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心理狀態,進入這種狀態可以練習,也有人是天生的。很多程序員都有這種狀態,很多作家也有。也有很多人是依靠外力。例如李白,嗜酒,喝醉了,詩性大發。
很多科學家都是這樣,有愛因斯坦的煮雞蛋故事。他老婆告訴他煮雞蛋,他把表放進鍋里。外出散步忘了換睡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就有散步忘了換衣服的故事,而且有自言自語的習慣。其實他們并沒有病,因為他們都有意識。
其實是很容易進去心流狀態,進去這種狀態的時候,對外界感知是被屏蔽的。所以很多偉人都有搞笑故事。
我以前寫程序的時候就很容易進去這種狀態,外界會被屏蔽。現在寫小說依然如此,進去心流,時間過得很快,我一般是中午散步時寫小說,基本沒有思路,就是一個想法,也不布局,自然就寫好了,故事還比較有邏輯,其實就是心流狀態。
一但進去,特點就是反應慢,丟三落四,就是你的腦子負荷太重,就像電腦高負荷運轉,會死機一樣。好處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自古就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說法。
看一個人是否適合某項技能,主要看他是否會沉迷,會進去心流。心流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學家。但后天養成很難。
對某事的狂熱會使一個人成為專家,人腦其實就是由140億左右腦細胞神經元組成,每個神經元會同時產生意識,就是想法,但想法有優先順序。實際選擇哪個想法,由經驗和生存習慣決定。這就是小孩想法多,成人想法少。隨著人的年齡增長,人的腦溝會越來越多,所以很多都有固定模式,就是性格和行事風格。就不怎么動腦筋了。說白了就是經驗。
我不愛依賴經驗,忘性也大,所以很多事情都是重新考慮,選最優解。所以很容易進入心流。
有個故事,一個被切開左右腦橋的人。醫生給他個紙條,遮住一只眼看,意思是你出去一下。這個人就出去了。醫生問他為什么出去,他說想去買瓶水。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人的左右大腦分工不同,有的負責行動,有的負責語言,一但切斷腦橋,左右大腦就無法通信,負責語言的半球眼睛被遮住了,結果就是負責語言的大腦半球編了個理由。這就是人的大腦會腦補。
大腦會進入心流是個謎,但一旦有這種特質,就很容易有成就,思考問題會很專注,基本不受周圍影響。就是自閉癥的人很容易有超常記憶或推理能力。
但普通人的表現就是心不在焉,丟三落四,對事情很執著。大腦其實把事情都想好了,只是你去執行而已。你的意識不是由你控制,而是神經元的想法先后優先級排序,給了你答案。
大概就是這樣,持續思考可以鍛煉思維,不愛動腦筋就是隨機產生的想法做決定。實際就是被動接受。所以我們會說同時有兩種矛盾的不同想法的人,而且可以做出迅速判斷的人會很聰明,就是你不是依靠本能行事。
哈哈,大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