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捷史話:走入《敏捷宣言》的合著者真實人生
- 禪道項目管理軟件團隊編著
- 1781字
- 2022-01-18 16:52:47
序一
初心不改二十載,江湖代有才人出
2001 年,敏捷宣言發布,17 位大咖逐漸為實踐者所熟知。是年,少數密切關注大咖動向的國內從業者已在開展自發實踐。2005 年底,諾基亞杭州研發中心開始國內首個Scrum試點項目。2008 年國內敏捷氛圍漸濃,眾多敏捷愛好者聚集在上海蘇州河畔,靠著社區的力量發起了國內首次敏捷實踐者聚會。敏捷進入國內,并不比國外落后多少年。然而,在熱鬧喧囂的背后,卻是某種常識的普遍缺乏。因為種種原因,國內實踐者提及敏捷宣言,言必談四大價值觀,卻似乎總是會遺忘價值觀上下方的兩段文字。提及 12 條原則的,也并不多見,會關注敏捷宣言網站上那篇“敏捷宣言背后的歷史”內容為何的,就更少了。
就敏捷在國內發展而言,大致經歷了 21 世紀初以面向對象和極限編程愛好者為主體的那幾年,國內最有名最為人知的要算是思特沃克公司的一眾咨詢師,彼時他們還發起了名為“敏捷中國”的郵件討論組,后來還主辦了同名會議。隨后,以諾基亞為代表的通信企業則選擇了以Scrum為主體、輔以極限編程等實踐的敏捷之路。到 2012 或 2013 年期間,大衛·安德森的國內擁躉開始推崇其所創建的看板方法,因其主張不直接改變組織現狀、進化而非變革的溫和派主張,收獲了不少追隨者。同時段,大規模敏捷開始成為熱門話題,SAFe一騎絕塵,LeSS窮追不舍。至 2016 年,隨著云計算風潮的興起,主張打破研發與運維之間隔墻的DevOps以一種后續者姿態出現,但風頭很快就蓋過了敏捷。同年,杰夫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的文章“擁抱敏捷”在此掀起了敏捷的熱潮,將更多研發外部門卷入進來,敏捷文化、敏捷組織、商業級敏捷等術語都成為了熱詞。
2015 年,我開始負責IBM的大中華區敏捷與DevOps卓越中心,我們急需敏捷顧問。然而,放眼望去,經驗豐富的老手就那么些個,要么自己開咨詢公司,要么執掌某企業敏捷業務。雖然敏捷的群眾基礎很好,有很多有志于成為敏捷教練的實踐者,但能夠不執著于某一種敏捷方法、擁有較寬廣視野、較豐富的多種敏捷方法與實踐混合實施經驗的中間層實踐者,這個最適合做敏捷教練和顧問的群體,人數太少。也因此我創建了“敏捷教練小伙伴們”微信群,試圖為國內敏捷教練群體的發展貢獻自己那一點點微薄的力量,慚愧的是,成果寥寥。所幸,多位業內有識之士今年共同發起成立了CAC中國敏捷教練聯盟,同樣旨在凝聚社區和企業的力量,為國內敏捷的發展助力。
作為國內這段敏捷歷程的親歷者之一,雖然沒有資格去概括它,但也可以講講我心目中的遺憾。敏捷運動初期,敏捷是以一種挑戰者姿態出現的,挑戰各種門徑式、文檔驅動的瀑布型軟件開發模式。然而在敏捷逐漸成為共識的時候,敏捷從業人士似乎卻仍停留在過去那個挑戰者時代,某種程度上來說一直在抗拒將敏捷方法和實踐正式化、規范化、流程化。用創新鴻溝的理論來講,要跨越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大眾之間的鴻溝,我們是需要降低敏捷的門檻,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和參與到敏捷運動中來,并能夠切實從敏捷實踐中收獲價值的。至于敏捷的規模化,近些年來,能夠理解和認可規模化敏捷的實踐者們倒是越來越多,畢竟,不只是敏捷企業要考慮是否擴大規模的問題,也事關大企業是否有資格做敏捷的問題。實踐者們總不能一邊堅持敏捷的普適性,另一邊又去否定大型研發企業實施敏捷的權利啊!
而這一切的答案,都需要我們回歸到敏捷的初心去看看,到底這 17 位大咖發表敏捷宣言時他們的考慮和主張是什么。這本書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素材,讓我們得以了解這 17 位大咖當時的想法。17 位大咖,他們當時的年齡看樣子估摸著是從三四十歲到五六十歲不等,都有著豐富的軟件開發的經驗,在此過程中創造出了JUnit、Wiki等好用的工具,并將自己的經驗提煉成了故事撲克等實踐以及Scrum、極限編程等方法論,他們是真正秉承著敏捷宣言中身體力行的同時也幫助他人的精神。而他們所堅守的或者說他們的初心,則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軟件開發方式,造福程序員、提升效率、提高質量,真正從敏捷中獲得巨大的好處。
今年是敏捷宣言發布第 20 年,IT或者說軟件領域已經從互聯網時代跨過云時代并進入了數字化時代,軟件研發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問題,好幾名宣言簽署人都已經是七八十歲的高齡,誰來繼承他們的衣缽呢?也或許,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這 17 位大咖其實也是在解決軟件研發各種問題的過程中提煉出的那些方法論和實踐,這就是他們的初心。只要我們能秉承這份初心不改,就必然還會持續涌現出更多新的大咖帶領大家繼續前行!
徐毅
副秘書長兼專家委員會委員
CAC中國敏捷教練企業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