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權力角逐,十年南京兩度下野

1.第一次被迫下野

寧漢分裂,沒有阻止北伐的進程。5月初,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部署渡江北伐計劃,擬定兵分三路,揮師北上。5月下旬,已過江大軍即開始進攻徐州、山東。6月上旬,三路大軍均到達隴海線,向山東發起全面進攻。

與此同時,武漢國民政府也開始繼續北伐。

然而,7月上旬形勢急轉直下,寧漢矛盾激化,武漢國民政府發起“東征”討伐蔣介石,蔣介石調主力回師南下,準備抵抗武漢“東征軍”。

北伐主力部隊南撤,讓直系軍閥孫傳芳與奉系張宗昌有了可趁之機,兩部乘機反攻,很快收復失地,于7月24日攻陷徐州。

聽聞徐州失守,蔣介石一怒之下親赴前線指揮作戰,結果不僅徐州未奪回,而且致使敵軍正面出擊,北伐軍一路潰敗,連淮河一線也無法防守了。8月6日,蔣介石退回南京,江北盡失。

蔣介石氣急敗壞,回到南京第二天,便在總司令部召開緊急會議,他手下的重要將領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等人全部到場。

此時南京兩面受敵,北有軍閥孫傳芳的軍隊隔江對峙,西有武漢“東征軍”唐生智的軍隊大兵壓境,尤其是唐生智的軍隊,對南京政權構成嚴重威脅。

當時,國民黨陣營有三個主要派系,一個是蔣介石、李宗仁為首的寧派,一個是汪精衛、唐生智為首的漢派,另一個是滬派,即西山會議派。而蔣介石的主要對手是武漢方面。

武漢方面汪精衛與唐生智決心倒蔣,提出的和談條件是:蔣介石下野。

蔣介石怎會乖乖聽命?因此會議一開始,蔣介石就明確表態:

“必須出兵征討武漢,不先定武漢將不能繼續北伐。”

但此時寧派內部矛盾重重,蔣介石與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面和心不和,李宗仁隨時準備取蔣介石而代之。因此,李宗仁反對蔣介石的意見,他說:

“現在南京兩面受敵,尤其唐生智的‘東征’軍不可小覷,我們應該先和漢后北伐。”

李宗仁的意思,就是讓蔣介石下野。一旦蔣介石下野,他便有了出掌中樞的機會。

蔣介石對李宗仁的表態并不意外,李宗仁與武漢方面信函往來他是清楚的,他不露聲色地說:

“如果你們非要和的話,那我就走開,讓你們去和好了。”

蔣介石原本出于要挾的目的,將李宗仁一軍。殊不料,白崇禧卻順勢說:

“此時為團結本黨,顧全大局計,總司令離開一下也好。等我們渡過眼下難關,再請總司令回來行使職權。”

白崇禧的話令蔣介石大出意料,盡管白崇禧與李宗仁同屬桂系,但蔣介石對白崇禧有提攜之恩,照理白崇禧不該在此關鍵時刻與他公開對抗。

但轉念一想,李、白畢竟不是自己的嫡系,本就不能信任。蔣介石環顧左右,只有嫡系將領何應欽可以出來救場。但無論他怎樣示意何應欽,何應欽都低著頭,一言不發。

顯然,何應欽的態度是對白崇禧意見的默認。他與白崇禧私交甚好,此時兩人已達成一致,有備而來。

何應欽的態度令蔣介石深感意外,同時大失所望。而他話已出口,既然無人出來“救場”,他只能履行“諾言”辭職。

李宗仁卻早已等不及了,又說了一句:

“請總司令自決出處。”

在這種局面下,蔣介石已無退路,只好憤憤地說:

“好!好!就這樣吧。”

蔣介石一氣之下,拂袖而去。

8月13日,蔣介石發表“辭職宣言”,通電下野,在對軍事、政治作了一番安排后,返回溪口老家。

這是蔣介石第一次下野,應該說,造成蔣介石下野的原因,除了武漢汪精衛、唐生智的倒蔣外,桂系的逼宮起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白崇禧、李宗仁與何應欽的聯合,使蔣介石陷于“孤立”境地。

因為除此三人,蔣介石根本無力與武漢一決雌雄。尤其在他指揮津浦線作戰一敗涂地,其威信大受影響之時,只能選擇下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梁县| 宜阳县| 漯河市| 高雄市| 巴马| 威远县| 梅州市| 北宁市| 班戈县| 桐庐县| 都匀市| 英吉沙县| 建瓯市| 东丽区| 栖霞市| 天水市| 云和县| 青神县| 石家庄市| 曲水县| 尼玛县| 遵义县| 靖边县| 睢宁县| 桐庐县| 体育| 贞丰县| 遂宁市| 湄潭县| 沙洋县| 梁平县| 柳林县| 蒙城县| 黄冈市| 济源市| 柞水县| 灵寿县| 曲阳县| 灵石县| 饶阳县| 同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