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有時候,外向是生活所需,孤獨才是真正的自我享受。
我之前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具體在哪看的我已經(jīng)記不清了,內(nèi)容是:
我本身就是一個不喜歡主動的人,
雖然靈魂有趣,但不愛表達。
死倔,也慢熱。
遇到懂我的人是幸運,遇不到也是正常了。
我比較沉默,喜歡獨處,三觀正,
比你想象的深情,
也比你以為的冷漠。
我本不善言辭,卻忙于人際交往,
我本喜歡獨處,卻忙于奔波勞碌,
而所做的一切,
都是為了得到那解萬千惆悵的碎銀幾兩,
原來,這個世界,不允許我們內(nèi)向。
這段文章說的并非是我的狀態(tài),但我覺得十分現(xiàn)實,這就是“生活”的無奈,為此,這篇文章總結的十分到位,一針見血。
實習期是一個轉(zhuǎn)折,其壓力不小于人生中的任何其他階段,我們無法逃避。
沒有任何調(diào)整的時間,我已半只腳踏入了社會。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早已經(jīng)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漸煙消云散,現(xiàn)在的“實習期”早已不是畢業(yè)生們“最后的狂歡”,更多的是“察言觀色”后努力地生活下去。
我相信,任何一所學校的教師都會在畢業(yè)季叮囑學生們一點,那就是:實習工作一定要好好找,它是一個基礎,是步入社會的第一張通行證,這個階段千萬不要只向“錢”看齊,要做好長久的規(guī)劃......
然而,恕我直言,在這個社會,不以金錢為目的的事只有少部分“唯心主義”者會繼續(xù)堅持。
面對離開校園后的種種誘惑,畢業(yè)生往往很難秉承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這不怪任何人,連學校都有著許多“勞務派遣”性質(zhì)的校企合作,更何況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呢,“人情世故”在這樣的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顯得越來越?jīng)]有了地位。
為了提高就業(yè)率,并且保住學校的“專業(yè)性培養(yǎng)”,高校大多都會在實習期要求從事“與所學專業(yè)相關”的工作,這很正常,因為沒有幾個學生會選擇放棄自己學了好幾年的東西而重新開始,即使他們并不喜歡自己的專業(yè),也會選擇“墨守成規(guī)”的按照規(guī)則行事,為了那在旁人看來“術業(yè)有專攻”的所謂的出路。
當然,這其中不乏為“夢想”而活的人,這部分人的確只是為了混過實習期,接著繼續(xù)朝著自己的夢想迸發(fā),但大部分畢業(yè)生或許還是會選擇實習后轉(zhuǎn)正,為了更高的“收入”而繼續(xù)在職場中努力。
這兩者沒有對錯之分,僅僅是“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抉擇與碰撞,兩者不可兼得,但也“井水不犯河水”般共存。
雖然,我選擇的是“理想主義”,但我也并沒有到達一種“走火入魔”的境界,畢竟現(xiàn)實一點,在社會中是反而可以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在追逐“理想”的同時,不餓肚子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則便是“執(zhí)迷不悟”。
我大學期間主攻設計,因此畢業(yè)后的實習便是被安排在了一家設計院。
這份工作,嚴格來說不是我自己找的,而是教師推薦。倘若讓我選擇,我會在滿足學校要求的情況下盡量的避免與設計有關的工作,在灰色的地帶游走,因為我并不喜歡這專業(yè),打心底里不喜歡。
話雖如此,我盡力在同事面前保持微笑,說真的,這樣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我是一個喜歡將工作和生活分得很開的人,至少現(xiàn)在這份工作是如此。
我不喜歡在同事們面前展現(xiàn)過多我生活中的事情,包括我的生活狀態(tài)也和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工作狀態(tài)截然不同,我會盡量讓他們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我,雖然那并不真實,不過,說到“偽裝自己”這件事,我好像一直都非常擅長。
這會讓人很累,但比起與生活狀態(tài)截然不同的人共事所帶來的信息偏差,這樣顯然是值得的。
工作中的瑣事我無心再提,每個人的實習經(jīng)歷是截然不同的,但讓人覺得心累的“瑣事”其實都差不多,仿佛所有的企業(yè)在這一點上都有開會討論過一樣,總之就是想方設法讓人各種不舒服。
我不知道為什么,但好像每個公司都會完美地做到安排“知音”般善解人意的同事與“雞蛋里挑骨頭”這種與你三觀完全不和的同事同時出現(xiàn)在你的工作當中,猶如“天使與惡魔”的關系般糾纏不清。
倘若這就是所謂的“職場”,那我無言以對。
光是每天應付同事就已經(jīng)足以耗盡我所有的精力了,我無心再分析他人對我的看法。
說到“他人對我的看法”一事,我選擇把它拋到腦后,然后直接無視。
同事間的關系固然重要,但這是一項“長期投資”,因此,短期內(nèi)不會有明顯的收益,所以我選擇了無視。
甚至,到了工作后期,由于工作量的不斷增加,我甚至取消了每天“戴著虛假的面具”上班這一慣例,因為我的生活已經(jīng)被實習公司安排的各項工作指標所霸占,既然是這樣,那我便無需刻意劃清界限。
當我不在刻意偽裝,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
或許,是我多慮了,回想一下,為什么我要刻意不讓這幫同事靠近我的私生活呢?
我的生活是那么的無趣,即使“免費開放”了,在我看來,應該也沒人會愿意在我的生活中停下腳步觀賞一番,這是可悲的,但對我來說,這樣卻是慶幸的。
我們所有人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這不是貶義詞,在我看來,這是事實,同時,這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沒有那么多人關注你,所以,放輕松點。
雖然知道的晚了一些,不過在實習剩下的時光里,我“融入”的比起之前輕松了不少,也過得沒有那么壓抑了,這是做“真實的自己”所帶來的意外的財富。
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為此,我也“有理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