-06 23:05:15
楊慶居然說蝗蟲可以鎮壓長孫的氣疾之苦,殿中眾人皆是一臉震驚。
“不行,陛下堅決不能吃蝗蟲,你師父不是說有什么寄生蟲嗎?吃了有患病風險。”這是長孫的聲音,堅定決絕,聽得出她絕無允許李二吃蝗蟲的可能。
“沒問題,只要能幫助觀音婢,朕可以吃。”這是李二的聲音,他是真的愛身側這個賢惠美麗的老婆。
“我陪阿娘吃可以嗎?”幾個軟糯可愛的聲音表示……小胖子李小四還問楊慶為啥要人陪著吃。
“臣妾愿代陛下陪姐姐吃蝗蟲。”有四個皇妃堅定的開口道,很顯然這是四個聰明的女人,她們瞬間想到楊慶敢讓李二吃蝗蟲,那就絕對有法子避免危險。這個時候,當然要表忠心了啊。
當然,其他人也是一臉關心,就不細說了。
還是李二回過神來,神色嚴肅地看著楊慶:
“小慶,你仔細說說,到底是怎么回事,還有你師父說的寄生蟲是什么意思?小小一只蝗蟲有萬千寄生蟲?”
楊慶微微一笑,該裝逼了:
“陛下,小慶讓您吃蝗蟲,那肯定是沒危險的。而且不但可以緩解氣疾,還能讓這次蝗災變成祥瑞。啊,不但如此,還可以積攢軍糧,等過兩年大唐休養生息差不多了,找突厥算賬用得上。”
一連串的炸彈把眾人炸的暈乎乎的,怎么又牽扯到蝗災了,還能變成祥瑞,還可以積攢軍糧。但是長孫皇后仍然淡定,一巴掌拍到楊慶頭上,揪著他的耳朵,仍然是一副溫婉模樣:
“小慶,你要是再敢像你師父那樣喘氣,信不信本宮讓你嘗嘗家法。”
眾人紛紛怒目而視,對啊,好家伙,之前喘氣還不夠,現在還在喘。
“疼疼疼,嬸娘輕點兒,我說我說。”楊慶捂著耳朵,不住討饒。
“寄生蟲的事很復雜,炸烤水煮都可以滅殺,只要不是生食就無須擔心。簡而言之,把蝗蟲制成粉末可以入藥治病,尤其是對氣疾很有幫助。然后氣疾在日常生活中還需要注意一些事,待會我把它寫下來。
至于軍糧和祥瑞,其實是一個事。”
楊慶回想起炸蝗蟲的美味,一臉陶醉:
“你們不知道,蝗蟲經過烹制炸烤之后,是一道極其美味的佳肴,蝗蟲粉在加入面粉后可以制作成可保存年許,攜帶便捷的糧食,吃的時候混以熱水就可以體力。而且還可以拿來飼養雞鴨魚等。
有這么多好處,難道不是祥瑞嗎?陛下不妨下令讓軍民去抓,三文錢,啊不,五文錢一斤賣給小慶如何。”
得,剛受了一記鳳掌,現在又來一龍爪。
李二聽楊慶說道,這蝗蟲居然有這么多好處,不禁當下心花怒放。此前他也曾擔憂,雖然這次有個仙師幫他度過危機,那以后咋辦?這蝗蟲和旱災又不是只有一次。只是沒好意思開口罷了。現在這蝗蟲不僅能變成糧食,還可以幫助治他的摯愛,真的是喜上眉梢喜氣洋洋洋洋得意……
楊慶驟然給他來一句,五文錢一斤。
李二簡直就是如后世同意大利人吃著披薩突然發現這是菠蘿披薩,當下直接賞了一記龍爪過去。
但是還有個問題,自古以來蝗災都是封建王朝的危機之一,再加上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的盛行,不管啥災禍都能扯到上天頭上。《后漢書》還一本正經記載,有德行的地方蝗蟲過境不食,開什么玩笑?總之,老百姓已經恐懼到拜蝗神了。
歷史上開元年間也有大蝗災,宰相姚崇力排眾議要求撲殺蝗蟲,唐玄宗甚至不敢給手諭,而是讓他自己看著辦。
這就是之前楊信三番五次提到皇權至尊的伏筆了,古代迷信思想太嚴重了,皇帝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做,皇權限制非常多。一方面是天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官員自發形成對皇權的限制,所以為了楊慶后期好辦事,兩人就在這兒商量了這個辦法。
楊慶后退一步,肅然一禮:
“陛下,蝗災純粹是天地法則定律運轉自然產生,絕非有何蝗神之說。眾神皆乃人以功德成神,居神界不與人間互通。況且,臣天道宗一脈拜昊天上帝,得知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時,法旨明言,萬物以人為靈長,世間以皇權為至尊。縱有神仙下凡,亦須尊崇陛下人間至尊身份。撲殺蝗蟲,絕無罪過,反而有功德。
因此,朝廷可明示軍民肆意撲殺蝗蟲,不必擔憂。”
言罷,楊慶收起正臉嬉皮笑臉地說道:“再說了,不是還有臣五文錢一斤去收購嘛,這又是旱又是蝗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地主家也沒有余糧,掙點活命錢不好嗎?”
長孫又拍了一下楊慶:
“小小年紀,怎么滿嘴商賈之言,而且你要那么多錢干嘛?”
楊慶揉著頭,一臉天然呆:
“人家隴國公府,家大業大,不多掙點錢,怎么養得起陛下賜的幾百個侍女家丁部曲啊,還有這一大群弟弟妹妹嗷嗷待哺,沒錢可不行啊。”
楊慶儼然一副大哥哥模樣,指著一眾小正太小蘿莉說道。
聽得此言,李承乾滿臉警惕,啥意思,丫的新來就要搶我老大的位置。
楊慶這話說的長孫心花怒放,雖然拿她的一眾兒女當借口,但是看他毫不認生,看向眾小盆友確實一臉友愛的模樣,當真是開心極了。
李二是又好氣又好笑,忍不住又拍了一下:
“你現在還不是臣,剛才你不是自己辭了隴國公嗎?朕什么時候賜你幾百侍女家丁了。”
“天啊,難道把蝗災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還不能掙個國公么?難道陛下讓人家當個光桿國公,不給個幾百上千個侍女家丁么?楊慶一臉的不可思議。
李二指著楊慶大怒道:
“好哇,原來是等在這里。剛才是哪個說的七尺男兒當提三尺青鋒博取功名的?”
楊慶早就等在這里了:
“這么說陛下是答應小慶了,之后的突厥之戰讓我去。那這樣的話,突厥頡利可汗的人頭怎么也值得一個國公之位吧。”
這又把眾人震驚了,小小年紀居然敢夸口去拿突厥可汗的人頭換國公。沒想到這個小家伙還真的想去上戰場。
李二倒是沉吟了一下:“原來你是等在這兒,此前李靖跟朕說過,說你兵法見解奇高,年紀雖小卻胸有溝壑。你真的想上戰場?”
李二曾經確實是很震驚,就如同當初李靖震驚于楊慶的見解一下。那時楊慶和李靖可不僅僅只聊了突厥叩關這事。
楊慶歷史了解不多,但是軍事方面卻很感興趣。天天泡在各種社區論壇,也見過不少大神評價過古典時代和工業時代的戰爭。
當時基于謹慎考慮,同時也確實不清楚古代戰爭的具體操作,所以楊慶當時主要是從軍事思想去和李靖討論。
什么戰爭和政治的關系啊,軍事打擊手段不一定要從正面戰場啊。全方位考慮戰爭因素,要因地制宜,北方騎兵,江南水軍,西南山地軍啊。
順便提一嘴,古人的歷史體系架構其實很弱的?什么是歷史體系架構,今人所知的夏商周秦漢隋唐,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一代又一代學者經過研究考古,甚至許多史料從外國發現,然后慢慢建立的,而且有什么不知道,上網一查就有了。
但古人不一樣?家庭條件遲一點,哪怕是豪強之家,沒啥傳承,比如唐代的人他甚至不一定知道南北朝。而且古人的腦海的歷史體系架構,那得是辛辛苦苦讀出來的,不是想查啥掏出手機就查到了。
這也就是很多東西,比如炒菜,南北朝就有記錄,宋朝才普及的緣故。當然,冶鐵技術也是關鍵。
所以,楊慶直接給李靖拋大招了。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各種經典戰役的例子來跟李靖吹牛逼了。
現代你要是問誰你知道三國么?人家會覺得你瞧不起人。但是在唐代,深刻了解三國的還真不多。《三國演義》雖然跟史實差別不大,但是其中的軍事思想是蠻不錯的。楊慶就用這個吹了不少牛逼。
總之,經過一番交談后,楊慶算是初步在李二這里打了預防針,之后的滅突厥之戰他要參加。畢竟,現在他太小了,得提前準備才行,不然到時候打仗再說肯定會被直接拒絕。
然后,楊慶被安排跟著李承乾先住一起,然后還一起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