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晉國稱霸(6)
-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珍藏版大全集
- 龍鎮
- 3343字
- 2014-09-02 17:05:25
翟泉之會受到了左丘明的猛烈抨擊,主要是與會人員的級別不對等。各諸侯國來的都是卿大夫這個層次的代表,魯國卻由國君親自到場,實在是用力過猛。
公元前630年春天,晉國對鄭國發動了試探性的進攻。據《左傳》記載,這次進攻的目的是為了“觀其可攻與否”。
以晉國的軍事實力,進攻鄭國當然是小菜一碟。所謂“觀其可攻與否”,估計還是旁敲側擊,想看看楚國的反應。在確信楚成王不會橫加干涉后,同年九月,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起兵討伐鄭國,對外公開宣稱的理由有二:
一、鄭伯曾經無禮于晉侯。
二、鄭國至今仍與楚國眉來眼去,藕斷絲連。
晉國的軍隊駐扎在函陵,秦國的軍隊駐扎在汜(sì)南,對鄭國形成夾擊之勢。
晉文公這次伐鄭,不僅有軍事上的準備,還有政治上的準備。據《史記》記載,鄭文公有三位夫人,為他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都“以罪早死”。鄭文公一怒之下,將其他侍妾生的兒子也全部趕出國去。其中有一位公子蘭逃到了晉國,受到晉文公的優待。晉、秦兩國大軍進入鄭國之后,晉文公命令公子蘭在晉國東部邊界待命,打算等軍事行動一結束,就派公子蘭進入鄭國接管政權。
鄭文公派了一個叫燭之武的老頭,趁著夜色跑到秦軍大營,對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大軍包圍鄭國,鄭國是難免要滅亡啦。如果鄭國的滅亡能夠給您帶來什么好處,那您就盡管放手干吧!但我想勸您一句,就算您消滅了鄭國,對秦國也沒任何好處,因為秦國和鄭國之間還隔著一個晉國,好處都讓晉國給得了。晉國因此增加了土地,對秦國而言,意味著相對減少了土地,不劃算。如果您放鄭國一馬,鄭國愿意成為秦國來往中原的東道主,為秦國提供方便,這樣對秦國也沒有任何壞處。再說,當年您有大恩于晉惠公,他許諾給您河外五城,結果這家伙早上渡河回國,晚上就令人加固城墻防御您,晉國人的貪得無厭,您也是有親身體會的。他們今天往東向鄭國索取土地,明天就會往西擴張,到那時,他們不打秦國的主意,還能打誰的主意呢?請您三思而后行?!?
在現代語言中,“東道主”是主人家的意思。但這個詞最初的意義,“東”是指具體的方位。鄭國在秦國的東邊,因此自稱東道主。而諸如“北道主”、“南道主”之類的稱謂,在后世的史書中都曾出現。
燭之武的話打動了秦穆公。他認真回想了一下這些年秦國與晉國之間發生的事情,覺得燭之武所言不虛。秦國一直在努力幫助晉國,晉國對秦國的幫助也總是欣然笑納,卻從來不想如何報答秦國,甚至恩將仇報。眼下這位晉文公,從上臺到稱霸,都受到了秦國的大力支持,至今也未曾有任何回報的表示,仿佛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于是,秦、鄭兩國簽訂了一個秘密盟約。三天之后,晉國人驚奇地發現,秦國人已經撤軍了。不僅如此,秦穆公還留下杞子、逢孫、楊孫三員將領,帶著一支部隊駐扎在新鄭的北門,宣布為鄭國戍守城門。這就意味著,晉國如果繼續攻打鄭國,就要與秦國人為敵了。
晉軍眾將對秦國人的公然背叛感到憤怒。狐偃等人建議晉文公無視秦國人的存在,按原定計劃進入新鄭,如果秦國人要阻撓,就連秦國人一起打。
還好,晉文公不像晉惠公那樣沒心沒肺,他暗自衡量了一下利弊,對大伙說:“沒有秦國的幫助,我們就沒有今天的成就。得到人家的鼎力相助卻拔刀相向,是為不仁;因為小事而失去一個強大的盟國,是為不智;兩國本來和平相處,卻又發生戰亂,不是用武之道。罷了罷了,既然老天不想滅亡鄭國,我們也不必強求,回去吧。”
話雖這么說,晉文公卻不甘心空手而歸,他派人與鄭文公談判,要求將公子蘭送回鄭國當大子。鄭國大夫石甲父對鄭文公說:“現在諸位夫人之子都已經死了,其余的公子中,數公子蘭最為賢能,您不如答應晉國的要求,好讓他們快點退兵。”
鄭文公聽從了建議,派石甲父、侯宣多到晉國迎接公子蘭回國。晉國與鄭國遂簽訂了和平協議。
從鄭國回來之后,晉國再一次改革軍隊編制,撤銷新建的三行,改為上、下新軍,任命趙衰為新上軍統帥,胥嬰為新下軍統帥。按《左傳》的說法,這樣做還是為了防御狄人的進攻。
狄人真的有這么麻煩嗎?
回答是肯定的。
公元前630年春天,就在晉文公試探性進攻鄭國的時候,狄人不失時機地發動了對齊國的進攻。
在齊桓公年代,狄人還只敢欺負一下衛國、邢國這樣的二三流國家。齊桓公一死,連齊國都成為狄人侵略的對象??v觀中原,還真只有晉國令狄人有所忌憚了。
公元前629年,狄人又一次大舉入侵衛國,迫使衛成公將國都遷到帝丘。為此,衛國還舉行了卜筮活動,得到的結果是,衛國還有三百年的國運。但從《史記》的記載看,衛國自此仍經歷了十九代君主,歷時四百二十年,直到秦始皇年代才徹底滅國。因此,這次卜筮的結果極為不準。
帝丘原來是夏朝第一任君主啟的孫子相的居所。衛成公搬到帝丘,夢到先祖衛康叔對他說:“你給我的祭祀很豐厚,可是都被相奪走了?!毙l成公于是命令祭祀相,好讓他不搶自己祖先的祭祀。寧俞認為不可:“不是我們的祖先,就算祭祀,他們也享受不了。連杞、鄫(zēng)這些夏朝的后裔都不祭祀相了,我們更沒有義務承擔對相的祭祀?!?
孔夫子則一針見血地指出:“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也就是說,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祀他,是諂媚之舉。
也許是風水輪流轉,不久之后,狄人部落發生內亂,衛國趁機發動反攻,雙方于公元前628年握手言和。
這一年春天,楚國大夫斗章與晉國大夫陽處父舉行了會談,雙方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
夏天,在新鄭城頭搖擺了四十五年之久的墻頭草鄭文公去世了,晉國扶持的公子蘭順利即位為君,也就是歷史上的鄭穆公,晉、鄭關系翻開了新的一頁。
而到了冬天,晉文公也去世了,享年七十一歲。
回顧晉文公的一生,最富傳奇色彩的是他那段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他自四十三歲那年出奔國外,直到六十二歲才回國,十九年間,先后居住或經過翟國、衛國、齊國、曹國、鄭國、楚國、秦國,或被奉為上賓,或遭冷眼歧視,可謂嘗盡人間冷暖,也練就了他寵辱不驚的沉穩性格。值得一提的是,流亡的日子雖然艱辛,他卻過得很瀟灑,不乏佳人相伴,先是在翟國娶了季隗,接著在齊國娶了齊姜,跑到秦國又娶了懷嬴等五個老婆,這些女人,或以其溫柔賢淑撫慰其心靈,或以其特殊地位成為他的政治后援,為他的流亡生涯平添許多春色。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手下那幾十號兄弟,不但對他忠心耿耿,不離不棄,而且在他最困難、最軟弱的時候及時幫助他走出困境,告別平庸,目標堅定地殺回晉國,成就大事,可謂良師益友。而晉文公上臺之后,除了報答大伙的恩情,更大膽重用這批非公族的賢能之士,一改國政由公族把持的傳統,將軍國大事交給異姓管理。正是依靠這些異姓賢人,晉國得以在短短數年之內迅速崛起,并且打敗天下第一強的楚國,成為天下的霸主。
唯一的遺憾是,晉文公大器太晚成了,稱霸才短短數年,便壽終正寢。但晉國的霸業沒有隨著他的去世而迅速消失,從后世的歷史來看,晉國的霸業始于晉文公,繼于他的兒子晉襄公,在晉成公、晉靈公年代一度衰落,到晉景公、晉厲公、晉平公年代又重新雄起。自城濮之戰后的近百年,晉國一直是中原地區最強大的國家——當然,這是后話,晉國的興衰在以后的故事中還將講到。
晉文公死后,其靈柩被送往曲沃,將在曲沃舉行葬禮。然而,就在靈柩被運出絳都城門的時候,里面突然發出一陣牛響。據《左傳》的記載,是“有聲如牛”,至于是如牛吼還是牛蹄聲,無從考證。卜偃連忙命令隊伍停下來,大伙一起拜倒,折騰了半晌,卜偃說:“主公有令,將有西方軍隊經過我國,如果攻擊他們,必定獲勝!”
所謂西方軍隊,當然是指秦國的軍隊。
死人不會說話,卜偃說這句話,背后必定有人指使。這個人有可能是狐偃,也有可能是先軫,總之是晉國的鷹派。這句話也不是憑空猜測,而是有準確的情報作為依據。
兩年前,秦國與鄭國簽訂秘密盟約后,秦將杞子等人就一直留守在鄭國,成為了秦國的駐外部隊。聽到晉文公去世的消息,他給秦穆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鄭國人對我們很信任,要我們擔任新鄭北門的守衛任務。如果派大軍潛行而來,里應外合,消滅鄭國易于反掌?!?
這無疑是個餿點子。當年燭之武游說秦穆公不要打鄭國的主意,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秦國離鄭國太遠,中間還隔著晉國,就算消滅了鄭國,好處也只能讓晉國得到,對秦國沒有任何意義。
秦國的大夫蹇叔則進一步指出:“勞師襲遠,是兵家大忌。部隊從秦國出發到鄭國,有千里之遙,怎么可能‘潛行’?不但鄭國人會知道這個計劃,晉國人也會知道。”堅決反對杞子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