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做成一件事或混出一個名堂來,永遠不要靠一個人花100%的力量,而是要靠100個人花每個人1%的力量。有人這樣說:“35歲以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建立你的人脈資源網。”也有人說:“得人脈者得天下。”
可見,人脈對每個人的成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劉邦是否懂得人脈的重要性已經無從考證,但他的確是這么做的。
當時的劉邦在沛縣算不上什么大腕之類的人物,充其量就是別人眼中的一個“混混”而已,但劉邦卻因此混出來了不少兄弟,而這些人也成為了他日后打江山的中堅力量。
在這些兄弟中,第一個要提到的就是盧綰。
根據史料記載,盧綰和劉邦是同一天出生的,兩家住在一個村子里,關系也不錯。兩個小孩出生的時候,鄉(xiāng)民們還拿著羊酒為兩家祝賀了一番。
當時,劉太公就想,這盧綰如果是個女娃該多好,就可以結成娃娃親了。但他做夢也沒想到這兩個愣頭青日后竟然能干出改朝換代的事業(yè)來。
這兩個小孩兒沒事就一塊玩,情同手足,感情極好,是名副其實的發(fā)小。但人總習慣于領導和被領導,即使兩個人也是如此。
盧綰從小就比較本分,老實巴交的,而劉邦卻正好相反,事事喜歡出頭,處處喜歡做老大。結果,劉邦很自然地就當了領導者。
人們都說,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羊可以打敗一頭羊帶領的一群獅子。這足以說明領導的導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就這樣,忠心耿耿的盧綰以小弟的身份跟在劉老大后面一起打架砍人……哪里熱鬧就往哪里跑,即使不熱鬧也要弄他個雞飛狗跳。兩人簡直成了村里名副其實的“破壞王”,誰家丟了一只母雞,或誰家的小貓小狗被打瘸了,不用問,肯定是劉邦干的或是在劉邦的指使下盧綰干的。
用人就要用知根知底的人,劉邦對發(fā)小盧綰一直都比較看重。日后,盧綰雖然表現(xiàn)平平,沒立過什么大功勞,但劉邦仍然提拔他為長安侯,后來還晉封他為燕王,兩人的關系自然是非比尋常。
第二個兄弟是劉邦的同鄉(xiāng)蕭何。
提到蕭何,大家一定會想到一條民間俚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身為漢初三杰之一的他讀過不少書,接受過高等教育,相當于現(xiàn)在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當時的大多數(shù)人都識不了幾個大字,所以擁有高學歷的蕭何自然成了香餑餑。在沛縣沒費吹灰之力就當了個主吏掾,職能相當于如今的縣人事局長或組織部長,權力炙手可熱。
個性溫和又具有寬容心的蕭何很有戰(zhàn)略和投資眼光。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對本縣的各種“人才”都比較了解。尤其是劉邦,他覺得這個在別人眼中的“混混”是亂世中的英雄人物。從第一眼看到劉邦的那刻起,他就下定決心跟著這位亂世英雄混了。一位縣組織部長要鐵了心地跟著一個無名小卒混,可見劉邦的人格魅力和混的本事的確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第三個兄弟是沛縣人曹參。
曹參也是沛縣人,職務是沛縣的獄掾(管理監(jiān)獄的小吏),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安局長。既然是公安局長就少不了和黑道打交道。據《漢書》記載,生性豪邁的曹參在對付小混混方面很有一套。以拉幫結伙、騙吃騙喝為職業(yè)的劉邦自然要被經常請去敲打敲打。曹參本以為劉邦就是一個十足的小混混,沒啥能耐,但經過多次接觸后,他發(fā)現(xiàn)劉邦對朋友慷慨好施、兩肋插刀。于是,兩人義氣相投、惺惺相惜,沒事就喝酒侃大山,結果交情越來越深。
這樣,蕭何在白道,曹參在黑道,都是縣城里很有影響的人物。即使有人上訪或寫針對劉邦的檢舉信,在蕭何和曹參的暗中幫助下,這些灰色的材料都沒了蹤影,也就不了了之。有了這些兄弟,劉邦在白道黑道都能吃得開,混得自然是相當不錯。
另外,殺狗的樊噲和給縣政府養(yǎng)馬喂馬的夏侯嬰也都拜倒在了劉邦天生的領袖魅力之下。
樊噲是打架的高手,劉邦只要去火拼,總會帶上打手樊噲。因為豪爽的劉邦經常帶人去照顧樊噲的狗肉生意,所以,樊噲甘愿做劉邦手下的一個小弟。
而夏侯嬰雖然只是一個出身不高的養(yǎng)馬喂馬人,卻擅長交際,滿腦子的鬼主意。劉邦對他言聽計從,于是夏侯嬰便扮演起了軍師的角色。
無論在什么時候,最缺的都是人才,有了這幫死心塌地跟隨自己的兄弟,劉邦一定會爆發(fā)出讓人不容小覷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