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代善“讓位”皇太極揭秘
愛新覺羅·代善,生于明萬歷十一年七月初三日(1583年8月19日),死于清順治五年十月十一日(1648年11月25日),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他少年時代就跟隨其父馳騁疆場,并以其杰出的軍事才能在統一女真各部、進取遼沈、征討蒙古等一系列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努爾哈赤因他奮勇克敵賜其名為“古英巴圖魯”。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其大哥褚英獲罪被幽禁,努爾哈赤于是立第二子代善為嗣子(皇太子)。后來,由于代善與大妃阿巴亥的曖昧關系被人告發,努爾哈赤又廢掉代善的太子位。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努爾哈赤命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人共同執政理事。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日,努爾哈赤諭諸子侄,決定不立繼承人,日后由眾貝勒推舉新汗。
代善身為皇太子時,正是三十歲左右,未嘗沒有一番雄心壯志登極稱汗;天命五年(1620年)被廢,給了他極大的打擊,若不是他及時乖巧地殺妻認錯謝罪,他也會像他的大哥褚英一樣被父汗囚殺。由此,他深切地認識了政治的險惡、皇家的冷酷無情。
在爭汗位上,他不是當時四貝勒皇太極的對手,讓位給皇太極就是十分明智之舉了。
皇太極取得汗位以后,對代善也格外禮敬,常賜給良馬金帛等物,還常召請他到清寧宮行家庭禮,舉行家宴,元旦時還命中宮皇后及眾妃向代善拜賀節慶等等,比對待其他兄弟都要優厚。代善在總體上說,也是支持皇太極即位稱王的。無論在對阿敏和莽古爾泰的處理上,還是在由四大貝勒共坐受朝變為皇太極獨坐南面稱尊的改革中,代善都是站在皇太極一邊的。這中間雖與皇太極在戰事的進退等一般性細節上小有矛盾,但也都能順利解決。問題是,阿敏和莽古爾泰被除去以后,原來的四大貝勒就余下了代善和皇太極,無論怎么說,代善仍然是對汗權的一個威脅的因素。何況代善本人有不少毛病,容易被善于等待時機的皇太極抓住。
這個機會就是在天聰九年(1635年)征服察哈爾蒙古的巨大勝利之后。當皇太極命貝勒在前來歸附的察哈爾蒙古貴婦中挑選中意之人時,代善看中了富有且美貌的蘇泰太后。但因蘇泰太后是濟爾哈朗的妻妹,皇太極已先許給濟爾哈朗而不能答應代善,便退一步讓他娶囊囊太后。代善卻嫌囊囊太后窮,而娶了有錢的察哈爾汗女泰松格格。事情本該就此告一段落,代善卻不肯罷休,仗著自己是皇太極的哥哥,是后金國中大貝勒,此后又多次提出要強娶蘇泰太后為妻,皇太極一直不準,代善于是耿耿于懷。
這不滿很快勾起了代善多年埋藏在心里的怨恨,有怨恨就得找出氣口,出氣的機會說來就來,幾乎就在同時。
諸貝勒選娶察哈爾蒙古貴婦時,豪格娶了伯奇福晉,這一下惹惱了他的岳母大人——哈達公主莽古濟。
莽古濟是努爾哈赤與繼福晉富察氏袞代所生的女兒,是莽古爾泰的同母妹、德格類的同母姊、皇太極的同父異母姊。初嫁哈達貝勒武爾古岱,所以人稱哈達公主;天命末年丈夫死,后嫁蒙古敖漢部瑣諾木杜棱。莽古濟與前夫所生兩個女兒,一個嫁給岳托,一個嫁給豪格。她一聽說豪格又娶一蒙古貴婦,便生氣地說:“我女兒還在,為何又令豪格娶妻?”她一向與皇太極關系不好,此時更遷怒于他,滿懷憤恨,不經皇太極同意,就從遠迎凱旋大軍的陽石木河擅自回家。這一擅自行動,是明明白白地向皇太極示怨示威。看來,她和莽古爾泰、德格類都從母親那里繼承了暴烈如火的性格,正因為這樣,在險惡的政治斗爭中只會落個悲劇下場。
代善對待哈達公主,一向與皇太極取得一致,長期不和睦。但此時,當莽古濟回家途中路過代善營前時,代善竟一反常態,和他的大福晉一起,把莽古濟迎進大帳,設大宴款待,并贈以名馬財帛。這自然是因為同病相憐。
為此事,皇太極非常生氣,不但派人去責問代善有何用心,而且盛怒之下,撇下眾貝勒,獨自先回盛京(今沈陽),進了宮后就緊閉宮門,不許諸貝勒大臣進見。這行為簡直如同小孩子的賭氣,但卻把貝勒大臣嚇壞了,全都跪在宮門外,懇請汗王臨朝,并立刻對此事立案審理。
皇太極的要挾成功了。次日,他在內殿召集諸貝勒大臣,聲色俱厲、長篇大論地訓斥代善的六項罪狀,其中心意思是指斥代善的離心傾向。諸貝勒大臣議擬革除代善大貝勒名號,削和碩貝勒爵,奪十牛錄屬人,罰銀萬兩。莽古濟革除公主名號,奪其所屬滿洲牛錄并罰款。
見代善誠心服罪,皇太極又開恩免革代善的貝勒爵,還給十牛錄屬人。對哈達公主莽古濟的處罰也恩免,只是禁止她與親戚來往。
從當時國家的穩定著想,皇太極此舉也是必要的。如果代善與莽古濟聯合,勢必造成兩紅旗和正藍旗三旗聯合與汗權對立的可能,因為天聰六年(1632年)底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暴卒后,其弟德格類繼為旗主。德格類自然會同情自己的親姐姐莽古濟。因為他也在這次事件中因徇庇公主而受到罰款的處理,而且他似乎也是個暴烈之人,九月受罰,十月初二之夜,便也暴卒了。
和莽古爾泰死時一樣,德格類之死也獲得汗王親臨其喪的崇高待遇。莽古爾泰死時,皇太極在靈前痛哭,并摘帽纓,著喪服,居側殿,親送靈輿到寢園后才回宮;德格類靈前,皇太極哭得更兇,三更以后才離開,不回宮而在鳳凰樓前設帳幄而居,并撤饌三日以示哀悼。在諸貝勒大臣的再三勸解之下,汗王皇太極才回宮。
恩威并用,皇太極已經用得非常純熟、非常高明了,似乎可以就此打住了。
然而,這一年的十二月,皇太極又向諸貝勒宣布了一件重大的謀逆案:莽古濟、莽古爾泰、德格類與瑣諾木杜棱、冷僧機等,曾對佛跪焚盟誓,要奪皇位。由于瑣諾木杜棱和冷僧機分別首告而得以印證,又查出謀逆的實物證據,就是莽古爾泰所藏的十六枚木牌印,文為“金國皇帝之印”!
諸貝勒聞之皆怒,罪情重大,處理也就非常嚴厲。莽古濟及知情的異父兄昂阿拉、莽古爾泰之子額必倫都被誅殺,參與盟誓的其他人并其親友兄弟子侄一概凌遲,莽古爾泰和德格類的所有兒子也都降為庶人,屬下人口財產都歸了汗王,這樣,正藍旗就落到了皇太極手中,從此,天子自掌三旗就成為定例。
這次大案一共殺了多少人,沒有確切的數字,就家族內部的相互殘殺而言,大概不少于努爾哈赤殺弟的那一回,而且第一次使用了凌遲這樣極其殘酷的刑法。這還沒有完,引發這一連串事件的莽古濟的兩個女兒,也先后遭到厄運。豪格義正詞嚴地宣布他的豪言壯語:“我乃皇上所生之子,妻之母既然想害我父,我怎能與謀害我父之女同處!”他竟親自下手殺了他的妻子!岳托于是被擠到了夾縫中,只好也向皇太極表示要殺其妻,這種當眾請示實際上表示了岳托的不忍心,也對皇太極自詡的寬仁將了一軍。皇太極果然阻止了岳托。但后來在岳托家中又發生了莫名其妙的魘魅事件,岳托之妻即莽古濟的長女被定罪幽閉,永遠不得與岳托見面。
最后,由皇上指賜,德格類的福晉,給了其弟阿濟格;莽古爾泰的福晉,分別給了其侄豪格和岳托——大概是為了給這兩位殺妻、離妻者以補償。
殺雞給猴看,代善這時的心情,恐怕已不只是簡單的兔死狐悲了。
皇太極做事是很徹底的。崇德改元稱帝時,代善再次獲得最高恩寵,被封為地位最尊的和碩兄禮親王。當年十二月,代善隨皇太極出征朝鮮。第二年皇太極追究攻朝鮮時的違法妄行之罪時,代善又被議得六條罪狀。皇太極親自在崇德殿將代善之罪宣諭諸王貝勒貝子及群臣。雖然沒有給任何處分(實在也因為這些罪行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代善的威望和心理又是一次沉重打擊。
無論是如何棱角四出、鋒芒外露的人,經過這樣不斷的捶打、大熱的烘烤緊接著大寒的冰凍,也會給揉搓成軟面團。
代善在諸貝勒發誓效忠皇太極時明確表示:“自此以后,效忠于皇上。”他效忠的具體表現,就是以年老為由,從此不問朝政。這正是皇太極最需要的。
代善被徹底制服了,承認了皇太極的絕對權威。他已經給揉搓成了軟面團。
這樣一個年老體衰、不問朝政的軟面團,能夠同皇太極爭皇位嗎?不要說難以服眾,代善自己恐怕也是縱有這個心,也無這個膽了。
順治五年(1648年)十月十一日,代善在京城病亡,終年六十六歲。順治帝為他建碑記功。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謚曰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九月,入祀盛京賢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配享太廟,命其王爵世襲罔替,成為清初八個鐵帽子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