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西敏寺
- 地理新視窗叢書(套裝共6冊)
- 李宏主編
- 1297字
- 2022-01-21 14:29:55
對于那些遠渡重洋來到倫敦的游客來說,是什么使他們覺得沒有生在英國而備感遺憾。許多人認為只有一個地方可以使他們那樣惋惜,那就是有千余年歷史的西敏寺。此外再沒有一處能比這座教堂更讓人深刻地感受到英國的歷史氣息、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自豪感。如果打算參加圣餐儀式,那么你將會被單獨引到位于寬敞的新哥特式唱詩班席位的座位上,場面之盛大有如華貴的傳統(tǒng)英式生活的再現(xiàn)。當榮耀頌歌響起,身著紅白兩色罩衣的唱詩班男孩齊唱圣歌,圣公會以隆重的典禮奉行圣餐儀式。
自1066年征服者威廉(英國國王威廉一世)將皇冠加在自己頭上以來,幾乎全部37位國君都在西敏寺就任。1953年伊麗莎白二世登基盛典持續(xù)了四小時,這是第一次作為媒體事件為世人所知的加冕禮。原本大多數(shù)英國皇室成員的喪葬典禮也在這里舉行,但自1760年起,國君們被安葬于溫莎。就傳統(tǒng)而言,作為官方教會的西敏寺圣彼得教會并不從屬于主教,而是歸于皇家名下。
最初作為修道院的教堂是奉獻給圣彼得的。最后一位盎格魯一撒克遜國王征服者愛德華,于1050年按照羅馬風格重建了這座大教堂,但之后它又被改造為諾曼式建筑。直到1245年亨利三世開始了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將它修造成為哥特式教堂。最早建成的唱詩班耳堂、十字架以及部分中殿拱道都有著與法國的理姆斯和亞眠大教堂同樣的風格,取材自薩里郡的柔和潔白石頭散發(fā)著獨特光暈。
在整整一個世紀里,哥特式唱詩席都僅僅是諾曼風格中殿的一個添加品。直到1375年理查二世把這部分建筑拆除,并著手興建一座宏偉的教堂正廳。在亨利七世和其繼任者統(tǒng)治時的1503~1519年間,禮拜堂的興建給這座大教堂帶來了較為重大的變化。
尚未進入這座堪稱杰作的圣殿,游客們已為它西面精雕細琢的金銀細絲工藝品而感到目眩和驚異了,那么應該從何游起呢?當你從無比深刻的第一印象中驚覺過來,并且將視線上移,凝視上方懸空的扶壁,禮拜堂便映入眼簾。其間屬于亨利七世的禮拜堂擁有特殊的地位,陵墓高大、明亮的拱形窗有花邊狀金絲銀線的扇形裝飾,透露著一種強烈的慰藉心靈的感覺,似乎驅(qū)走了死亡帶來的所有恐懼。其中另有一間禮拜堂是懺悔者愛德華的圣陵。
這座安葬了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和她的半血親姐妹瑪麗一世的陵墓堪稱為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品。正如墓碑上的拉丁銘文所言,這二人既是王座上的伙伴,又是墳墓里的伴侶。受制于伊麗莎白一世的瑪麗·斯圖亞特身為蘇格蘭女王,也安息在西敏寺?,旣惖膬鹤佑⒏裉m的詹姆士一世,同時也是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為母親建造的陵寢較之伊麗莎白的更為輝煌壯麗。
在大教堂的“詩人角”,許多以著述使得英國揚名于世的詩人在死后得以聚首,并受到后人敬重。諸如艾德蒙·史賓塞、威廉·莎士比亞、查爾斯狄更斯、T.S.艾略特、亨利詹姆士等等,都是在這里可以看到的名字。與大教堂南耳堂的詩人角相對的,是北耳堂里一些著名政客的墓室。從帕默斯頓子爵到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甚至是以其思想塑造世界歷史的班杰明·迪斯累里,這些偉大的政治家也聚集在西敏寺。
西敏寺不僅僅可以看作是一部濃縮的英國歷史著作,它那高大且寬敞的中殿、彩色的玻璃窗、繽紛的旗幟,都表明它也是上帝的居所。也許人們在這座哥特式風格的藝術圣殿里感受到比別處更貼近天國,因而每天都來此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