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異國他鄉,不敢開口

這段經歷,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那就是戰戰兢兢。

學了N年英文,還是聽不懂的落差感

我本科畢業后,并沒有“走向社會”,而是拿到了獎學金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雖然仍是校園環境,但只身一人前往異國他鄉,目之所及是完全不同的環境,這個改變帶來的沖擊,可以說比“走向社會”還大。和那時候的很多留學生一樣,我是一個人帶著滿滿兩個大箱子飛到美國的,大箱子里是全部家當——包括一把中國菜刀。

我在國內的時候英語一直很不錯,考試成績優秀,GRE VerbalGRE為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其中一類題目屬于Verbal(語言、詞匯)板塊。——編者注更是考了750的高分(滿分為800),所以對自己的英語能力很有信心。但實際情況是到美國的第一個月,怎么什么都聽不懂?!看著別人張嘴發出聲音,就是不知道對方在說什么,只覺得他們的語速飛快。我偶爾能聽懂一兩個單詞,但是對方整句說下來,我就完全不知所云了。當時的那種震驚感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聽不懂,自然就不敢開口說話。所以回想那一個月,是很沉默的一個月。

后來,針對這段經歷,我和我的博士生導師聊天。他是20世紀80年代初到美國的留學生。當年他們先到舊金山住兩天,然后轉機去美國其他地方。他住在舊金山的賓館里的第一天完全不敢出門,就那么從賓館的窗子里看外面陌生的國家和城市,從日出到日落,看了一整天。

第二天,他終于鼓起勇氣,拿上房間鑰匙,出去在城市里轉了一圈。

和我講這些的時候,他已經是終身教授,事業有成,但回憶當年到美國后的第一天,仍然和當時的我產生了很強的共鳴。

話說回來,我當時不僅不能開口,也看不懂。學校里有餐廳,餐廳的菜單掛在墻上,我完全看不懂上面寫的是什么。特別是加州有很多墨西哥食品,用的是西班牙語的名字,我更看不懂了。點餐只能靠看圖,告訴別人序號和數量。取到餐之后,才開始辨認盤子里的食品。去超市也是同樣的感覺,很多東西沒見過,看了標簽還是不知道那都是什么。

這樣的狀態至少持續了半年,我才慢慢重新“學會”英語。

所以,我在讀博期間每年做學校志愿迎新的工作,先要做的就是寬慰新生“這是正常現象”,以及應該怎樣重新“學”英語。包括后來做“奴隸社會”公眾號提出的“不端不裝,有趣有夢”這八個字,也是那時候種下的種子:既然聽不懂,就不要炫耀自己英文優秀了。遇到新情況,自己不行就承認不行,從零開始好好學。

我用4年讀完博士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實驗室的博士后研究生幫我預演答辯。其中幾位美國人聽完都說:一諾,你的英語怎么講得比我們都快,慢一點兒,慢一點兒!說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所以英文這道坎,我真的算是過去了。

初出國門的語言障礙似乎不是大事,你也許會說,所有出國的人不都是這么過來的嗎?但人生的挑戰就是這樣的,外人看上去不起眼的事,對自己來說很可能是一道大坎。更多時候,這對別人來說可能也是一道大坎,只不過你不知道。所以成長的第一步,就是誠實面對自己感受到的困難,不管別人怎么看,對自己來說如果是挑戰,就從接受自己的“不會”“不能”“不行”開始,不要試圖裝作云淡風輕。一旦我們直面問題,應對挑戰就不難。有方向、有努力,戰勝困難就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誠實是面對困境的真正“捷徑”。

初入職場,一個“我不屬于這里”的地方

2004年秋,博士答辯結束。經過幾輪面試,我拿到了麥肯錫公司洛杉磯辦公室的錄用通知,很興奮。

記得最終一輪的面試官是洛杉磯辦公室的三位資深董事合伙人和一位副董事,他們分別面試我,總共四個多小時。我的先生申華章開車送我去,在大堂里等我面試。面試完,開車去吃午飯的路上,我就接到了電話。我還記得當時華章聽到我在接的是麥肯錫的電話,馬上把車停在路邊,知道是好消息的那一刻,我們興奮地擁抱在一起。

2005年夏,我入職麥肯錫。從博士畢業短暫的放松和欣喜到適應全新環境,我又開始緊張了。

入職后的大半年里,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那就是戰戰兢兢。

我后來回顧這段時間,之所以如此不適應,是因為我在同時跨越三道鴻溝。

鴻溝一,從科研到商界,我格格不入。我從一個每天穿著隨便、泡實驗室,周圍都是窮研究生和瓶瓶罐罐的環境,轉場到每天西裝革履,商業詞匯鋪天蓋地的寫字樓和會議室,很不適應,覺得自己根本不屬于這里。

鴻溝二,語言和文化差異。雖然我讀了博士,也在美國待了幾年,但是每天在實驗室和學術圈,離美國社會還是差著十萬八千里。我每說一個詞都得想想發音是不是標準。同事們討論美國最流行的體育賽事——棒球和橄欖球——我卻完全沒概念。同事們說的很多笑話我都聽不懂,還得勉強跟著笑。

鴻溝三,大家的成長背景非常不同。這道鴻溝更隱蔽一些,但卻是更深層的。和我年紀相仿的美國同事們,3歲就和父母滑雪,小時候就有過周游世界的經歷。而我是典型的在中國長大的70后,小時候的記憶是拿糧票打醬油、冬天家里的蜂窩煤爐子和腳上的凍瘡。

我到美國之后,才真正開始了解美國的歷史,知道西方世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解放和反思。所以,雖然我們年齡相仿,但其實是不同時代的人,對很多生活經歷是沒有共鳴的。

——

因為這三道鴻溝,我剛進麥肯錫工作時真是很不適應,又回到了“啞巴”的狀態。

有出路嗎?其實還是那條路,從最基礎的事情開始。做PPT(演示文稿)、列Excel(電子表格)、寫工作郵件、做會議記錄。自己水平不行,就付出200%的努力。

2005年左右美國的企業工作文化里,留voicemail(語音信箱)的做法非常普遍。每天工作后給領導的匯報工作,給客戶的工作進展報告等都通過語音留言。每次留完言,都可以先聽一遍,覺得不滿意就可以刪掉重新錄。記得那時候看我的美國經理留語音,真是行云流水,幾分鐘的語音,結構完整、清晰,用詞恰當,有工作進展的整理總結,還有清晰的下一步計劃,讓人感覺無比驚艷。但到自己留語音時,磕磕巴巴,不知所云。那時候我為了能留一條還算滿意的語音留言,反復錄五遍、十遍,是家常便飯。

但慢慢地,因為努力付出,我的語音留言有了改善,郵件會寫了,PPT和Excel也開始做得有模有樣。那時候公司在內網上有各種培訓的視頻,幾乎所有相關的課程我都上了一遍,很多周末的時間都搭進去了。但我對公司非常感恩,因為只要你愿意,很多方面都有資料供你從零學起。這種文化里對人的尊重和接納,令我之后多年一直受益。

——

現在回憶,當時產生“我不屬于這里”的感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雖然工作要求的這些能力是我只要努力就可以獲得的,但職場里似乎有自己無法滿足的“隱性”要求。比如,要女性穿什么牌子的衣服、用什么牌子的化妝品、拿什么牌子的包。說實話,我當時連那些牌子都沒聽說過。后來雖然慢慢知道了,但往往覺得貴得離譜,實無必要。而這種狀況,到今天也沒有太大改善。

我得到的寬慰來自顏寧同學。記得2006年我出差到美國東部,順道去看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博士后的顏寧。我倆吃完飯,她很興奮地說:一諾,我要帶你去買一瓶我最近特別喜歡的擦臉油!于是她拉著我開始在鎮上逛。我還以為要去大品牌店,結果她拉著我到了Walgreen,就是一家連鎖雜貨藥妝店,有點兒類似國內的便利店,然后帶我徑直走到某排貨架指給我看她的最愛——Aveeno是個親民品牌,類似國內的“大寶”。這一次“尋寶之旅”讓我印象深刻,也說明了我和顏寧同學對“好牌子”共同的認知水平——價格親民,產品好用,不就挺好?當然我也開始買,到今天家里還有一瓶。

——

雖然我在品牌認知方面一直沒有什么提升,但是在那段時間,我迎來了一個職場成長重要的轉折點。這發生在我入職后一年左右。

當時我被安排在一個在日本開展的項目,客戶是藥企。該項目的小團隊一共有三個人,項目經理是韓國人,咨詢師是日本人,還有一個就是我。項目上的副董事是個在日本工作很久的德國人,他是經濟學博士,在日本辦公室以高標準、嚴要求對工作挑剔聞名。還有幾位大領導是美國人。我負責的項目線是一個復雜的病患模型,由于是罕見病,加上亞洲有好幾個市場,數據模型特別復雜,有很多可能的情形。

一次開內部會,我向領導們匯報數據模型的進展。領導們問了幾個問題,我都可以回答。但整個過程我非常緊張,生怕那個模型的結構或者我預想的假設有問題。終于匯報完,我憋了好久,起身去上廁所。

在往廁所小跑的路上,我突然被那位德國領導從后面叫住。我心里一緊,不知道出了什么問題,停下腳步,回頭看他。他從我們剛才的會議室探出頭來,對著我喊:一諾,我就是想告訴你,你的工作非常出色!

我現在還記得在通往廁所的窄道上,那一刻,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覺。那一句認可給我帶來了當時急需的自信。這雖然看上去是再小不過的一件事,但是對職場第一年的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名副其實的轉折點。

這件事對我的另一個影響是,認識到一個好領導的特質就是給人贊許。我后來也做了領導,會時常提醒自己,看到別人做了優秀的工作,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都不要吝嗇贊許和鼓勵。它對給予的人來說是舉手之勞,但可能會成為職場新人獲得認可和自信的重要轉折點。

從乘客到駕駛員,做那個握緊方向盤的人

走過職場起步階段,我逐漸敢于為自己的想法發聲,也有了自信。但我很快發現,這遠遠不夠。

職業生涯的頭兩年,有兩個場景是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的。

第一個場景是我第二年做咨詢師的時候出現的。我們的項目經理是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經濟學博士,美國人,很聰明,也很隨和。我那時候因為經過了第一年的坎,有點兒“資深”咨詢師的小自信了。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時,大家提了幾個不同的思路,我都覺得有問題,每個人提出思路之后,我都發表意見說為什么這個不行。

我們的工作間有一塊白板,項目經理拿著白板筆在上面寫寫畫畫,我坐在白板對面的桌子上,晃著腿,提意見。在我又提了一個反對意見后,項目經理徑直走到我面前,把白板筆給我,說:一諾,你別光提意見,去寫寫你的建議吧。

我現在還記得那支筆在我面前的場景。幾秒后,我才反應過來,從桌子上跳下來,整理了一下思路,去寫我的想法。

我們之后做反饋時,他說:一諾,你很聰明,但真正的聰明人并不是會挑毛病,而是會找解決方案。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重要的一課。

第二個場景是我與一個印度裔的咨詢師一起和客戶做工作坊。他僅僅比我早入職半年多。而我們面對的客戶是十幾個中層管理者。工作坊的內容是大家看一輪數據,然后討論。客戶里有一位50多歲的男性,一直叉著雙手站在外圍,很不屑的樣子,并不積極參與討論。但是大家討論激烈的時候,他總會評論幾句,基本意思就是你們不懂、不靠譜。

這種情況發生幾次之后,大家都有些尷尬。我就想硬著頭皮趕緊把這個工作坊做完,你不合作,我們就找愿意合作的人。就在這時候,讓大家都震驚的一幕出現了。我那個印度裔同事從外面拉了一把轉椅,推到那個客戶的后面,把他按到椅子上,又推向房間中央,對他說:現在你不是乘客,你在駕駛座上(You are in the driver’s seat.),說說你的建議吧!

大家都震驚了,當然包括這個客戶,他半天說不出話來,等回過神來,工作坊時間也差不多到了。他說: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歡迎會后和我討論。

那個場景讓我至今印象深刻。我被這個同事的勇氣、智慧和當機立斷的行動折服,這樣一個動作再明確不過地傳遞了他的意圖,也被當事人完全領會了。

這把轉椅教給我的一課是,做事時,你不是乘客,也不是副駕駛,你要做那個坐在駕駛座上的人。

快車道上,不敢放慢

我在麥肯錫的第二年,工作有了些自信,非常希望能有機會回中國工作。因為我畢竟是中國人,過去在國內的那些年接觸的只是學校和家庭,如今希望通過工作,能有機會了解中國社會。

但是后來發現,這件事無比困難,過了一年半才得以實現。

原因有幾個。

第一,麥肯錫雖然是全球公司,但是跨辦公室做項目還是有很多現實挑戰的,得看有沒有合適的項目,有沒有匹配的時間。而做一個項目經常要花三四個月,所以這一等,就是幾個月到半年,錯過一個項目,就又是幾個月到半年。

第二,我一開始沒想到,我回中國有什么優勢。我是中國人,在美國的話,這個標簽很明顯,但是在中國辦公室,大家都是中國人,中文和我一樣好,而且大部分人都有在中國工作的經驗,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什么優勢都沒有。中國辦公室為什么要找我做項目呢?

第三,是一個前輩的善意提醒:就算真的成行,換辦公室是會減緩升職速度的。首先,等待合適的項目出現就要幾個月到半年。其次,就算上了項目,你人生地不熟,做得也不一定順利。如果不順利,得到不好的工作評價,在“別人”的辦公室是不會有人為你說話的。別人升項目經理,你升不了,就得等下一輪,這一等就又是半年。如果因為這個變數錯過升職節奏,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這個提醒對我是很有殺傷力的,竟然會有這么嚴重的后果?!職場的環境似乎是天天在快車道上,每天都在競爭,雖然不是和別人直接比賽,但升職速度就是競爭的結果。我要考慮到底回不回中國。我只是個初級員工,連項目經理都不是,要自己折騰,跨太平洋做項目、找項目、找領導,本身就困難重重。就算成行了,還要承擔風險,結果很可能是減緩升職的速度,那我圖什么呢?

就是這個“圖什么呢”,讓我有了一個和自己對話的機會。

我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想要的是在中國工作的經驗。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這種經驗會讓我放慢升職速度,我能接受嗎?

我一開始覺得不能接受,但是后來想,不能接受是因為我被挾持在一場比賽里,這場比賽在我所在的小環境里似乎是事情的全部。

但真相是這樣的嗎?

并不是。

所以,如果我因為想要經歷、經驗而在這場比賽里“落后”,我可以接受嗎?

經過一番思考,我覺得可以接受。

做了這個可以“慢”和“落后”的心理調整,我就開始認真去找機會。

終于,在有了發心的一年半之后,我接到了一通來自上海的電話。這次的機會是個大家都不愿意接的4周盡職調查項目。這種項目一般短且超級累,每天連續工作16個小時以上,且做完了對職業生涯沒有連續性的支持,所以大家都躲著走。而我看中的是可以去上海做項目,可以認識中國辦公室的人,而且仍然在醫藥領域,沒有偏離我的主線。

知道自己看中什么,項目內容就不重要了。

所以當時接到這通電話時,我就說我愿意。從這個項目開始,我認識了中國辦公室做醫療項目的團隊,也交了很多朋友。做完一個項目,又有了第二個時間更長的項目,而且我有了做項目經理見習工作的機會。第三年,我順利升職為項目經理。

雖然當時升職的確慢了半年,但幾年之后我發現,那次決定反而成了我的加分項。評選合伙人的時候,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敢于面對風險的創業精神。我當時面對風險的勇氣、尋找機會的態度和不走尋常路的選擇,成了最好的證明之一。

——

所以回頭來看,那“慢”半年的差距并沒有那么重要。

首先,這半年的“延誤”換來的是花錢買不來的經歷,是財富而不是缺憾。其次,長遠來看,這對我的職業發展來說是件大好事。沒有人會揪著我說:你當年升職為項目經理晚半年,所以你不行!我反而因為在那個階段的選擇,有了不一樣的視野和積累。我做到合伙人位置的時候,不過是進公司的第六年,所以就算用原有的標準,我也沒有耽誤什么。

這種對“慢下來”的恐懼,其實源于我們誤以為每一段經歷都有明確的標準和時間表。

真實的人生,以及職業和事業的發展,都不是線性的。它們有停頓,有曲折,也有躍遷。在這下面其實有一條隱形的道路,這條隱形道路的主線,是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人生最重要的是真實豐富的經歷和思考。因此,我們在做選擇時,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這個選擇會不會擴大視野,加深認知,如果是,就選擇這條路。明確了這條內在的隱形道路,我們就知道外在的快和慢其實都是暫時的。

覺察練習·巔峰

現在的你正處于什么樣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中?

請放下手頭的事,靜下心來,感受自己的狀態。

然后慢慢地,回憶自己人生成長中的一個巔峰時刻。

所謂巔峰,就是拋開外界定義,自己由衷覺得特別爽、高興、有成就感的時刻。

回憶一下,那是什么樣的一個時刻,有什么樣的背景、哪些人、哪些事,你在其中是什么樣的狀態,這種狀態從何而來。

請記錄這個場景和你當時的心情、狀態。

然后帶著這種巔峰時刻的感覺,再回到當下的生活和工作中,看看此刻自己的心境會有什么不同。


掃描本書封底二維碼關注“奴隸社會”公眾號,在消息欄發送“巔峰”,即可收到我的更多分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密市| 油尖旺区| 尚志市| 治多县| 淮滨县| 武平县| 大同市| 青神县| 武冈市| 东乡族自治县| 合作市| 容城县| 菏泽市| 平塘县| 台州市| 登封市| 抚松县| 富阳市| 连江县| 和硕县| 扎鲁特旗| 翁牛特旗| 介休市| 比如县| 革吉县| 博湖县| 石门县| 阿城市| 阿克苏市| 台中市| 龙山县| 大冶市| 静安区| 南开区| 旬邑县| 汤原县| 大悟县| 都安| 南丹县| 赤峰市| 南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