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喜歡一個人就一定要和他在一起。有時候,有些人,為了能和自己所喜歡的人在一起,他們不惜使用“一哭二鬧三上吊”這種最原始的辦法,想以此挽留愛人。也許這留住了愛人的人,但是這卻留不住他的心。更有甚者,為了這而賠上了自己那年輕而又燦爛的生命,可能這會喚起愛人的回應吧,但是這也帶給了他更多的內疚與自責,還有不安,從此快樂就會和他揮手告別。其實喜歡一個人,并不一定要和他在一起,雖然有人常說“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快樂。喜歡一個,最重要的是讓他快樂,因為他的喜怒哀樂都會牽動你的心緒。所以也有這樣一句話“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因此,當你喜歡一個人時,暗戀也不失為上策。
有一首歌這樣唱:“原來暗戀也很快樂,至少不會毫無選擇”;“為何從不覺得感情的事多難負荷,不想占有就不會太坎坷”;“不管你的心是誰的,我也不會受到挫折,只想做個安靜的過客。”所以,無論是喜歡一樣東西也好,喜歡一個人也罷,與其讓自己負累,還不如放輕松地面對,即使有一天放棄或者離開,你也學會了平靜。
喜歡一樣東西,就要學會欣賞它,珍惜它,使它更彌足珍貴。
喜歡一個人,就要讓他快樂,讓他幸福,使那份感情更誠摯。如果你做不到,那你還是放手吧,所以有時候,有些人,也要學會放棄,因為放棄也是一種美麗。
38.別做“完美主義者”
不要等到所有的情況都完美以后,才動手去做,那樣的話你有可能一事無成。
在我們的周圍,你會發現一些人,他們的智力很高,才智過人,很聰明,工作能力也很不錯,而且又非常勤奮,一工作起來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們卻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著比他們在各方面都差一些的人成果都十分顯著了,而他們卻依然默默無聞。
尋找這類人之所以遲遲不能成功的原因,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的才華雖然說不上蓋世,但比起我們常人卻超出了一截,他們的腦筋也很靈光,工作也夠勤奮。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他有可能是個“完美主義者”。
你可能要說:“完美主義”不好么?回答是:不好。如前所說,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績,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不是他們缺少能力,而是他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癡情與沖動。他們想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這當然是可取的,但他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總是想使客觀條件和自己的能力也達到盡善盡美的完美程度然后才去做。因而,這些人的人生始終處于一種等待的狀態之中。他們沒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們不想去做,而是他們一直等待所有的條件成熟,因而沒有做,他們就在等待完美中度過了自己不夠完美的人生。
比如,他想寫一篇某一方面的論文,他首先會在嘗試幾種、十幾種,乃至幾十種方案之后才去動手去寫論文。這么做當然是好的,因為他可能在比較之中找到一種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開始寫的時候,他又會發現他選擇的那種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夠完美,多多少少還存在著一些錯誤和缺點,都不是盡善盡美,而他卻非得要找出一種“絕對完美”的方案來。于是,他就將這種方案又重新擱置起來,繼續去尋找他認為的“絕對完美”的新方案,或者,將這一論文的選題又放下,又去想別的事情。實際上,天下沒有什么東西是“絕對完美”的,他要尋找這種東西是不可能的。這種人總是不愿出現任何一種失誤,擔心因此而損害自己的名譽。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尋找的煩惱中度過,結果什么事情也沒能做成。
如果你不相信這一點,你可能從你的人生檔案中找出你拖延著沒有做的事情,沒有完成的項目或者課題,這樣的事情你可能也會找出一大堆:搬了新家窗簾還沒有裝,所以沒有請朋友來家里玩;這篇文章的構思還不是非常成熟,所以還沒有寫;這只現價三十元的股票原想等掉到五塊錢再買,但它一直掉不到五塊錢,所以就一直未買;等等。歸納一下你會發現,你一直在等待所謂的條件完全具備,你好將它做得盡善盡美。可是,你可能會發現社會上同樣的事情有些人的方案或者條件還不如你的成熟,但他們的成果已經問世,或者已經賺了一大筆錢。你又會因此而煩惱。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就是你也患上了“完美主義”的毛病。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表面看起來相當精明能干的人,到頭來卻一事無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頗多,進退維谷。
你還可以做這樣的試驗,把手頭的某項工作交給你的兩位部下,一位是完美主義者,一位是現實主義者,可看他們面對同一工作會有哪些不同。等他們的方案提交上來,你會發現,完美主義者可以一下子給你提供十多種可能的方案,分別說明了其可行性與利弊得失。但是它無法確定哪種方案最好,他會采用哪種方案。而現實主義者則不然,他可能只有一種方案,也就是他要實施的那套方案。在聰明才智方面,他比不上前者,但他能夠給一套很實在、馬上就可實施的方案。
所以,在人生中,無論是對待工作、事業,還是對待自己、他人,我們不妨做一個適度的妥協主義者,而不要做一個完美主義者。因為完美主義者有可能什么事情也沒有做成,而妥協者卻會多多少少有些進展。
請記住:不要等到所有情況都完美以后,才動手去做。如果堅持要等到萬事俱備,你就只能永遠等待下去了。同時,對待自己也要寬大些,不必追求自己永遠絕對完美。這樣,你不但少了許多煩惱,同時,你會發現,你的工作、事業在一個較短時間就會有大的發展。
39.“事必躬親”只能累自己
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做老板的或做其他管理人員,也需要“抓大放小”,給你的下屬以發展空間。
一說到“事必躬親”,我們有許多人想到《三國演義》中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軍師諸葛亮。這個為了幫助劉備以及劉備的兒子恢復漢室的丞相諸葛亮,在劉備死后,為了使搖搖欲墜的蜀政權不至于加速滅亡,可以說做到了“事必躬親”。
可惜的是,諸葛亮的本事再大,也沒有能挽狂瀾于既倒,最后只好抱病死在了五丈原。不過,諸葛亮與其說是病死的,倒不如說是累死的,他就是讓“事必躬親”活活地累死了。
所以說,諸葛亮是聰明了一世,也糊涂了一世。他的聰明我們人已熟知,而他的糊涂就在于太相信自己,而沒有將別人也可以做的事情讓別人去做,沒有充分“放權”。因為你諸葛亮的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將所有的事情都做了。
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做老板的或是其他管理人員,也需要“抓大放小”,給你的下屬以充分的發展空間。
人的確有著巨大的潛能,人也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但是,人畢竟是人,而不是萬能的上帝。所以,你不可能懂得天下所有的知識,你也不可能熟練地掌握了天下所有的技藝,你更不可能做完天下所有的事情。了解了這一點,你也就了解了我們的社會為什么會有各行各業的分工,你也就了解了一個成功人士要走向成功絕不會僅僅靠他一個人單槍匹馬地去沖鋒陷陣。
現代社會生產的一個突出特點,也就是它不同于古代作坊式生產的地方,就是它是以流水線式的生產為基本模式,即集體的力量越來越重要,甚至,任何一個產品,單是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根本是無法生產的。比如電視機,除了發明電視機者,還有設計師、以及每個零件的生產者,安裝師等等,如果一個人想造出一臺電視機,而且每個部件都是自己設計、生產的話,也不知道到了猴年馬月才能生產出來,如果能生產出來的話。
所以,一個好的經理或是其他管理人員,他就會懂得“更精明而不是更辛苦地工作”。
為了能把你真正地解放出來,你因此要學會把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甚至是決策性的工作,還有使下屬有所收益的工作授權給他們。這首先建立在你充分信任你的某些下屬的基礎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其中的道理,你可能比誰都清楚。因此,在你授權的時候,別忘了把整個事情都托付給對方,同時交付足夠的權力好讓他做必要的決定。
這和說“只要照著我的話去做”完全是兩回事。
40.忍是大智、大勇、大福
忍學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國歷史上,許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業的。
中國有句古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意思是讓我們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不要一味使用莽勁去碰壁,而應該分析局勢,做出某些以退為進的決策。這句古話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忍”字。
忍學是中國的國粹,是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業的。現代世界上許多在事業上非常成功的猶太籍、日籍的企業家、金融巨頭亦將忍字奉為修身立本的真經,均在自己家中、辦公室中懸掛著巨大的忍字條幅……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忍學是世界上成功的企業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科學家的必修之課。
為什么要提倡“忍”呢?這是根據某些事物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有的時候,你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無論你怎么努力,成效似乎都不大。被你一直信奉不疑的“一分耕耘,一份收獲”似乎不再有效,這就好比手中拿著一萬塊錢卻想通過自己的精心測算、分析來撼動股市一樣。此時,你所做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憑著自己的“蠻勁”,一味地相信自己的判斷,投入到某些前途極端兇險的股票中,相反,若你退一步,靜觀一下股市變化,先求其次,買一些績優股,待選定時機再東山再起,投入到選中的冷門中,這時你才能真正獲得成功。
忍能成大器。只要你在做人的準則中牢記住忍這一條,你定能成大器。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甚至以一國之君的身份為人做馬夫,終于贏得了后來的“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大業。漢朝時的韓信,若不是能忍得住那“胯下之辱”,怎能從一個街頭小痞子一躍而成淮陰侯。至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造就出了古今多少“巾幗英雄”,那更不必說了。實在“忍”不住的潘金蓮為后人所蔑視的事實更證明了“忍成大器”的真理。
忍能做大官。這是當今官場的絕對真理。如果在上司面前不能忍得,遇事就仿佛對待路人那樣粗暴頂撞,絕對不可能做成大官。古代的相命學在某些角度來看不無道理。一個臉大耳圓、嘴角上翹的人夸他日后做大官八成有道理,因為這種人一看就是個和事佬,他們絕對不會在非原則的事上和上司爭得面紅耳赤,也不會為上司的一點點小脾氣而大動肝火,四平八穩的他們往往能以最省事的辦法登上權力的高峰。
忍能賺大錢。這是一個在商海中遨游多年的朋友對我講的一句話。多年來,他一直堅信,在自己有求于人的時候,一定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忍字帶來的后果。有時候,從銀行貸款,就硬是要忍住審查人員的吹毛求疵。與老板談生意,稍一不忍就可能損失一筆大錢。如果你的確要求助于那個對你挑鼻子瞪眼睛的人,你就忍一忍吧!只要不是原則性沖突,忍過了之后,錢就進來了,這何樂而不為之呢?
當然,我們講一個忍字,并不是勸告你怯懦,真正的忍是以退為進的手段。那些只是一味地退讓,而不考慮自己真正的目標、不思進取的人,忍來忍去反而會讓他永遠不能爬起來。
41.吃虧是福,貪得是禍
貪是人類一切禍害的根源。
清代志士鄭板橋積十載為官之辛酸用血淚凝成的條幅“吃虧是福”,屢被認做是怪論,其人也被視為怪物。于是,友人送此條幅良久,我終不敢理直氣壯地將其掛起來。
此“論”怪耶?非怪耶?筆者人微言輕,不便“正面沖突”,還是從與之對應的命題“貪得是禍”著筆,拈些事例來個旁敲側擊,學走迂回論證之道吧!
鄭板橋得此絕“論”,并非一時沖動。他始作秀才時就斷然將家奴契券付之一炬,宣稱此舉“是為人處,即是為己處”,其中便隱含了“貪得是禍”的含義。及至登上縣令之位,他談及為人之道時又披露的某些人“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中進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走錯了路頭,后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這就明言“貪得是禍”了。
看幾個《東方時報》的記載吧!(1988年8月20日)
——廣東建行××分行營業部某票據交換員,貪污200余萬元巨款潛逃澳門,原以為“過了海便是神仙”,且不說此人早被反解回佛山,“神仙”將成“鬼仙”,就是過海之后也何曾“神仙”過一陣子?如若不信,但看他自供的在澳門惶惶然如驚弓之鳥的窘態:半步不敢出街門,常以腐乳、大頭菜佐餐度日。此情此景,也許是孔老夫子描述的“小人常戚戚”吧,不亦“貪得是禍”乎?
——湖南某縣某人收受賄賂,貪污、挪用公家的建筑物資。兩院(通告)發布后,眼看就要雨隨雷聲下,便如熱鍋上的螞蟻,時時觀“氣候”,陣陣看“動靜”,本來幾次想投案自首,但直到提筆寫下“自首書”并取出贓款時,仍“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終以一小時之差而被拘審,痛失良機!這前前后后,他每一根神經都處于極端緊張狀態,如同懷揣小鹿,何曾坦蕩過一片刻?豈非“貪得是禍”乎?
所以別看別人一時“金滿箱,銀滿箱”,到頭人財兩空,“轉眼乞丐人皆謗”!
這“貪得是禍”即立,“吃虧是福”就理所當然了。甘心吃虧之輩當年較之貪得之徒當然是虧了,殊不知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是:
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
更何況那些貪得者本來就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時刻提心吊膽,只要稍有閃失,就會身首異處。而今眼下,廉政之風勁吹,舉報之聲四起,“滿者”更不免有勾魂牽命之感,但“虧者”卻既平且安,縱令半夜敲門,也不心驚,實可謂其福無窮也!
由上而令爾嘆服:信哉,吃虧是福,貪得是禍,什么財應該去選擇,什么財一定要放棄。
42.原諒生活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別跟自己過不去,也別跟生活過不去,沒理由不滋潤,不快活,關鍵是我們選擇什么樣的角度看生活與看自己。我們有我們的悲哀,生活有生活的難處,應當學會原諒生活。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古人有古人的悲哀,可古人很看得開,他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比作月的陰晴圓缺,一切全出于自然,其中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它像一只無形的手在那里翻云覆雨,演繹著多色多味的世界,今人也有今人的苦惱,因為“此事古難全”。
苦惱和悲哀常常引起人們對生活的報怨,哀自己命運,怨生活的不公。其實生活仍然是生活,關鍵看你取什么角度。我見過幾位“麻將專家”,真正意義上的賭徒,他們無限沉溺于這種游戲之中,自然應該受到道德譴責,可是人生又是什么?從某種意義上說,難道不也是一場賭局嗎?用你的青春去賭事業,用你痛苦去賭歡樂,用你的愛去賭別人的愛。要不怎么有人說:“如果你覺得活得沒意思了,那就該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