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懂方圓——隨機應(yīng)變好掌船(2)
- 權(quán)鑒
- 呂叔春 茍君厲
- 5170字
- 2014-09-02 14:05:24
段煨是混戰(zhàn)的軍閥中較為開明的一個,他注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干剽掠百姓的事。漢獻帝東還洛陽時,他以禮迎送,貢獻財物,后來做到光祿大夫。但當(dāng)時賈詡名望已高,段煨害怕賈詡以客代主奪取兵權(quán),表面上雖然對賈詡恭敬備至,心里卻總提防著他。
賈詡見機而作,決定離開段煨以避禍。但他要走得光彩,要走得值得,讓迎送雙方都滿意。
當(dāng)時張繡擁兵在南陽(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實力比段煨大。賈詡派人和張繡聯(lián)系,張繡派人來接賈詡。有人勸他:“段煨對您太厚待了,您還要到哪里去呢?”那人大概是賈詡至親或至交,所以賈詡掏了自己的心里話:“段煨性情多疑,心中忌我,對我雖然很熱情,我卻不能長久在他手下,否則會遭他暗算。我離開他,他必定高興,他又希望通過我聯(lián)絡(luò)交結(jié)一個實力大的人作外援,所以必然對我留下的老婆孩子厚待。張繡有兵有地,但無謀主,也真誠歡迎我去,這樣一來,我家屬和自身兩者都安全了。”
賈詡的分析是精明透辟的,行動是明哲的。
賈詡到了張繡那里后,張繡把他待作師長。于是賈詡又換了一個主子,一個對他言聽計從的主子。
但張繡的才略和土地兵力在群雄角逐中很難持久獨立。到了袁紹與曹操官渡大戰(zhàn)時,袁紹派人來招降張繡,又是賈詡在陪同張繡接見袁紹使者的座位上不等張繡表態(tài)就大聲說:“你回去告訴袁紹,他與兄弟之間都不能相容,還能容納外姓人嗎?”張繡當(dāng)時很吃驚,又私下問賈詡:“我們該投奔誰?”
賈詡當(dāng)時表示,應(yīng)投奔曹操。張繡認為曹操實力不如袁紹,而且他以前曾與曹操作過對頭,打過仗,怎么能投曹操?賈詡言驚四座:這正是應(yīng)投奔曹操的理由。他分析道:“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
就是時隔17個世紀,今天來讀賈詡的這段話,也不能不感到賈詡的見識是深遠獨到超乎常人的。
于是張繡和賈詡投奔了曹操,曹操以禮相待張繡,并握著賈詡的手說:“是先生使我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
賈詡繼二段、張繡之后,又換了新主子,即曹操。曹操也敬重信任賈詡,先后為他奏報朝廷做上執(zhí)金吾、太中大夫等。
曹操晚年,在選擇太子時于曹丕、曹植兩個兒子間猶疑不定,賈詡巧妙勸說以廢長立幼造成惡果的袁紹、劉表為戒,曹操終于下決心立曹丕為太子。
賈詡在曹操手下,雖受敬重,但他“夾起尾巴做人”,自知不是曹操手下舊人,卻策謀深長而被重用,為避免猜忌,經(jīng)常閉門自守,不和朝官私自交往,不和有地位的人家攀兒女親家。正因為采取了這些避嫌措施,所以他安然為官無人猜忌讒毀。
曹丕繼位后,知道賈詡曾勸曹操立自己為太子,自然感戴賈詡,賈詡的官位便升到了最高點——太尉,并進爵魏壽鄉(xiāng)侯。77歲時賈詡壽終正寢,又被謚為“肅侯”。
【評議】
識時務(wù)者為俊杰。正所謂良鳥擇木而棲,良仕擇主而事,歷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是因順應(yīng)了時勢,投準了明主,而得以建功立業(yè);又有多少不識時勢的良材,只因不慎,而功敗垂成,釀成酸澀人生。
縱觀賈詡一生,雖是智術(shù)之流,但明于去就,事數(shù)主而來去從容,仕途上可謂從無險阻,步步高升,不能不說他是個伴君有術(shù)之臣。
4.含糊里面通玄機——李勣思不出位受重用
饒嘴多舌,難免會有口舌之禍,含糊其辭,雖糊涂,但能在關(guān)鍵時刻避過危難。臣子事君,多是糊涂的多,饒舌的少。
【事典】
李勣,曹州離狐人,是唐代初年的大將,原名徐世勣,后賜姓李,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改單名勣。他參加過瓦崗軍,失敗后投奔唐朝,人說忠臣不事二主,但李勣為降將、事二主卻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任司空,在官場上任憑風(fēng)吹雨打,勝似閑庭信步。其秘密在何處——行事謹慎,為人老練!
李勣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將軍。李密后來被王世充打敗,帶領(lǐng)兵眾去歸降唐朝。李勣仍據(jù)有李密原來控制的10個郡。武德二年,李勣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李密既已經(jīng)歸順大唐,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給大唐,那就是樂于主子的失敗,為自己居功,以謀求富貴,我感到可恥。現(xiàn)在應(yīng)該完整地登錄州縣名稱和軍人戶口,一并報送魏公,由魏公自己來獻給朝廷,這就是魏公的功勞了,不是很好嗎?”于是派使者報送李密。
使者剛到長安,唐高祖聽說沒有表奏,只有報告給李密,感到十分奇怪。使者把李勣的用意奏報,高祖才很高興地說:“徐世勣感故主之德,給故主推功,真是忠臣啊!”任命他做黎州總管,賜姓李氏,把戶籍登入宗正寺,封他的父親李蓋為濟陰王,李蓋堅決辭謝王爵,就改封舒國公,授與散騎常侍的官職。不久加授李勣為右武侯大將軍。
到李密反叛被誅,李勣為他發(fā)喪并穿上喪服,具備君臣的禮節(jié),上表請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遺體交給他。于是他大規(guī)模地準備儀仗,全軍都穿上白色的喪服,將李密安葬在黎陽山;葬禮完畢,才脫去喪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認為李勣真講道義。
不久后,李勣在戰(zhàn)場上受到竇建德的攻擊,被俘,不過福大命大,他趁竇建德不備,逃回了京師。后來又跟隨太宗征討王世充、竇建德,并立大功。貞觀元年,李勣被任命為并州都督,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大家都說他稱職,突厥對他十分畏懼。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隋煬帝不懂得精選賢良、鎮(zhèn)撫邊境,只去遠筑長城,派大批將士屯駐,來防范突厥,見識糊涂竟到了這種地步。我如今委任李勣鎮(zhèn)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遠逃,邊塞城垣安寧,豈不勝過幾千里的長城嗎?”
后來并州改設(shè)大都督府,又任命李勣為長史,加封到英國公。他在并州鎮(zhèn)守了16年,召回任命為兵部尚書,兼知政事。李勣有次突然重病,驗方上說用胡須燒的灰可以治好,太宗親自剪下自己的胡須給他和藥。李勣叩頭出血,哭著謝恩。太宗說:“我這是為社稷打算,不用感謝。”貞觀十七年,高宗還在東宮時,調(diào)任李勣為太子詹事,追加特進的待遇,仍擔(dān)任知政事。
太宗又曾設(shè)宴,宴席上,太宗回頭對李勣說:“我想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給你,你以前不忘李密,現(xiàn)在肯定也不會做對不起我的事。”李勣激動得淚流滿面,乃至把手指咬破。不一會李勣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蓋在他身上。他就是這樣被委任信用。李勣每次行軍作戰(zhàn),用兵籌劃,臨敵應(yīng)變,都能做得很智巧。從貞觀以來,李勣奉令討伐突厥頡利可汗和薛延陀、高麗等,都把他們打得大敗而逃。太宗曾說:“李靖、李勣二人,古代的名將韓信、白起、衛(wèi)青、霍去病豈能比得上啊!”
到了高宗李治為帝后,李治想立太子,由于王皇后沒有兒子,武則天卻有,便向大臣們征求廢后意見。
尚書右仆射褚遂良提議說:“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為陛下娶的,先帝臨終前拉住陛下的手對大臣們說:‘我的好兒子好媳婦,現(xiàn)在托付給你們了。’陛下也聽到過這話,而且王皇后也沒什么過錯,怎么能輕易將她廢了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廢皇后,懇請好好選擇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選武氏呢?武氏曾經(jīng)跟隨過先帝,這是眾所周知的,天下眾人的耳目,如何能遮擋得住呢?”
大臣韓瑗、來濟也上書李治,力主不選武則天,但高宗聽不進去。
后來,高宗問李勣的看法,李勣生性乖巧,心想這個關(guān)鍵時刻超越自己本分發(fā)表意見,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廢立皇后成功與否,都與性命有關(guān)。同意廢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將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廢除王皇后,如果武則天被選中,無疑是自投羅網(wǎng)。
李勣左思右想,含糊其辭地對高宗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呢?”
高宗聽了這話便下定決心,將褚遂良降職為潭州都督,馬上廢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將武則天立為皇后。
武則天當(dāng)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許敬宗排斥打擊不同意擁立她為皇后的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貶逐,或者被誅殺。李勣卻因為應(yīng)付巧妙,避免了禍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負責(zé)審理長孫無忌等人的案子。
【評議】
思不出位,要求說話辦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地位,該說該做什么,不該說不該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職責(zé)為限,謹慎穩(wěn)重,這是處事精明老練的表現(xiàn)之一。李勣可說是精明老練之輩,他的一句“這是陛下的家事”,包容量極大,在不卑不亢的情況下將“球”踢了回去。
精明老練同投機取巧、阿諛奉承是兩回事。在事情微妙棘手之時,只有精明老練的人才能巧妙應(yīng)付,擺脫不必要的糾葛紛爭,避免殺身之禍。
而投機取巧的人,一旦事情敗露,不僅難逃其咎,還要禍及九族。
5.相逢帝王盡和棋——賈玄陪宋太宗下棋得寵幸
宋太宗時的棋待詔賈玄棋下得神出鬼沒,千變?nèi)f化,可以隨心所欲地調(diào)動對方。他曾稱霸棋壇數(shù)十年,在進宮前便深知自漢朝以來,已有好幾位棋待詔因弈棋被皇帝賜死。因此他與宋太宗下棋時,常常故意下成和棋,所以深得太宗寵幸。
【事典】
宋太宗趙光義很喜歡下圍棋,棋藝水平還不錯。據(jù)《通志》,《宋史藝文志》及《皇朝類苑》記載,太宗著有《棋圖》一卷,《御制角局圖勢》數(shù)卷。但這些圍棋著作現(xiàn)已亡佚。
據(jù)說,宋太宗常常做些“棋勢”(即死活圖勢)考朝臣們,相傳太宗曾制過三個棋勢:“對面千里”、“獨飛天鵝”和“海底取明珠”。《忘優(yōu)清樂集》里保存了前兩個,后一個已經(jīng)失傳。宋太宗的棋勢比較深奧,朝臣們都不懂,紛紛上表請求皇上再別出了。
宋朝文學(xué)家王禹傅,曾在他的詩中,把這些棋勢描繪為“天機秘密通鬼神”。
宋太宗有“善弈”、“絕格”之稱,當(dāng)時的一些國手都下不過他。這里面有沒有些虛假成分就很難說了。這些棋手很可能為取悅皇上,并未全力以赴。
當(dāng)時宮里有一個叫賈玄的棋待詔,他是一個圍棋奇才,少年時已能戰(zhàn)勝國手。當(dāng)上國手后,棋藝更加精湛。他棋下得神出鬼沒,千變?nèi)f化,可以隨心所欲地調(diào)動對方。和他下棋的無不對其棋藝水平佩服有加。他曾稱霸棋壇數(shù)十年,他在進宮前便深知有權(quán)有勢的人專橫跋扈慣了,都有極強的好勝心,也知道自漢朝以來,已有好幾位棋待詔因弈棋被皇帝賜死。因此他與宋太宗下棋時,不敢贏太宗,又不敢讓太宗贏的太多,能看出自己故意輸棋,落個欺君之罪。于是他每盤棋只輸一、二子。討太宗高興。宋太宗棋下得雖然不錯,但他也自知比不上賈玄。不過既然賈玄甘愿故意輸棋,也便不點破,樂得收下這個順水人情。但是,時間一長,贏得太多了,宋太宗便覺得沒什么意思了。
一天,他又與賈玄對弈,他對賈玄說:“我聽人說你的棋天下第一,從沒有負過任何人,而你為什么又盤盤負于我,可見其中有詐。現(xiàn)在再下幾盤,如果你又輸給我,我讓人打你五十大板。”
賈玄聽了忙說:“陛下棋藝高超,取勝不足為奇。下盤愚臣將全力以赴,爭取不再輸棋。”果然,這盤棋下完后,賈玄沒有輸棋,但卻是一局和棋。宋太祖哭笑不得,但又毫無辦法。于是又下一局,這一局賈玄用盡了全身的功夫,結(jié)果又是一盤和棋。下圍棋要做到不輸不贏是很難的,甚至比贏棋還難。
賈玄未輸,自然不能杖責(zé)。
宋太宗知道賈玄又在搗鬼,便故意發(fā)怒地對賈玄說:“都說你是一代棋王,可連我都勝不了,真是徒有虛名,再下一局,如果你贏了,我賞你官做,要是你輸了,我把你扔到水里去喂魚。”賈玄唯唯諾諾,只得連連點頭稱是。
待到下完了,又是不輸不贏,于是宋太宗佯作生氣的樣子說:“我讓你先走一子,可是仍下成平局,就是你輸了!你沒有什么話說了吧?”說完,下令把賈玄扔到水里。
賈玄見皇上動真格的了,急忙大呼道:“陛下息怒,此局臣勝一子,并非和棋。”
太宗聽他說此局不是和棋。便讓他回到原座,問他何以說勝了一子,賈玄驚魂稍定后,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我怕真的被投入河里,故贏皇上一子。但又怕皇上怪罪小臣,故數(shù)子時,我偷偷將一子攥在手中,未敢亮出來。”
太宗一看賈玄手中果然還緊緊地攥著一子,又好氣又好笑,可是他也真知道了賈玄的棋藝水平比自己的水平高得多的多。因為他知道自己棋藝雖不太高明,但也有一定水平,可賈玄能夠想輸一二子就輸一二子,想下成和棋就下成和棋,而想贏一子就贏一子,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太宗對賈玄的棋藝打心眼里佩服,很為賈玄的機智而開心,哈哈大笑,馬上賜宴招待并封了賈玄官職。從此太宗更加寵幸賈玄了。
伴君如伴虎,下棋贏也不是,輸也不是,這類官場應(yīng)酬,實在難以對付,虧得賈玄棋藝高超。
但賈玄為取寵于皇帝而不擇手段的作法,當(dāng)時一些朝廷大臣也很反感。《湘山野錄》中說賈玄“悅惑明主”,使皇帝終日迷醉于圍棋,不理朝政,馮元仲的《弈旦評》也說賈玄是“不死不生”的人,是阿諛奉承之徒。
這真是:
縱使待詔稱第一,相逢帝王盡和棋。
旁觀莫問局中事,且看前朝血淚遺!
其實,真正喜歡圍棋的人,以實力相拼為樂事。以輸棋討好對方,對方未必高興。
【評議】
若論圍棋的精神是:有氣則存,存則同存;無氣則亡,亡則共亡。
圍棋的棋子無子力大小之分,子與子相比較無任何差異,表示人無貴賤、貧富之分。說的是人人平等。
棋子可以不受限制地下在棋盤的任何一個空點上,表示人可以在這個世界上自由地定居生存。說的是天賦人權(quán)。
圍棋其實意之完美,勝過世界上任何動聽的語言。但這完美的表意卻成了封建官場中攀升游戲的一套工具,賈玄就是利用這些無貴賤、貧富之分的黑白棋子來行攀龍附鳳之事。明明是“無氣”的棋子,可到了他的手中,卻成了“有氣”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