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15,十二時辰

  • 沒有如果傳
  • 肆郎
  • 6501字
  • 2022-03-31 00:30:27

今天睡了一上午,醒來看到了這樣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沒有如果,每一個瞬間都是永恒。

……

關于“十二時辰”,我們聽得太多了

古時候的中國人,將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剛好是今天的兩個小時。

從西周起,人們就為每個時辰取了別致的名字,又以地支來表示。

每個時辰名,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或是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十二時辰是先民們的大智慧,指引著后輩子孫過好每個當下,讓我們懂得“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

子時

23:00-1:00

宜|睡眠忌|熬夜

夜半,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又稱為子時,意為孕育。此時的天空,像嬰兒的眼眸,黑得純粹。人早已歇下,老鼠會悄悄出洞活動。

氣血都已降到最低值,現在睡覺,是為了補上一整天的能量。所以,這時請不要熬夜。

除非你能像一千多年前落榜的張繼那樣,因為失眠,聽到寒山寺的鐘聲,撞啊撞,撞到心坎,撞到他寫出了千古名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大概這個時間不睡覺的人,都有個孤獨的靈魂。

……

丑時

1:00-3:00

宜|熟睡忌|熬夜

丑是“扭”的本字,此時天地間似有一雙大手,正把夜幕與白天互相扭轉。

守時的公雞發出清啼,棚戶里的牛正在咀嚼著青草。

人也正在熟睡中,身體處在一天中最慢的時刻。唯有肝臟在快速地“工作”著,為身體排毒。

原來每個安睡的靈魂,并不安分。

……

寅時

3:00-5:00

宜|熟睡忌|熬夜

太陽雖還未出地平線,但遙遠的天際處早已顯現一線生機。老虎也蠢蠢欲動,是為寅時。

四點鐘是老人容易發生意外的時間,因為此時血壓處于一天的最低值。因此要小心謹慎,好好休息。

著名球星科比曾說過句雞湯,“你有沒有見過凌晨四點鐘的洛杉磯?”或許這個天蒙蒙亮的時刻,屬于所有堅持著、飽含希望的人。

因為熬過了最黑暗,終于要迎來晨光。

……

卯時

5:00-7:00

宜|清醒、排毒忌|賴床

先民們告訴我們,要日出而作。在古代,這會兒,官員們要上早朝、清點人數,稱為“點卯”,也就是上班報到了。

這是清腸胃、排毒素的最佳時間。

不過,我覺得這時候最好是學學大詩人李白,站在海邊望早霞,感受一下“日出紅光散,分輝照雪崖”這等氣勢磅礴的場景。

告訴自己,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辰時

7:00-9:00

宜|吃早飯忌|不吃早餐

這是吃早餐的時候。秦漢時期,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這一頓是主餐。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群龍行雨時。

現在生活節奏快,很多人都是在上班途中匆匆解決早餐,或者干脆不吃。其實這是不對。因為身體是隨著“胃經當班”開始這一天的運轉。

美食,從來都是叫醒自己的一劑良藥。

……

巳時

9:00-11:00

宜|精神飽滿忌|久坐不動

臨近中午,艷陽當空,蛇正潛伏在草叢中,是為巳時。

這會兒,是我們一天中的第一個黃金時刻,工作效率最高。

所以,請保持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做最重要的事。

……

午時

11:00-13:00

宜|午飯、午睡忌|疲勞作戰

太陽正運行到天宇之中,光線最強烈。陽氣達到頂點,陰氣將慢慢增加。相傳這時候,動物們都躺著休息,只有馬還是站著的,所以午時是屬于馬的。

上古時候,午時是人們去集市交易的時間。還有“午三刻開斬”的說法。

這時候和身邊人聊聊天,睡個午覺無疑是釋放壓力的最好方式。

有張有弛,才是生活之道。

……

未時

13:00-15:00

宜|工作忌|頹廢

過了正午,太陽開始偏西了。這時的太陽位置,與隅中是相對的。

人們從困沌中醒來,慢慢調整,抓住一天的第二個黃金時刻,高效地工作。

畢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

申時

15:00-17:00

宜|工作、鍛煉忌|懶散

《淮南子·天文訓》里曾說,“(日)至于悲谷,是謂晡時。”對于古人來說,這是第二次吃飯的時候。據說這時猴子的叫聲最為清亮,是為申時。

人的工作效率也漸漸到達午后的高峰值,也是做運動的最好時機。

古人常常以一個“晡”字,代替晡時。杜甫會在這時散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白居易也說,“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別愁日光西斜,而是要享受這大好時光。

……

酉時

17:00-19:00

宜|放松忌|爭吵、情緒不穩定

太陽落山了,所以稱為日入、日沒。這是白天進入黑夜的標志。

人們開始收工返家,飛鳥也回到了叢林里的窩。

這時,忙了一天的人們,情緒最不穩定,很容易發生爭吵。所以要適當放松,不要做重要或復雜的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先民留傳給我們的智慧。

……

戌時

19:00-21:00

宜|閱讀、約會忌|生氣、無聊

太陽已淹沒在群山后,天地一片朦朧,眼中所見,仿佛都鍍上了溫柔的濾鏡。黑夜降臨,狗要看家了。

這個時辰,最著名的詩當屬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種欲說還休的景致,像極了戀愛中害羞的心情。

這段時間,是一天中最后的黃金時刻。

腦子清醒,最適合讀書、創作,或做點自己喜歡的事,都有助于睡眠,給自己一個美好的句點。

……

亥時

21:00-23:00

宜|安撫心情忌|浮躁、做決定

這是一晝夜的最后一個時辰。據說這時候豬睡得最香甜,發出鼾聲最響亮,是為亥時。

這時候應該安撫心情,泡個腳,準備上床睡覺了。

人定,也是人靜。這是提醒我們,切勿心浮氣躁,也別在晚上做任何重要的決定。

……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系。

……

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系的道德觀念、基本規范和道德實踐。

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

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

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

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于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

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系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

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順乎自然之道”。

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

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

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

萬物一體的精神。

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

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

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

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

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

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

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

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愿。

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

生而不有的精神。

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占有萬物的道德。

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

“道”是如何產生的呢?

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并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

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

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

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圣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

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

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

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

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

曲成萬物的精神。

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

“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這里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

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

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

道教于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

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于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

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

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

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

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

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

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

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于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

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

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

合而不同的精神。

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

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

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

“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

形體有三名:天、地、人。

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

地有三名:山、川、平土。

人有三名:父、母、子。

治有三名:君、臣、民。”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

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箓、儀式規范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

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

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

循環再生的精神。

在關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

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并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欲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

《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

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

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

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業,

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里,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

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

后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作為神仙之道。

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

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欲望,

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

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占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

融通萬有的精神。

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

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系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

從老、莊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系。

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

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

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系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

這種自然的聯系性,可以叫做“天均”。

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

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于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

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

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

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

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

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并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

而轉換的契機,則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

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

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鐘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

……

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

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

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

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

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于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

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

天地的輪轉,像一部完美的詩歌。

先民留下的智慧,

讓我們懂得順天時而為。

接地氣而活,人和美而樂。

……

這個世界上沒有如果,每一個瞬間都是永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化县| 阜城县| 化州市| 梁山县| 吴忠市| 文山县| 古浪县| 渑池县| 元谋县| 论坛| 赣州市| 哈密市| 报价| 泽普县| 崇左市| 伊金霍洛旗| 沙湾县| 贵定县| 顺义区| 资阳市| 吉木萨尔县| 吉林省| 安仁县| 宜都市| 威宁| 东丰县| 广宁县| 泽库县| 黄龙县| 丁青县| 克东县| 定日县| 苗栗市| 长海县| 广汉市| 宝丰县| 永安市| 库车县| 清涧县| 全州县|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