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5章 經濟/文化

文化的割裂,要比階級固化還要嚴重。

進入三月,《調音師》劇組開始搭建場景。

趙明誠帶著劇組工作人員來到九龍村,他們很多人聽都沒有聽過這里,更沒有來過。

只有趙明誠、羅泓軫、李閏珉來過這里。

沈大姐有些好奇問:“前年冬天你就住在這里?”

“是呀,在這里完成的《調音師》劇本。”

一個國際導演,住在沒有超市、沒有醫院、也沒有互聯網的貧民區,想一想都有些魔幻。

而且還是國際導演主動住在這里的,還樂此不疲。

普通人一定認為趙明誠有神經病,包括沈大姐。

她不懂,她不懂。

她不懂為何…,趙明誠會主動在這里住幾個月?

記得前世,《天注定》在多倫多電影節放映時,有一個一線城市留學生站起來訓斥賈章柯:

“你為什么只拍窮縣僻壤,離開煤礦你會死啊?”

生活在一線城市的青年,沒有經歷過農村還有縣城的生活,他們周圍的人,不是賈章柯電影里的樣子,所以他們認為,賈章柯拍這些,就是討好國外的電影節。

有些故意抹黑,拿獎的意思。

前世不知從何時起,影視作品中經濟貧窮的人,從影視作品中消失。

一個人在首爾舒適區待久了,就以為首爾沒有窮人,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韓國,已經是發達國家,理所應當的沒有貧窮的人。

2004年韓國人均GDP:1.65萬美元。

人想成長見世面,不在多,而在不同。

見相同的過多,對成長沒有一點用處。

導演這個行業,一定要有敏銳的洞察力。

要比觀眾更有先見性,這樣才能引領觀眾。

如果導演的先見性不如觀眾,那么拍出來的作品,觀眾會感覺很尷尬。

這屁話我用你說,我都懂。

“導演,你是要?”

鄭正勛看著遠處的高樓大廈。

“經濟其次,重要的是文化。”

他有些不懂,九龍村不遠處就是高樓大廈,難道不是要刻畫貧富差距嗎?

“文化的割裂,李想不止在社會上屬于另類,他在九龍村也屬于另類。”

“劇本中就是這樣的表達,他也和九龍村生活在這里人的格格不入。”

“生活九龍村的人,要面臨生活的壓力,對精神的追求很少,他們的業余生活,無非就是看看電視,還有打打牌什么的。”

“還記得在教授家,重要的道具嗎?”

“鋼琴。”鄭正勛說。

“老鄭,你是真笨,當然是電腦了,導演的意思,九龍村這里和城里生活的人,處于二元分化的狀態。”

“城里人已經熟練使用互聯網,這也是導演用場景表達的關鍵。”

“九龍村這里沒有互聯網,教授家里有電腦,有互聯網。”

“這就是一個分化的狀態。”

“導演創作劇本時,和你一起討論的,你當然知道。”鄭正勛無奈道。

“當然有這個意思,這也是用場景表達的關鍵,所處在不同環境下,人們的思維,還有想法不一樣。”

一線城市生活的人,與同樣在一線城市生活在城鄉結合部的人,都是生活在一線城市,兩方的思維還有想法都不同。

城市化造成的割裂問題,并不單單是經濟的問題,文化的問題更加嚴重。

二元之間不會一直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聽,不看,安于現狀,不會一直存在,早晚這個問題會爆發出來。

在東京的時候,趙明誠就和今敏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在制作《東京教父》的時候,也有這方面的思考。

那么《調音師》里刻畫李想這個角色,就是二者之間的一條線。

通過李想的視角,了解精英階層、教會、還有財閥。

未來是一個充滿文化割裂的環境,男女對立、階級問題,上綱上線的互聯網,這些都是未來人類需要面對的。

把頭埋在沙子里,當鴕鳥,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趙明誠也解決不了,他也想不到辦法解決。

70年代提出的知溝理論:在現代社會,由于富人要比窮人更快獲知信息,因此,大眾傳媒的信息越多,富人與窮人之間的知識鴻溝越大。

現在面臨媒介迭代。

第一階段:報媒/電視時代

主流媒介:報紙、雜志、電視、書籍、廣播

信息特質:精英化

傳導路徑:自上而下

獲取方式:被動

接受范圍:窄

反饋機制:單向

互聯網發展的時代,從90年代中期開始變革,人們獲取信息也發生變革。

這時媒介迭代到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門戶/搜索時代

主流媒介:電腦

信息特質:圈層化

傳導路徑:由內而外

獲取方式:搜索

渠道范圍:中

反饋機制:單向

這是互聯網時代媒介的發展,等以后還有移動互聯網時代。

九龍村這里獲取信息,還是靠電視和報紙。

而生活在首爾大部分人,或許信息已經靠互聯網。

要不是趙明誠帶他們過來,包括沈大姐在內,還不知道繁華的首爾,有九龍村這樣的存在。

問題歸問題,電影提出問題,不解決問題。

攝影師老鄭,實名給趙明誠點贊。

“從半山腰看,九龍村這里的十字架,很有象征的意義,它對應著教會,導演安排李想去教會彈鋼琴,這兩個場景設計的很好。”

“不論生活再貧困的人,內心也在渴望著精神,這也是現在韓國有很多教會的原因。”

“現實中很難改變命運,就需要精神的安慰。”

“導演在《調音師》里超現實表達的手法,也是一種精神追求。”

“《調音師》不論劇本,還是導演想表達的,都超過《夜行記》和《燃燒》,三部曲雖然最后一部溫柔一些,但是《調音師》后勁有些大,觀眾也不太好消化。”

九龍村這里場景搭建,還有取景,眾人都達成一致。

趙明誠做導演,還是比較偏向獨裁一些,有些時候考慮太多,反而失去自我。

“老公,我們要多賺點錢,真不敢想象,以后虎頭要是生活在九龍村這里,他要怎么生活?”

沈大姐就是好日子過多了,體會不到人間的多種不同。

趙明誠前世就生活在九龍村這樣的地方,甚至還不如這里。

他小時候村里都沒有電,上小學3年級以后,村里才通電。

還記得第一次看電影,在村子里放,他清楚記得是晚上。

當時他已經上初中,在村子的廣場上,放《火燒紅蓮寺》這部電影,這是他第一次看電影。

電影講什么他忘記了,就記得有賣瓜子、汽水、冰棍的。

當時第一次看電影,真的很興奮,就像《天堂電影院》一樣,大伙站在外面看電影。

當時趙明誠想以后當一個放映員,可以隨時隨地看電影。

還可以帶給人們歡樂。

“老公,你怎么了?”

“沒事。”

在等紅綠燈時,他陷入回憶,后面車子按喇叭他也沒有反應,還是沈大姐把他叫醒。

“生活要有樂趣,設想的生活會隨時變化,虎頭有虎頭自己的路,我們不能為他做太多,也不要干預他的喜好。”

儒家文化的父子,就像前世趙明誠和父親。

父親一直在壓制著他的喜好,他想學電影,父親想讓他學手藝,這樣能養活一家人。

他聽從父親的意見,考上大學,學工程設計,全家、全村都很高興,只有他自己不高興。

可是他大學還沒畢業,父親就去世。

畢業以后他沒有從事這個行業,而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行業。

沈大姐認為他不負責任,趙明誠無話可說。

韓國學習要比國內還要卷,階級固化嚴重,普通家庭孩子,想要生活好一些,就要加倍學習,考上好的大學。

中產以及中產以上家庭的孩子,也很卷,他們都知道學習的重要,現在首爾的中學生要補三門課,高中生要三門以上。

首爾有很多補習班。

這就像公交車理論。

趙明誠不想自己的孩子太卷,學習、考試60分,剛剛及格就行,小學、中學的時候多玩,多經歷,多看看,這樣就很好。

虎頭的性格有些像沈大姐,只有一小部分像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川市| 溧水县| 财经| 永修县| 浦北县| 惠来县| 贵溪市| 望都县| 年辖:市辖区| 巴彦县| 阳原县| 文化| 濮阳县| 广饶县| 丰县| 会理县| 含山县| 双城市| 巴青县| 建始县| 慈溪市| 兴仁县| 丰镇市| 自贡市| 巴林左旗| 普格县| 彭阳县| 金阳县| 英吉沙县| 三门峡市| 潼关县| 泊头市| 祥云县| 峨边| 靖安县| 锦屏县| 和静县| 梁山县| 剑阁县| 昌平区|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