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也挺皮的,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蔫壞。由于沒有什么玩具,我們就自己做玩具。例如叭叭筒,這個就是用竹子鋸下來,其實也沒有鋸子,就是去小賣部買5毛錢的削筆刀。用刀子把竹子銷下來,做成圓通,中間是空的,再削個竹節,中間插上更細的竹枝,這樣就可以做成一個注射器的東西。兩邊塞上一種中間是空心的豆子,豆子是綠色的。把它擠進小竹筒的時候,綠色的皮就會剝落,從而封住竹管的兩邊,用竹枝和竹節做成的桿子一捅,由于空氣擠壓力量,就會啪的一聲,把前面的豆子打出去。
我們就用它來打仗,有聲音,有子彈,還是很好玩的,至于打上去痛不痛,我也不知道。其實這個一直都是迷。所以為了弄清楚它的威力,我做了個實驗,找來了同班的麗麗。我對她說,我打你一下,看看你痛不痛。好說歹說,終于同意了,然后叭的一聲,豆子打在了麗麗的手背上,她痛的哇哇大叫,眼淚都蹦出來了。我急忙安慰,揉了半天,才好。不容易啊,好險沒有找我麻煩,我就是個愛捅婁子的人,以后我會跟你慢慢講,哈哈,明天見
注:自己動手做玩具是我們那代人的特點,好處是動手能力特別強,解決問題的思路也開闊,沒有玩具,就自己造。我小時候就幫別人做叭叭桶,作風爭,做扯線小人。
扯線小人也可能只存在那個時代,課桌是有縫的,剛好把小人的扯線系下去,小人是有五個竹子組成,是南方特有的玩具,五個竹子練成一個小人,小人的手上再系一個小棍,就成了拿著棍的武士,下面線一扯,他就可以動了,活靈活現。后來有玩具店賣塑料的,原理一樣,當時沒有了自己動手的過程,采竹子,銷竹子,穿繩子,都是很靠技術,對動手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好的。
后來我們變成了自己組裝電腦,一個配件一個配件換,雖然會出很多問題,但那個時代就是這樣,什么都要自己動手,自己裝windows,當然win95以前是更原始的DOS,這個系統更考驗人,還要陪內存設置,內存也小只有4兆,很多游戲都要配配置文件,不然內存不夠加載不了游戲,機器都是386,cpu只有40赫茲,現在都是多核心,甚至還有36核心的,每個cpu的速度都是3千赫茲,甚至還有4千赫茲,是以前的千倍。筆記本方便不容易壞,但缺點是不用動手,基本成了家電,一開機就可以用,不用動手,壞了只能去店里修,這是直接磨殺了創造能力,就會出現斷層,不了解內核,沒有編程思想。
我們當時玩游戲還要改記錄文件,基本就是找16進制碼,用游戲里的錢換算成16進制,然后倒過來,就是記錄文件的字節碼,然后才能還錢,好復雜,不是現在的一點就改,所以文明抹殺了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