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談特殊學生的教育
- 發現:一個教育人的自白
- 陸虎
- 3130字
- 2022-01-18 11:04:30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戀愛觀、家庭觀、婚姻觀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當前社會的離婚率也越來越高,出現了許多與傳統婚姻家庭有別的“家庭”——離異家庭、再婚重組家庭、“小三”家庭等。家庭關系的變異、撫養方式的變化、人際關系的復雜、多元觀念的沖擊以及家庭教育的差異,使特殊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往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無論是缺少父愛還是缺少母愛,都是一種先天性的心理殘缺,這是一種營養不良的愛。不管已有的這一半愛有多么的深厚與真切,都無法彌補和替代失去的另一半的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應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必須重視學生特殊的心理現象,并采取合適的教育手段,使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健康成長。
一、用耐心了解真實的他們
多年來的經驗讓我發現,特殊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因此把自己的真實情況和情感都藏得很深。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會變得敏感,特殊家庭的孩子尤為明顯,他們懼怕被看作另類,很忌諱談自己的家庭狀況。而且個別學生的父母平時忽視教育,一旦出現問題就對孩子進行粗暴的訓斥,這都造成他們心理上的一塊陰影。
要對特殊家庭成長的孩子實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方法可以是正面觀察,還可以從家長、監護人、成長檔案等側面了解。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老師用一份真實而細膩的愛嘗試走進他們的心靈,用真誠感動他們,用耐心感化他們。只有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本著博大的胸懷走近這些特殊家庭成長的孩子,了解到每個學生具體的真實情況,才能做到因人而異、因人施教,幫助他們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二、用愛心贏得他們信任
馬卡連柯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理解是改變偏執的良藥。”對特殊家庭子女而言,他們更渴望老師真誠的愛。假如他生活周圍的每一種現象都能向他展現出美麗、溫和的色彩,他就會易于接受教育,就會貪婪地聆聽你的每一句話。教師只有理解這些特殊家庭子女的苦楚,才會產生寬容心,才會去關愛他們。
心理學上有個專屬詞,叫“共情”,共情又譯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首先提出的概念。按照羅杰斯的觀點,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也即是說,共情能設身處地去體驗他人的生活與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有“換位”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世界,體驗到對方的內心感受,能將心比心,并就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用一顆愛心,進入特殊孩子的精神世界,想他所想,急他所急,哀其所哀,傷其所傷,才能與孩子達成思想的共鳴,進而引導孩子走出心理困境,走向陽光和未來。
三、用細心卸下他們的心理包袱
因為家庭情況的不同,對這些家庭孩子的心理疏導,也應對癥下藥,采取不同措施,做到大方針一致,小環節各有不同。
1.當好一個傾聽者,釋放他們的心理壓力。男生甲,父母離異。據他自己說,母親是因為看不慣父親的黑社會行徑斷然分手的。他從小看到了母親一個人打拼的辛苦,有著正直、幫助弱小的責任感,但是他的壓力也很大,他不敢讓母親失望,但又不知如何處理成長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長期以來,心理壓力大,又無處宣泄,所以整個人暴躁易怒。
身為孩子的母親,完全把孩子的父親樹為反面教材,放在孩子的敵對面。讓孩子從小排斥父親,這種做法是有失妥當的。作為一個男孩子,他需要具備的男性特有的性格、品質應該從什么渠道獲得呢?他在這個年齡要承受許多比同齡人要多的道義與責任,心理有時苦悶,向誰述說呢?
針對這樣情況的學生,在與他談話時,我以平等的傾聽者的身份,讓他充分釋放自己的苦悶。努力營造一個寬松、平等的氣氛,幫他釋放壓力,讓自己獲得他更多的認同感與親切感,讓他感覺找到了知己與朋友。這樣,就能慢慢走進他心靈的深處,從而達到正確引導其走出心靈誤區的目的。
2.當好一個引導者,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問題。女生乙,她來自重組家庭,還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在該女生自己看來,不論家庭關系還是年齡差距,總覺得母親愛弟弟多一些。所以,她一直對母親頗有微詞,甚至有些隱隱的記恨。
初三上學期期末考前的一個晚上,氣溫驟降,讓人的心里也平添了幾分寒意。就在那天的晚修結束后,我見該女生很晚才回宿舍,就特意問了一句:“給媽媽打電話了?”一直看起來很堅強,什么都大大咧咧的她頓時眼睛紅紅的:“媽媽剛才給我送湯來了,我以為她是來看弟弟,順便來看我的。她說我要考試了,專門來看我的。我好感動啊!”聽得此話,我馬上就說:“你看,關鍵時刻,媽媽的愛更溫暖啊。”一句話,引得該生痛哭失聲,她以前對母親的所有怨氣、誤會,甚至是怨恨,終于在這次宣泄后煙消云散。
該生是一個表面看起來很堅強,但又充滿矛盾、敏感、渴望被關懷的人。老師要理解她,盡可能不去觸摸她感到傷痛的角落。最重要的是,提醒其母親表現出更多的關愛,而老師就選擇合適的時機,引導她發現這些愛和溫暖,從而消除她心里的堅冰。
3.當好一個分享者,幫助他們體會溫暖。女生丙,母親早逝。該生父親的處理方法比較妥當,他不僅自己從悲痛中振作,還開始接過母親原來的教育工作,督促孩子練琴、學習,陪她聊心事,工作再忙也推掉,給女兒買蛋糕、過生日。我想,針對該類學生,我們更多地應該給予他們一顆感恩的心,幫助他們體會溫暖,珍惜溫暖。
我除了做一個聽眾,聽她訴說體會到的父愛,聽她的感動,聽她的懷念,還跟她交流如何在弟弟面前,堅強地為爸爸分擔責任。我盡我所能,為她提供一個情感及成熟的過渡空間。我們經常說“孩子缺少父愛(母愛)很可憐”一類的話,但類似的言語往往會在孩子的心靈罩上陰影,消極的情感暗示其實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如果我們能夠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和家庭正常的孩子一樣幸福,就是對他們心理最好的輔導,也是對他們人生最正確的指南。
4.當好一個鼓勵者,幫助他們克服自卑。男生丁,平時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的,他的生活事宜均由母親安排,父親只負責給錢(家庭婚姻關系屬于與傳統有別的家庭關系)。
其實該生的內心是極度自卑的,他生怕同學知道他家庭的不完整,他在同學面前處處強調父母的關愛,老愛吹噓父親的經濟實力。在處理男女生交往問題方面,他的“空虛”表現得比較明顯:他喜歡看漂亮女生,他想和女生交往,他寫心情日記等。這類問題癥結所在就是他缺少自信,甚至有著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所以才想引起大家尤其是漂亮女生的關注。
教他去正確認識自己,自己的家庭,教他正確對待情感、珍惜情感,培養一個正確的情感觀就顯得至關重要。同時,還要努力將他的注意力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到學習上,讓他了解到自己成長要從自信開始。
孩子的世界千變萬化,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也千差萬別,這也導致了孩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其實,在我們的學生群體里,除了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外,還有許多“特別”的孩子。比如身體有異常的,包括先天性疾病或者后天意外所致的;比如有的孩子有特殊病史需要特別留意的,包括哮喘、癲癇、心律不齊等病例;比如心理有異常的,包括易怒、自卑、不善交際、孤僻、敏感,更有甚者有自傷自殘自殺傾向的;比如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進而產生厭學、逃學思想或行動;比如行為乖張、習慣不良、嘩眾取寵、擾亂班級的“后進生”等。這些孩子都需要我們用特別的方式特別教育、特別對待、特別關愛。
我習慣性“偷偷”地給學生建立成長檔案,以便能更好地幫助教育他們,特殊檔案里有家庭異常、心理異常、身體異常、行為異常、睡眠異常、特殊病史等,同時我也會將這些信息私下共享給科任老師、生活老師,尋求教育的合力,形成關注的網絡。當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畢竟孩子的隱私需要保護,孩子的內心更需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