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耶穌之死
- 圣經故事全書(套裝共4冊)
- 劉振鵬主編
- 7828字
- 2022-01-21 14:29:20
耶穌的案子上交給來自羅馬的總督決斷。總督一心只求自己統轄的行省能夠保持表面上的平靜和安寧,他同意將耶穌處死。
耶穌十分清楚,這種結局不可避免。當他還在加利利,在自己的朋友們當中的時候,就已經不止一次向自己的信徒和親屬說明過。
多少個世紀以來,耶路撒冷就是一個宗教壟斷一切的城市。宗教的壟斷給大多數居民帶來巨大的個人好處,而宗教壟斷的維持靠的是嚴格遵守早在摩西時代就制定下來的古老律法。
自打流亡以來,大多數猶太人都寧愿流落他鄉。他們覺得埃及、希臘、意大利半島、西班牙和北非的那些城市買賣興隆,遍地黃金,比他們的老家朱迪亞強得多。猶太那貧瘠的土地,就是終日勞作,也難有收獲。
當波斯人允許猶太人返回自己家園的時候,如果不動用軍隊驅趕,就不可能讓足夠多的居民回到耶路撒冷。
不論哪里的猶太人都把耶路撒冷尊為自己民族的宗教中心,但是他們哪里舒適就在哪里安家,除非使用武力,否則就甭想讓他們回到自己的故鄉去。
結果,留在這個古老的民族之都的人就幾乎無一例外地都以圣殿為生,這就像當今我們一些大學城的居民都直接或間接地靠大學吃飯一樣。大學關了門,他們就只有挨餓或搬家走人了。
這座城市的經濟和精神貴族是少數職業祭司。
在他們的下面,是他們的助手,負責復雜的祭祀儀式。這些人都是訓練有素、技藝嫻熟的屠夫,他們所關心的是給他們送來的那些牲畜的數量和質量,他們的衣食之用主要就是由這些牲畜供給的。
再下面,是普通的用人,每天晚上人群散去后打掃圣殿,清洗庭院。
再有就是錢商,我們現在稱之為銀行家,經營著世界各地帶來的古怪金屬。
此外,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來耶路撒冷朝覲,在約定的時間到祖先的祭壇前做禮拜,因此也就有了為這些人提供食宿開旅館的、開客棧的、開餐館的等等。
當然也還有開商店的、做衣服的、做鞋的、賣酒的、做蠟燭的,這在任何一個變成一個旅游中心的城市都是少不了的。
耶路撒冷實際上就是一個宗教旅游中心,只不過人們到那里去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參加某些宗教儀式。他們堅信這些儀式只能在那個地方舉行,也只能由那個地方的人主持,因為那里的人自遠古時代就一直履行著祭司的職責。
這些事實,我們必須牢牢記住,否則我們便無法理解為什么當耶穌再次大膽進入這座城市時會招來仇恨的目光。
這個木匠從加利利一個偏僻的村莊來到了耶路撒冷,這個謙卑的教書匠把他那偉大的愛甚至灑向了罪人和稅吏。
在此之前,他曾有兩次被勒令離開耶路撒冷。
他在這座城市是不受歡迎的人。
難道他回來不是為了制造更大的麻煩嗎?他會僅僅滿足于說點什么嗎?
的確,他與同伴的那些談話聽起來并無害處,可是那些談話實際上非常危險。那個人總是話有所指,而且不像學識淵博的猶太學者們那樣使用模棱兩可的詞句。猶太學者都喜歡用希伯來語豐富的冗詞贅語把他們要表達的意思掩藏起來,以此顯示他們的博學多才。
耶穌使用的詞語,所有的人都能聽懂。他說:“你們應該全心全意地熱愛上帝。這是第一條戒律。第二條戒律是,你們要像愛自己那樣愛你們的友鄰。”
除此之外,還有那些關于牧羊人的寓言,還有各種切中問題要害的平常話題。有人希望直言不諱地點出偽君子和不值得尊崇的神靈。但是耶穌卻用一連串新的故事把話岔開。眾人心領神會,報以會意的笑聲。就連孩子們也愛聽耶穌講故事。他們非常喜歡耶穌,常常爬到耶穌的膝頭。耶穌說:“讓小孩子們到我這里來吧,不要禁止他們,因為上帝之國就是這樣的。”
總而言之,這個拿撒勒人說的和做的永遠都是一個體面和自尊的拉比從未說過和做過的事情。他又是那么和顏悅色,警察沒有任何理由干預他的事。
再說說他的那些主張。
天國無處不在,天國遠遠不止于猶太一個地方。居住在猶太的只是耶和華最偏愛的人罷了。他不是多次說過這樣的話嗎?
他不是借口為一位婦女治療而公開破了安息日的戒律嗎?
加利利的人不是說,他在外邦人、羅馬官員和被禁止邁入圣殿大門的人家里吃過飯嗎?
如果耶路撒冷的居民接受了這些主張,當真相信在大馬士革、亞歷山大或莫賴萬山照樣可以崇拜上帝的神靈,那么耶路撒冷會有什么結果呢?圣殿會有什么結果呢?祭司們、屠戶們、旅館老板們,以及所有其他人會有什么結果呢?
這座城市就會毀滅,祭司們、屠戶們、旅館老板們,以及所有其他人也將隨之一起毀滅。
仔細一琢磨,還真讓人膽戰心驚:整套摩西律法都將在“愛你的友鄰”這個可怕的新口號面前土崩瓦解。
實際上,耶穌在他生命的最后幾個月中給予人們的所有教導,中心思想就是“愛你的友鄰”。
他希望人們愛自己的友鄰,他懇求人們停止相互爭斗。眼看著人們互相殘殺,冤冤相報,耶穌痛心疾首。他本來是個快樂風趣的人。生活對于他來說是歡樂,而不是負擔。他愛母親,愛家庭,愛朋友。村子里的活動,他沒有不參加的。他自己不是隱士,也不贊成別人靠逃避生活拯救自己的靈魂。可是這個世界卻似乎到處都是荒涼,到處都是痛苦、暴力和混亂。
耶穌以他那淳樸而偉大的胸懷貢獻出一劑醫治這些創傷的良藥。他把這劑良藥稱作愛。有這個字眼就是他所有教導的核心內容。
他對現存的秩序并無興趣。
他既不說帝國的壞話,也不說帝國的好話。
法利賽人想找他的茬兒,狡黠地問他如何看待帝國,滿以為他會出言不遜。可是耶穌明白,任何形式的統治都不過是一種妥協。他拒絕說三道四,而且還奉勸他的聽眾遵守本地的法律,多想想自己的缺點,少議論統治者的短長。
他并沒有不讓他的學生參加圣殿的禮拜儀式,而是鼓勵他們忠實地履行自己的宗教義務。
他從心底嘆服《舊約全書》的睿智,而且屢屢在自己的談話中加以引用。
總之,凡是有可能被解釋為公開向現存秩序挑戰的話,他一句都不說。
可是在法利賽人看來,就是最強悍的反叛都遠不及他危險。
他引導人們獨立思考。
至于耶穌生命的最后幾天,我們已經聽得夠多的了,因此無需詳盡敘述。這位偉大先知的一生,惟有死前那幾天最受基督教編年史的記述者們關注。
那幾天,實際上是那些死活都不肯向前看的人與一個勇敢面向未來的人之間那場斗爭的一部分。
耶穌最后一次進入耶路撒冷是一次凱旋。這倒不是說人們真正開始理解了他苦口婆心地向他們闡述的新思想。他們只不過是想尋找一個可以崇拜的英雄,而這位拿撒勒的先知以他和藹可親的舉止和他在有權有勢的猶太教公會成員面前所顯示出的沉著鎮定,贏得了他們的好感,這才被他們當做崇拜偶像。
有關耶穌的故事,只要有什么不同尋常的內容,他們都樂于信以為真。
治病本身已經滿足不了他們對刺激的原始需求了。
那個病人正病得厲害,碰巧耶穌在這時來到了他居住的村莊,是這樣嗎?
哪里是這么回事!
那個病人已經病得奄奄一息了。那個病人實際上已經死了,下葬了,是耶穌創造奇跡把他從墳墓里召了出來,恢復了生命。
這就是廣為流傳的拉撒路死而復生的故事。這個故事給單純的猶太農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傳十,十傳百,內容越傳越離奇,結果成了中世紀的神話和繪畫最流行的題材。
聽說耶穌來到了耶路撒冷,所有的人都想見到他。當耶穌騎著他那頭小毛驢進入城門時,人們拋撒鮮花,盡情歡呼,仿佛是在慶賀盛大節日。
不幸的是,這種萬眾歡騰的場面就像是荒嶺上的篝火,雖然火光沖天,卻不能長久。
耶穌心如明鏡,沒有為這些歡呼而沾沾自喜。
這樣的歡呼聲他以前就聽到過,后來其他人也聽到過。
聰明的人是不會過分看重這樣的歡呼聲的。以下的敘述將會清楚地說明是否如此。
耶穌到耶路撒冷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尋找住處。他沒有留在城里,而是住到了郊外橄欖山上的伯大尼。前些年,他常常住在伯大尼的拉撒路他的兩個姐姐瑪利亞和馬大家里。
伯大尼離耶路撒冷沒多遠,耶穌吃了點東西,休息了一下,便返回城里的圣殿,再次拿鞭子,把牛販子和錢商等都趕出了這個神圣的地方。
第二天一大早,耶穌得到了回報。猶太教公會向他發起了挑戰。
耶穌來到圣殿的大門前,武裝的衛兵擋住了他,問他前一天下午褻瀆神靈是誰給他的權力。
在場的人立刻圍了上來,紛紛表示自己的態度。
有的說:“這個人做得對。”
有的說:“應該處死他。”
他們互相指著鼻子爭論起來,眼看著就要動手打起來了。就在這時,耶穌轉過身來看了看他們。他們立刻平靜了下來。耶穌又給他們講了幾個故事。
再沒有什么比這更讓法利賽人惱火的了。
耶穌再次采取主動,隔著祭司們向人群講話。像以往一樣,他就贏得了聽眾的好感。
在這場與當局的首次交戰中,耶穌勝利了。衛兵不得不放了他。朋友們跟隨著他平安地回到了住處。那天,再也沒有人來騷擾他。
但是這一切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
法利賽人要是決心摧毀一個人,不到這個人喪命,他們就不會善罷甘休。耶穌清楚這一點,夜幕降臨的時候,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除此之外,還有別的事情讓他焦慮。
迄今為止,他的學生對他十分忠誠,與他形影不離的那十二個學生更是像親兄弟一樣互相愛護,互相寬容。
不過他們當中有一個人卻有點不妙,不是事事如意。
這個人叫猶太,父親居住在加略村,因此他是猶太人,而另外十一位都是加利利人。這也許決定了他對耶穌的態度。
他一直覺得自己受到輕視,覺得那些加利利人總想壓倒他,覺得自己成了祖先的受害者。
這些感覺沒有一個是對的。可他就是那種心胸狹窄的小人,別人說一句毫無惡意的話,他都覺得是在辱罵挖苦他,定會不依不饒。
猶太拜在耶穌門下是出于一時沖動。他本是個貪婪的壞蛋。他知道自己不如別人,就對別人充滿仇恨。
由于他有算算術的天才,其他門徒便請他管理財務,記賬,負責在十二個人當中平均分配他們不多的錢財。
就是這件工作,猶太做得也不是那么令人滿意,同伴們對他越來越不信任。每次看到耶穌的一些花費,他都要嘟嘟囔囔。當他覺得錢花在了他認為是“無益的奢侈”上面時,他便怒容滿面。
耶穌找他談過,告訴他,人家好心好意送你禮物,你卻一臉不高興,這是愚蠢的,也是不禮貌的。
可是猶太沒能被說服。他一言不發。
但他也沒有離開耶穌而去。他仍然稱自己為“十二門徒”之一。每次聽耶穌講道,他都裝出一副熱心的樣子。然而在他的心里,卻有他自己的打算。耶穌的指責傷了他的虛榮心,他決定用最卑鄙的手段報復。他要“擺平”。
在耶路撒冷,在他自己的同胞當中,報復的機會實在太好找了。
猶太在其他門徒睡著了以后,偷偷跑出房門。
猶太教大分會正在商討如何對付耶穌,突然聽說門外有個人要向他們提供一些十分重要的消息。他們讓衛兵把這個人帶了進來,圍在這個人身邊,聽他能說些什么。
猶太開門見山。
大公會不是想把耶穌抓起來嗎?
當然是。
但是他們又怕那個拿撒勒人深得人心,一旦抓起來會引起麻煩,是不是?
當然也是。
如果他們當眾逮捕耶穌,引起了麻煩,羅馬的士兵就會出面,法利賽人就會名譽掃地,撒都該人就會借機興風作浪,不是這樣嗎?
完全正確。
因此,不論做什么都要在夜幕的掩護之下悄悄地干,盡量不鬧出什么動靜,對嗎?
猶太對什么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要是有個對耶穌的起居了如指掌的人告訴大公會如何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耶穌抓到監獄里去,那不正中下懷嗎!
這是一個極有價值的情報,該付給猶太多少錢呢?
大公會商議了一下,提出了一個數目,猶太接受了。交易做成了。
耶穌被出賣給了他的敵人,價格是三十個銀幣。
耶穌在伯大尼平靜地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后的自由時光。
這天是逾越節。猶太人在這個節日里吃烤羊羔和面餅。
耶穌讓他的門徒到城里的一個小客棧預訂一個房間,大家好在一起吃一頓晚飯。
天黑了,猶太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與大家一起離開了住的地方。
他們下了橄欖山,進了城,來到了小客棧。小客棧里一切都已準備停當。
大家在一張長桌前坐下,吃了起來。
但是這頓飯吃得并不那么輕松。大家都感到要發生什么事情,心頭籠罩著可怕的陰影。
耶穌默默無語。其他人心情沉重,一言不發。
最后,彼得實在忍耐不住了,他脫口說出了大家都在想的問題:
“主啊,”他說,“我們都想知道,你是不是在懷疑我們當中什么人?”
耶穌輕聲回答:“是的,你們當中一個人將要給我們大家帶來災難,他就坐在這張桌子旁。”
所有的門徒都站了起來,圍在耶穌的身旁,表白自己是無辜的。
就在這時,猶太悄悄溜出了屋子。
所有的人都知道要發生什么事情了。
他們不愿意再待在這間小屋子里。
他們需要呼幾口新鮮空氣。他們離開了小客棧,走出城門,返回橄欖山。他們走進一個朋友的花園,那位朋友曾經告訴他們,他們隨便什么時候想清靜清靜,都可以到這個花園里來。
這個花園叫客西馬尼,是根據立在一個角落里的榨油機起的名字。
這是一個溫暖的夜晚。
大家疲勞不堪。
過了一會兒,耶穌離開了大家,但是有三個門徒緊緊跟在他的身后。
耶穌回過頭來,吩咐他們等著,看著他做祈禱。
做出最后決定的時刻到了。逃跑還來得及,但是逃跑意味著默認自己有罪,意味著自己的思想的失敗。
他獨自一人待在寂靜無聲的樹林當中,進行他最后的戰斗。
他風華正茂,生活充滿希望。
一旦他的敵人抓住他,死亡將會以最可怕的方式降臨。
他做出了選擇。
他留了下來。
他回到了他的朋友當中。天啊,他們都睡著了。
過了一會兒,整個花園亂成了一片。
大公會的衛兵在猶太的引導下沖向先知。
猶太走在他們的前頭。
他伸出雙臂抱住他的老師,親吻了他的老師一下。
那正是士兵們等待的暗號。
彼得到這時明白出了什么事了。他一把奪過一個士兵手中的刀,狠狠向那個士兵劈去。刀砍中了士兵的頭部,血從傷口噴了出來。
耶穌抓住了彼得的胳膊。
一定不能使用暴力。
士兵不過是在履行職責。
打來打去何時了?思想不是用刀槍打出來的。
耶穌被戴上了手銬,穿過耶路撒冷黑暗的街道,押往亞納斯的家。亞納斯與他的女婿該亞法一起擔任大祭司。
他們高興得叫了起來。他們的敵人終于落在了他們的手里。
審訊立刻開始了。
為什么耶穌要傳授那些異端邪說?
他抨擊古老的儀式究竟是要干什么?
誰給了他那樣說話的權利?
耶穌平靜地說,沒有必要回答他們的問題。祭司們實際上是明知故問。耶穌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何必還要浪費時間呢?
一個衛兵從未見過囚犯這樣對大公會的成員說話,他沖過去狠狠給了耶穌一拳。然后其他人按住耶穌,重新把他捆了一遍,捆得比先前更結實,把他拖到了大祭司該亞法家里,他讓在那里過夜。
天太晚了,召開大公會會議已經來不及了。
然而情緒激昂的法利賽人和心神不安的撒都該人一聽說抓住了耶穌,便從床上爬起來,穿過黑暗的街道擁向關押耶穌的地方。耶穌平靜地坐在屋里,等待著即將降臨的命運。
突然,門邊一片嘈雜聲。原來,衛兵抓住了一個門徒。他們說,一個使女告訴他們,這個打魚人是耶穌的一個好朋友,經常看到他和耶穌一同進城來。
可憐的彼得嚇得魂不附體。
燈光、嘈雜聲、咒罵聲令他驚恐不安。
他哆哆嗦嗦地否認他認識耶穌。
衛兵大失所望,氣得一腳把彼得踢出了門外。屋里只剩下耶穌孤零零一人。
夜就這么過去了。第二天一大早兒,大公會就召開會議。沒有審查證據,沒有聽證人作證,便把這位拿撒勒人判了死刑。
據傳說,這天是四月七日星期五。
法利賽人的主要目的達到了,他們解除了對耶路撒冷的一大威脅。
然而他們的事情還僅僅完成了一半。
羅馬總督彼拉多一再傳來信息:他希望了解這場騷亂會有什么結果。
他得到了報告。
報告的內容無疑是令人感興趣的,但是他難道不該提醒猶太人,不論他們的國王還是倉促的大公會都無權不經當地羅馬總督審問就處死一個人嗎?
猶太教大公會極不情愿地把耶穌送到了彼拉多所在的王宮接受審問。
虔誠的法利賽人留在了王宮外。當時正是逾越節,任何猶太人都不能碰屬于異教的東西。
彼拉多十分煩惱。自從他來到猶太以來,麻煩總是不斷。總是有人用那些他難以理解的問題攪擾他,在他看來這些問題純屬沒事找事。
他下令把耶穌帶到了他的密室,兩人在那里進行了談話。
只談了幾分鐘,彼拉多就得出了結論:沒有理由判處耶穌死刑。對耶穌的指控都是荒謬無稽的。應該將耶穌釋放。
彼拉多把大公會的代言人找來,直截了當地告訴他,耶穌沒有做任何違背羅馬法律的事情。
這對法利賽人是個沉重的打擊。他們的囚犯似乎可以逃脫了。
他們試圖說服總督,告訴他耶穌從猶太到加利利一路惹是生非。
彼拉多聽了靈機一動,問道:“這個人是加利利的臣民還是猶太的臣民?”
“加利利臣民。”法利賽人回答。
“那就把他交給希律·安提帕斯吧。”彼拉多說,“安提帕斯是加利利的國王,就讓他去決定吧。”找到了一個借口把這件事推給別人,彼拉多心中暗喜。
然而國王陛下同總督一樣不愿意承擔責任。國王來耶路撒冷是為了過逾越節,而不是為了斷案判刑。他以前聽過不少有關耶穌的傳說,一直以為耶穌是個術士。
他讓耶穌為他演示一個巫術的秘訣,耶穌理所當然地拒絕了這個荒謬的要求,談話到此就結束了。
教徒們沒有理由與他們自己的一個同胞隔離開來,他們這時無拘無束地擠進了法庭。
“他說他是國王。”教徒們喊道,“他還親口對我們說他凌駕于法律之上。”耶路撒冷大街小巷中那些對耶穌的愚蠢指責此時又冒了出來。
希律王明白了。如果他不迅速采取行動,就會發生騷亂。他只好犧牲一個不得人心的臣民,否則他的王位就難以保住。
“這個人不是自稱國王嗎?”他下令,“那就給他穿上國王的衣服,把他送回到彼拉多那里去。”
有人不知哪里找了件骯臟的舊衣服,套在了耶穌的肩上。衛兵揪住他,在暴民的簇擁下返回去見彼拉多。
換上個勇敢的人,可能會救耶穌不死。可是彼拉多只有救人之心而已。他曾同妻子商議過這個案子,妻子勸他寬大處理。可耶路撒冷只有一支小小的衛戍部隊,而且隨著撒都該人同法利賽人站在了一起,大公會的成員態度越來越強硬。撒都該人擅長于政治,他們對宗教的興趣則是第二位的。他們所擔心的,是釋放耶穌的后果。因此他們作出決定,為了國家的利益,耶穌必須死。他們向彼拉多暗示,他們已準備好秘密報告,要向羅馬皇帝詳細說明所發生的事情。他們要告訴皇帝,他的總督公然站在帝國的一個敵人一邊。
一旦告到皇帝那里,總督職位就會不保,而且連養老金都得不到。
彼拉多動搖了。
接著,他屈服了。
大祭司和他的朋友們得到了耶穌,他們可以任意處置他了。
大公會召開會議,討論如何處死耶穌。
通常,罪犯都是用石塊砸死。可耶穌是個例外。一定要讓他死得屈辱。逃跑的奴隸被抓回以后,不都是釘在十字架上餓死渴死嗎?那么好吧,就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吧。
四名羅馬士兵和一名隊長領命執行。他們揪住耶穌,把他提了起來。
那件骯臟的紫袍再次套在了他的身上。一個倉促用荊棘編成的王冠扣在了他的腦袋上。一個用兩根木頭做成的十字架捆在了他的后背上。
過了一會兒,又有兩個同時被判了死刑的小偷讓士兵從牢房里押了出來。
傍晚,一行人向架著絞刑架的山頭走去。這山頭名為各各他,又叫髑髏地,因遍地尸骸而得名。
耶穌又饑又渴,加之被打得遍體鱗傷,不免頭暈目眩,幾乎邁不動步子。
路兩邊站著許許多多的人,他們看著耶穌背著十字架步履艱難地沿著陡峭的小路向山頭走去。
騷動平靜了下來。暴民的憤怒平息了下來。
一個無辜的人被殺害了。
有人失聲哭了出來,流出了憐憫的眼淚。
但這為時已晚。
耶穌被釘在了十字架上。羅馬士兵在他的頭上系了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拿撒勒的耶穌——猶太人之王。”
字是用羅馬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三種文字寫成的,為的是讓所有人都能看懂。
這是對濫殺無辜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一種侮辱。
最后一顆釘子釘進去后,士兵們就坐下來賭博。四周圍了一大圈人觀看。有的人僅僅是出于好奇,有的人卻是耶穌以前的學生,他們壯著膽子返回耶路撒冷為的是陪他們的老師度過最后的時刻。人群中還有幾名婦女。
天很快就黑了下來。
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輕聲嘟囔了幾句沒有什么人能聽懂的話。一個好心的羅馬士兵用一塊海綿蘸點醋,再用長矛尖挑到耶穌的面前,想麻醉一下他那被釘子撕裂的手和腳,減輕他的痛苦。但耶穌拒絕了。
耶穌使出最后一點力氣,強打精神做了一段祈禱。
他請求寬恕他的敵人,不要為他們加害于他而懲罰他們。
然后他低聲說:“結束了。”
耶穌就這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