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中國古代的征兵制度,為何總是變來變去?

在古代,一個運行良好的兵役制度(以下簡稱兵制)可以有效減輕國家在安全和財政方面的負擔,但現實總與理想相差甚遠,我國古代兵制在建立之初,就不斷面臨著各種矛盾,可謂一波三折。

先秦時代:從奴隸制到封建制

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兵制。這一時期,中國實行的是國人兵役制。

征服者為了防御和鎮壓被征服者的反抗,修筑武裝設防的城市作為統治基地和中心,這個中心被稱為“國”。

居住在國中及近郊的居民被稱為“國人”,他們是征服者;國以外地區被稱為野,居住在這里的人被稱為“野人”,是被征服者。只有“國人”有權服兵役,而“野人”只能從事農業勞動、服勞役。國人兵役制屬于寓兵于農、兵農合一的民兵制,即平時務農、戰時作戰。

商代后期還出現了一種常備軍制度——“三軍”(“三軍”最后也演變成指代全體軍隊的名詞),而除了“三軍”常備軍外,遇有較大規模的戰爭,也可以隨時征收平民為兵。

西周時,不僅周王室擁有軍隊,受封的各國諸侯也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相當于商朝后期常備軍的編制和人數。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混戰。此時,軍事制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西周以來形成的軍規軍制早已形同虛設,各國都在瘋狂擴充自己的軍隊。有的諸侯國為擴大兵源,取消了士兵的身份限制,并推行郡縣征兵制,實行按軍功授田晉爵的辦法,提高庶人地位。過去無權服兵役的“野人”,此時也有了服兵役的權利。國人兵役制被普遍兵役制代替,為當時各國大規模征兵提供了條件。

《周禮·地官》就記載:國中凡身高7尺以上,60歲以下的男子都在被征集之列。家中男丁數目多者,一人為正卒,其余為羨卒。

不過,戰國時也存在嚴格選拔標準的募兵制。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魏國建立的“武卒”,《荀子·議兵》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可以看出,征兵對士兵體能有嚴格要求,而只有符合這個要求才能被征入伍。所以,魏武卒也算是“職業軍隊”的雛形。

在著名的陰晉之戰中(公元前389年),魏國大將吳起率領著“五萬”魏武卒擊潰秦國“五十萬”大軍,《吳子·勵士·第六》就記載:“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當然,“五萬”與“五十萬”的數字是夸張的說法,但可以看出,魏國與秦國之間兵力差距非常懸殊,而因為當時秦國大軍多為征召民夫,缺乏訓練,與“職業軍隊”魏武卒相比,戰斗力不在一個檔次,所以才讓魏國在陰晉之戰中以少勝多。

總的來說,這時兵役制度的改革趨勢,是廢除軍隊組織中的世襲制,任人唯能,實行功績制;軍隊開始成為獨立的職能化部門,結束了軍政合一的軍隊組織形式,走上了專業化道路。

秦漢時代:征兵制成為主流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的皇帝。為了實現對全國統治,進一步加強皇帝對軍隊的掌控力,秦朝實行普遍兵役制,規定17歲的男性公民都要進行兵役登記,并且隨時都有可能應征入伍。

西漢兵制承襲秦制,有一支由皇帝親自控制的國家軍隊,對于戶籍也有更嚴格的登記制度。

徐幹在《中論·民數》中說:“民數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貢賦,以造器用,以制祿食,以起田役,以作軍旅。國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大體意思就是統計人口很重要,從徭役、分田地、服兵役到國家創立法典,都需要完善的戶籍制。

漢代兵役征調的對象主要是農民,服役年齡為17~60歲。漢民一生需服兵役2年。

1年在本郡服役,稱為正卒;1年在京師或邊防軍服役,稱為衛士或戍卒。

但是在漢武帝多次征討匈奴,導致國庫虧空、民生艱難后,建立在穩定經濟系統上的征兵制變得無法實行。于是,西漢在北軍(守衛京城門內之兵)中增置八校尉,所屬士卒大多募自熟悉胡、越情況的漢族或匈奴族人民,這是西漢募兵的開始,目的是彌補征兵的不足。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王朝。鑒于長期戰亂對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劉秀決定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實行罷兵。

罷兵的重點是郡國兵。從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到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5次罷省郡國兵。建武六年,罷郡國都尉,都尉原來執掌的權力并入太守,并且取消郡國兵每年秋后的軍事演習。這一措施使郡守從此掌握了軍政大權。建武七年,“罷天下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及軍假吏,盡還民伍,惟更賦如故”。這一改革,把郡國兵基本上取消了,郡縣服兵役一年的制度也從此取消。但是,此舉也讓地方郡守權力極大,遇上地方叛亂時,中央兵不足以應付,只得臨時征集,最后不得不改為募兵制。隨著募兵規模越來越大,給東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首先,募兵制導致了軍隊戰斗力衰弱。由于挑選不嚴,應募者未經軍事訓練,素質不高,加上一旦應募入伍便終身從軍,導致疲老衰弱之兵充斥部隊,而且,這么做也破壞了農業生產,對國家經濟造成了不良影響。其次,募兵制給地方豪強和官吏割據一方提供了便利條件。這種情況,最后也就演變成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局勢。

三國魏晉南北朝:府兵建立

東漢末年,各地的豪強貴族和宦官集團瓜分了國家的土地,百姓沒有土地,只能到豪強貴族的私人田莊里做工,叫作“徒附”,就是依附于地主豪強的農奴。豪強地主從這些人之中選出一些身強力壯的做私人保鏢,成為自己的“部曲”。

當然,身在亂世,人口數量大幅下降,兵源也不豐富。各個勢力為保證充足兵源,都在事實上建立了全面的征兵制度,比如曹操就將士兵家屬聚集起來,以獲取后備兵員。其兵稱士,以服兵役為終身義務;其家稱士家或兵戶、軍戶。士家另立戶籍,與民戶分離,子孫世代為兵(世兵)。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就記載: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呂布、陳宮率萬人襲曹操,時操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意思就是呂布、陳宮來偷襲曹操,曹操的士兵都出去農作了,在場的沒幾個人。于是,曹操令隨營婦女操戈拒敵,表明隨軍家屬與兵士同住所,受將帥的嚴格控制與支配。在這樣的環境中,婦女在必要時尚且須操戈拒敵,有戰斗能力的男子繼父兄為兵,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吳國也有類似的世襲制度,世代為兵。但是光這樣也不夠,在兵源上,三國亂世總體還是募兵、征兵、收降等多種征兵方式結合。

之后的兩晉南北朝時期,除了繼承三國時期的士兵制度外,開始出現府兵制。府兵制創立于西魏、北周時期。當時,朝廷挑選身強力壯的民眾充當府兵,免除他們的賦稅負擔。農閑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府兵一人所用馬匹糧食武器,由六家供給。

共設百府,每府設一郎將,分屬二十四軍統率。

《后魏書》云:“西魏大統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軍,合為百府。每府一郎將統之,分屬二十四軍,開府各領一軍。大將軍凡十二人,每一大將軍統二府,一柱國統二大將軍,凡柱國六員,復加持節都督以統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為府兵。”只是這里講的府兵制并未兵農合一,而是專一的職業士兵,在和均田制結合后,兵農合一才真正開始。

南北朝結束后,府兵制并未消失,被隋唐繼承下來。

唐宋:募兵制的回歸

《新唐書·兵志》稱:“兵列府以居外,將列衛以居內,有事則將以征伐,事已各解而去。”這就是把府、衛作為府兵制的基本單位。杜牧在《樊川文集》卷五《原十六衛》中也說:“內以十六衛畜養戎臣……外岍折沖果毅府五百七十四以儲兵伍。”

但是,想有效實施府兵制這種小范圍的義務兵制度,需建立在社會、經濟皆穩定運行的基礎上,一旦遇上動亂,其社會經濟基礎必定被破壞。唐中期,特別是“安史之亂”后,由于藩鎮割據,中央政府掌握的戶口和土地數量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余”。由此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府兵制就難以維系了。因為每個士兵能分到田,才能達到兵農一體的效果。但是“安史之亂”后,由于土地集中,均田制被破壞,農民大批破產,無力自備器械糧食,府兵制也就無法推行。

另一方面,節度使控制的各大藩鎮為了自保,又或者為了擁兵自重,自然會放棄單一來源的府兵制,轉而采用可以征召更多兵源的募兵制。

于是,200多年的府兵制,最終還是被募兵制所代替了。

到了宋朝,皇帝將兵種分為四等,禁軍、廂軍、鄉兵、番兵。而這些兵種的共同點都是實行募兵制。北宋檢選禁兵時,初有“兵樣”,按身長、體魄劃分若干等,分送諸道,令如樣選募。以后用木梃代“兵樣”,差以尺寸高下。對應召者,根據身長、體魄以及技巧等確定等級,再按等級編入不同部隊。凡“亢健者”揀入禁兵,“短弱者”即入廂兵。應募以后,家屬可以隨營,本人須黥面涅臂為號,中途不得退役,實則終身為兵。兵員空缺則有時從子弟中補選。如果逃亡或犯罪,懲罰極重,甚至株連親屬和鄉里。每遇兇年饑歲,就大量招募破產農民,又往往收編“盜賊”為兵,即所謂“除盜恤饑”。在兵源缺乏時,甚至罪犯也成為兵士的來源之一。

所以說,北宋的募兵制是畸形的,募兵制雖有選拔要求,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往往來者不拒。所謂宋“積貧積弱”,其中“貧”就是因為養了一支龐大的軍隊。而其中難民、流民是重要組成部分。咸平三年,宋真宗詔“募饑民堪役者隸軍籍,得萬人”;慶歷八年,河北地區發生水災,出現大量難民,宋仁宗詔“州縣募饑民為軍”;熙寧元年,宋神宗詔“募饑民補廂軍”;并且在宋仁宗明道元年放寬了對難民身體素質的限制,“有愿隸軍而不中者,聽隸下軍”。

招募難民入軍使得宋朝軍隊龐大但戰斗力低下,還增加了財政負擔。就連戰斗力強悍的岳家軍,也是由岳飛老鄉收編的降軍甚至流民組成。不過岳飛本身是有極高軍事素質的將領,依然能憑借自己的能力將隊伍訓練成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另一方面,宋朝的軍事指揮體系更讓軍事雪上加霜。宋太祖趙匡胤先是收回禁軍大權,不再設置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一職(畢竟他自己就以此職搞過兵變),把禁軍的指揮權緊緊抓到自己手中,然后奪去禁軍將領的兵權。宋太祖還將軍權一分為二,設置了兩個機構,一個是樞密院,一個是三衙。

樞密院是最高軍事決策機關,負責軍事政令、調動軍隊、招募軍隊、后勤供應、軍事訓練等軍國大事。它的長官是正副樞密史,其地位與宰相相當。樞密長官雖然負責軍事,但一般由文職人員擔任,目的是杜絕武人參政之路。樞密院的職權雖大,但只有發兵之權,卻無統兵之權。

三衙,指的是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三衙的職能是統帥天下禁軍。三衙之間又互不統屬,他們皆歸天子掌握。不僅如此,三衙只有領兵權,卻沒有調兵權。這就使他們完全成了皇帝的御用工具,沒有皇帝和樞密院的命令他們就寸步難行。

這個制度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在對外作戰、抗擊強敵的過程中,由于將帥平日受約束太甚,什么事都要請示皇帝,以致臨陣不能決策,往往錯失時機。譬如在應對西夏時,就是因為邊防決策導致戰略失誤。

宋太宗后期,西夏就開始不斷擴張,蠶食北宋領土,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開始圍攻西北戰略重鎮——靈州。宋真宗即位后,西夏勢頭更甚。在曹瑋駐守西北期間,多次大敗西夏,在西夏李繼遷(夏太祖,公元1004年去世)死后,曹瑋就上奏朝廷,此時是消滅西夏最好的時機,但是繼位的李德明有意卑躬屈膝討好宋朝,宋真宗認為西夏不足為慮,錯失了消滅西夏的大好機會,最后直接釀成李元昊叛亂。綜合來看,宋朝很鐘情募兵制,但是募兵制建立職業軍隊的初衷并未在宋朝體現,也正是這種“畸形”的募兵制度,使得宋朝軍事體系冗雜,作戰效率低下,使得宋朝“積貧積弱”。

明清:衛所兵制和八旗兵

明代初年,以衛、所作為軍事基層組織。5600人為一衛,1120人為千戶所,112人為百戶所,分別設指揮使、千戶、百戶統率之。中央初設大都督府統轄全國軍隊。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撤銷大都督府,改設前、后、左、右、中五軍都督府管理全國衛所軍隊,但沒有調兵權。兵部有調兵權,但手中無兵,只有皇帝才掌握最高的兵權。

遇有戰事,由兵部稟報皇帝,皇帝直接任命將領統兵。戰事結束,將領繳印回任,官兵各歸衛所。衛所軍以各省都指揮使為最高統兵官,各省都指揮使又分別統屬于中央五軍都督府。京師地區衛所,則由五軍都督府直接統轄。衛所的軍籍與民戶有別,世襲而不得更改,以此保證兵源。兵的任務為出征、防守和屯田。平日,軍隊實行屯田自養,并進行操練。整體看來,衛所兵制和府兵制頗有相似。

但是其經濟基礎完全不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劃分一定地方為“府”,在這些地方實行均田制。把因戰爭而無主的農田分給士兵,讓士兵在此地定居,平時為民,耕種訓練,戰時為兵,出兵打仗。而衛所兵則是一人當兵,世代當兵,而且還要給朝廷種地,其經濟基礎和府兵制完全不同。

明嘉靖時期,邊患嚴重,急需兵力,募兵制重新興起。抗倭名將戚繼光組建戚家軍時,就是義務招募了大量農民入伍。只是和岳家軍一樣,戚繼光本身頗具將才,他建立的一套戰術體系使得戚家軍在面對倭寇時極其有效。

但由于募兵制破壞了早期衛所制“兵帥分離”的構想,內閣不得不將兵權下放于將領,朝廷無法完全掌控兵權,加以募兵日多,國庫日絀,軍官克扣糧餉,士兵不斷逃亡,募兵制日趨腐敗。

清代初年,軍隊主要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在入關前的兵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用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進行編制的武裝,入關以后繼續沿用“以旗統兵”的建制。而八旗兵采取世襲制,年齡16歲以上的八旗子弟人盡為兵。

統一全國后,因為幅員遼闊,清王朝傳統的八旗兵不足以守衛龐大的國土,于是便招募漢人和收編來的漢族地主武裝建立綠營兵,用來配合八旗兵,以拱衛京師和駐防各地,且綠營也為世襲制,世代為兵。在這里可以看出,清朝事實上就是小范圍的義務兵制(征兵制)。雖然早期綠營兵為募集而來,但是綠營兵是世襲的,所以綠營就成為和八旗一樣的世兵制了,其實就是針對一部分家庭的義務兵制度。

與前朝末期一樣,一旦時局動蕩,現有兵制就不能滿足需要,被迫出現變化。太平天國讓朝廷對綠營和八旗失去了信心,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兵戶世襲讓軍隊失去戰斗力。

起初,朝廷重新采用老辦法“團練”,所謂“團練”,即由地方士紳發起組織的民兵。它用于地方自保,而其口糧費用也主要由地方自籌解決。但是這些團練戰斗力低下,且裝備落后,根本不堪大用。

曾國藩為此還是通過募兵制,招募了一批人組建了湘軍,之后的淮軍也一樣是由募集而成。

可以看出,募兵制很多時候充當了救火隊員的角色,當目前的主要軍事動員方式無法滿足軍事需求時,就必定需要擴大征集范圍,重新啟用募兵制。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征兵制度,其本質無非就是適齡男性都有可能“中獎”的征兵制和有嚴格選拔條件(或者來者不拒)的募兵制,兩者時常結合在一起,構成古代王朝重要的軍事基礎。同時也可以發現,兵制的變化和國家財政時常是捆綁在一起的。比如戰國時期的魏武卒,就是募兵制下的產物,這種常備軍雖然促成軍隊職業化,戰斗力也很強,但是它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巨大負擔,遇上大型會戰時,國家仍會招募民夫上戰場。

唐朝、明朝都試圖建立兵農合一的兵制,其原因也很明顯,就是為了解決歷朝養不起兵的問題。然而,最初設計看似完美的兵制,最后總會因為各種因素被廢棄。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個朝代的兵制都不是單一的,往往都是募兵與征兵相結合。兵制同時又牽涉到如何處理軍權的問題,為削弱軍閥割據的基礎而削弱將領權力,雖鞏固了皇權,但最后在外敵入侵時,“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情況則嚴重削弱了軍隊戰斗力。

(作者:佐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兖州市| 佛学| 泰宁县| 侯马市| 揭阳市| 通渭县| 亳州市| 若羌县| 桐柏县| 浑源县| 赣榆县| 滨海县| 古浪县| 娄烦县| 历史| 巴林右旗| 诸城市| 株洲市| 友谊县| 唐海县| 乐东| 渝中区| 邵阳县| 茌平县| 北票市| 霍林郭勒市| 山西省| 牟定县| 衡山县| 海淀区| 扶沟县| 葫芦岛市| 雷波县| 泊头市| 定结县| 勃利县| 十堰市| 中卫市| 青岛市|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