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裘國根
重陽投資創始人、首席投資官
投資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價值投資、行為金融和金融工程。金融工程以對歷史數據的系統歸納為基礎,在逐步邁向成熟的中國資本市場將有越來越大的施展空間。不過金融工程以未來會重復歷史為假設,而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有其局限所在。行為金融則以分析人性心理為基礎。傳統意義上的投資大師,無論是像巴菲特這樣的價值投資者,還是像索羅斯這樣的“狙擊高手”,本質上都是行為金融的成功實踐者。金融工程和行為金融各有其優勢,但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所以價值投資(基本面投資)還是投資的基礎方法。我有一種感覺,未來在投資界取得類似于今天巴菲特和索羅斯這樣量級成就的人,可能屬于價值投資、行為金融、金融工程的跨界立體化實踐者。
《易經·系辭》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如果說金融工程更偏向純粹的科學,那么價值投資、行為金融則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只是從投資實踐來看,投資者往往更重視科學的部分,而對藝術的部分重視不足。投資的藝術部分是什么呢?歸根結底在于人性。市場周期的背后是人性周期,市場由人組成,投資人的心理和情緒在恐懼和貪婪之間來回擺動,所以市場也在熊市和牛市之間來回波動。
人性的弱點還有很多,比如“過度自信”和“一知半解”。歷史證明,最容易虧大錢的投資者往往認為自己“很知道”,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過度自信和一知半解是投資大忌。
再比如“急于求成”和“鴕鳥思維”。急于求成,追求一夜暴富是人性使然,卻是長期投資成功的大敵。急于求成的人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難免導致決策草率。一個好的投資決策的形成需要投資者全方位地對公司進行調研,這需要時間,切不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很多時候,慢就是快。
與急于求成相反的極端是鴕鳥思維,即對問題采取回避或消極拖延的態度。做投資,不該急的時候不能急,但該急的時候一定要急,比如學習、調研,投資者要抱著迫切的態度將問題和疑點搞透。所以,投資和決策需慎重,謀定而后動;研究和學習要積極,避免鴕鳥思維。
人性的弱點決定了做投資需要理性,重視概率思維,“遍歷性”十分重要。遍歷性理論是說若有一個隨機過程,其過往的歷史概率不能適用于其未來的情景,那么這個隨機過程就不具有遍歷性。這一理論告訴我們,隨著條件的變化,過往的成功經驗并不必然適用于當下和未來。投資方法一定要盡量具備“遍歷性”,否則就存在爆倉或出局的可能。所以投資要因時因勢而變,切忌路徑依賴。
那么,決定人性周期的是什么呢?人性周期的背后是生物周期。人的生物學構造決定了人類神經的承受極限,驅動人的心理在理性和癲狂之間搖擺。所以,只有了解人性和生物周期,投資者才不會被大眾情緒所左右,在投資中保持理性。
投資最好的杠桿是知識,財富復利背后是知識和思想的復利。我的同事舒泰峰認真梳理了財富認知方面的12個缺陷并探究了其背后的生物學根源,同時也給出了12個建設性的破解方案,雖未能全面覆蓋,但不失為一部投資認知方面的很好的普及讀物。作者具有一定的人文學科背景和多年媒體傳播經驗,又在重陽投資工作多年,這使得這本書具有一種特別的跨界特色,文風生動好讀,穿插的12篇“老子對話巴菲特”使投資學變得更具人文性,趣味盎然,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