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每天都會給我提供第一手數據 生物化學×臨床數據,為“正確的飲食”更新升級
很多人都討厭生物化學,覺得它很枯燥無聊。但是,我卻始終都在積極地學習。在母校北海道大學醫學部讀書的時候自不用說,后來到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醫用生化教室留學時,再到我當上了內科教授,開設自己的診所,直至今日,我都一直堅持學習生物化學。我曾經把造成老化的物質AGE(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作為研究課題,也是因為它和生物化學中的糖類代謝有關。正因為如此,我常常被當成怪人。
但是,掌握了生物化學對我來說是一筆莫大的財富。對于我從事的專業——糖尿病治療來說,生物化學的知識是必需的。吃什么,怎么吃,吃后在身體內發生怎樣的變化,只有在理解了這一切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
然而現實中這樣做的醫生鳳毛麟角,大多數醫生還是用已經過時的、醫學上已經被證偽的控制熱量療法來給患者治療。想必是因為他們沒有生物化學知識,所以堅信熱量過高的飲食會讓血糖值升高吧。
其結果造成患者不得不遵守醫囑忍耐饑餓,喜歡的酒也要控制不能喝,每天過著無趣的生活。即便如此,患者雖然已經對自己如此嚴苛,卻仍然無法有效地控制血糖值,有的患者還飽受腎功能不全、失明等這些嚴重并發癥的折磨,苦不堪言。這是多么殘酷的事情啊!
在我的診所中,會請患者使用一種叫作“瞬感掃描式血糖監測儀”的最新型血糖自測儀,讓患者利用它自己監測血糖值。這種儀器的檢測方法毫無痛苦、十分簡單,患者每吃完一頓飯都像是做實驗一樣自我檢測血糖值,樂在其中。
然后,他們會發來各種各樣的反饋。
“吃了蕎麥面條后,血糖值上升得很快。”
“吃叉燒面后,血糖值的上升比較平緩。”
“吃了咖喱飯后,血糖值立竿見影地迅速上漲。”
“加了很多橄欖油的意大利面,意外地沒什么問題。”
“糙米飯也不行。血糖的上升幅度和白米飯差不多。”
“水果中,香蕉尤其危險。”
“昨天晚上吃飯前喝了葡萄酒,今天早上空腹血糖值竟然下降了20mg/dL(1.1mmol/L)。”
我把患者提供的這些信息與生物化學的知識對照確認,然后分享給其他患者,這就是我采取的診療方式。
醫療本來就是從面對個別的、具體一個一個患者開始建立起來的。在醫療過程中獲得的這些最新的第一手數據,也讓我作為醫生不斷成長。
患者不斷給我提供的龐大數據,也印證了我所學習的知識。生物化學的知識與臨床現場的實證,這二者是我的理論難以撼動的堅定支撐。飲食能夠左右人的健康,關于這方面,我不想像吉恩·邁耶那樣紙上談兵。
我提出“無論糙米還是蕎麥面,它們都同樣是糖類,所以不要過多攝入”的時候,一定會有人提出質疑:“蕎麥不是健康食物嗎?”“這不是自古就有的食物嗎?”“我聽說吃棕色碳水化合物不會發胖。”
但是,我的患者看了這些都會一笑了之。因為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糖類,就最好少吃。這一點,對他們這些自己檢測血糖的患者們來說,是最清楚不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