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黃埔!黃埔!

考入黃埔不容易

全國各地的考生一起奔赴考場,同考一所學校。同樣的一場考試對于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記憶。在那些日后功成名就的一代名將看來,黃埔軍校的入學考試不過是他們軍旅生涯的起點;對于那些中規中矩的普通軍人來說,黃埔軍校的入學考試也許是他們人生的得意之作;至于那些考試的失意者,也許這場考試的失利是他們不堪回首的隱痛。

黃埔軍校招生考試總體來講,還是比較公平的,但是也避免不了“走后門”現象的發生。

1925年,王鏡塘報考黃埔軍校第三期時,由于軍校報名需要驗看中學畢業文憑,而他沒有文憑,因此很擔心自己不能報考。好在他的哥哥認識汪精衛,于是他拿著哥哥的親筆信找到了汪精衛得以隨堂參加考試。盡管如此,英文、算術考試仍然難住了他,但是當監考問清楚他的情況后,竟然允許他照抄別人答案。王鏡塘就在汪精衛和監考官的幫助下,如愿以償地考上了黃埔軍校。

而1926年參加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招生考試的許多考生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初試之后,許多落榜生憑借關系,拿到了介紹信并找到軍校相關領導。最終武漢分校決定統一組織復試,這一結果明顯對之前考取的報考者不公平。于是湖南的200多名學生集體“請愿”,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甚至最后他們還以“自殺”或“暗殺”來威脅學校。但是,結果最終也沒有改變,考試結果出來后,一名考生竟然因為落榜而活活氣死。

每次招生考試,都會有幸運兒和失敗者。這些失敗者不僅心理遭受打擊,許多人甚至連住宿費、差旅費都拿不出來,以至于有家不能回。正是鑒于如此,曹勖、譚延闿、于右任等人發出了收納落榜考生,給予援助的函電。在他們的函電中,描述了落榜生的境況“即如此返里,不惟無面目見故鄉父老、甚至發生意外之慘劇。誠所謂欲進不能,退又不可;求生無路、求死不得”,針對這種情況,曹勖、譚延闿、于右任等建議孫中山“本愛護青年之心、施天地好生之德、俯念學生等不遠數千里而來、立飭軍校收納、以補余額、而資造就”。

在這些熱心人的關心下,許多失敗者獲得了再次取得成功的機會,從而避免了孔乙己那樣的悲劇。

對于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參與者和旁觀者都會擁有各自的、不同的歷史記憶。蔣先云擁有的是入學考、畢業考雙狀元的輝煌記憶;胡宗南擁有的則是不具備考試資格,而哭進黃埔的特殊回憶。對于鄭洞國而言,他會永遠記住一位名叫王爾琢的好友與他同赴考場;而在羅瑞卿的記憶中,不會忘記那一年與他結伴乘船東下,同去武漢報考黃埔軍校的一位同行者,而她就是后來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的民族英雄——趙一曼。

正所謂“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這些黃埔精英經過入學考試的層層選拔,又經歷了戰火硝煙的重重洗禮。盡管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后來成為了戰場上的對手,但是在他們彼此的心中,“黃埔人”這一特殊的歷史符號永遠也不會忘卻,招生考試這一歷史記憶也會永存心底。

參加黃埔軍校招生考試的人數是空前的,這是之前任何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都不能比擬的。中國最早的海軍學堂——福州船政學堂當初招生時,竟因為不足額,只好到香港去招募。而創辦于1880年的天津水師學堂同樣困擾于“世家有志上進者皆不肯就學”,以致開學一年多,“額數末滿,投考者或資質平庸,或年紀過大,終少出色之才”。

1903年,張之洞籌辦湖北武昌武普通中學堂時,計劃招60名,而且規定以秀才為招考對象,但當時風氣未開,一般青年都以讀新學為羞,有錢人家子弟尤其不愿讀武學堂,即便是這60人的錄取名單,也混進了一些并不具備考試資格的監生。而全國各地參加黃埔軍校及其分校招生考試的人數成千上萬,這與之前舊學堂招生考試時的門可羅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是,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遠非十全十美。無論是筆試還是口試,每一位考生都必須考“三民主義”這一科目。而對于中下層軍官以及分隊長的選拔,更是明確要求國民黨黨員或者承諾考取后加入國民黨。

甚至后來的入伍生招生考試明確要求必須向國民黨各省黨部報名并由各省黨部匯送中央黨部,咨送黃埔軍校,同時要求各省黨部匯送的報考者,必須經過該部執行委員三人以上簽名,方為有效。這些人為的限制條款與早期對所有考生一視同仁相比,無疑是明顯的退步。

特別是后期的“甄別考試”,更是體現了國民黨對考生意識形態的嚴密控制,無辜的考生成為了國民黨各派系互相傾軋的犧牲品。此外,黃埔軍校后期的招生考試與早期相比,無論是生源質量還是考風考紀都有著明顯的倒退,這不能不說是招生考試的遺憾。

斗轉星移,歲月流轉,歷史的車輪已經駛過了數十個寒暑冬夏。刀光劍影早已黯淡,鼓角爭鳴也已遠去。當年意氣風發的黃埔精英都已老去,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已走進了歷史。但是曾經“恰同學少年”的他們所參加的那一場場決定前途命運的考試卻并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被遺忘。與之相反,那些滄桑的往事,那些人生的感嘆將長存在歷史的長河中而被人永遠牢記。

民國第一軍校開學了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現代第一所革命的軍政學校,因校址設于廣州黃埔,故稱“黃埔軍校”。

國民黨改組之后,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就把建立黃埔軍校,創建革命武裝作為鞏固廣東、完成北伐的第一件大事。孫中山當時曾經痛切地說:中國革命所以遲遲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沒有真正的革命武裝隊伍,沒有廣大人民的基礎;為完成我們的革命使命,所以我才下決心改組國民黨,建立黨軍,實行工農政策。第一步使革命的武力與民眾相結合,第二步使革命的武力成為人民的武力。這就是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主旨,也就是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使命。

黃埔軍校于1924年1月開始籌備,5月第一期新生入校。孫中山任軍校總理,蔣介石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中國共產黨先后派周恩來、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等擔任軍校的各種負責工作。

1924年3月,舉行入學考試,經過嚴格挑選,錄取學生350名,備取學生120名。成為第一期學員。

6月16日,來自全國的教官和學生,包括共產黨和國民黨人共500余人在黃埔軍校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孫中山親臨主持,并致開學詞,正式宣告黃埔軍校成立。

黃埔軍校的創辦,為中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它培養了大批軍事和政治工作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提供了干部力量。它對于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北伐戰爭起了重大作用,并為中國共產黨后來獨立地領導武裝斗爭造就了一批杰出的軍事領導人。

孫中山在1924年6月黃埔軍校成立大會上說:“中國在這13年之中,沒有一種軍隊是革命軍”,“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這是孫中山一生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轉變,也是中國教育史上最具重大意義的一次嘗新。

獨具特色的軍政教育

在世界上著名的軍事學校有很多,如美國的西點軍校、英國的皇家軍官學校、日本的士官學校等,但是最具特色的恐怕就是中國的黃埔軍校了。

黃埔軍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在極短的時間里,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改變中國命運的政治軍事英才,堪稱中國教育的偉大創舉,堪稱世界教育的偉大傳奇。

據不完全統計,共產黨內,黃埔教官或黃埔學員,至少有3位成為共產黨中央副主席(周恩來、葉劍英、林彪)。共和國10大元帥有5位出自黃埔(林彪、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位大將有3位出自黃埔(陳庚、羅瑞卿、許光達);1955年首批上將,有9位出自黃埔。

當然,還有諸如左權、劉志丹、趙尚志等千古流芳的抗日英雄,也都是黃埔學生。國民黨更不必論,其政權的主要成員(孫中山、蔣介石、廖仲愷、汪精衛、何應欽、陳誠、顧祝同、白崇禧、陳果夫、李濟深、邵力子等等)均與黃埔軍校有關,“黃埔系”是國民黨軍政系統最強大的勢力。國民黨內,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黃埔學員達40多人。其他級別的國共兩黨高級將官,出自黃埔的難計其數。究竟有多少黃埔學子戰死沙場、為國捐軀,至今還沒有一個準確數字!說黃埔軍校是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的搖籃,一點也不過分。

黃埔軍校成功的秘訣何在?翻開軍校的辦學歷史,我們發現,它與同一時代的其他軍校相比,其最突出之處,是將軍人政治信仰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將精神涵育和人格培養置于知識灌輸和工具訓練之上。

建校之初,黃埔軍校就在校內建立了黨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實行軍事政治并重的教學工作方針;課程安排上,軍事之外的政治、歷史、哲學、國情、世界大勢、人物等課程達18門之多。

此外,軍校還經常邀請政治活動家到學校演講,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924年11月周恩來接任政治部主任之后,他在學員中抽調共產黨員王逸常等到政治部當見習干事,逐漸建立起一套政治工作制度。從此,政治部成為對學生進行政治訓練的中心。政治部領導下的學生文藝團體——“血花劇社”,就是學校宣傳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

黃埔軍校的辦學宗旨、校訓、校歌,帶有濃厚革命色彩的校園文化,更是無時無刻不在深刻影響著黃埔軍人的精神世界,成為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成功典范。

在1924年6月16日的開學典禮上,孫中山先生闡明學校的辦學宗旨——“創造革命軍,求挽救中國的危亡”。要求黃埔軍人“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發揚以一當百,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為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完成革命事業而奮斗。

為了實現三民主義的辦學宗旨,孫中山把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為此,學校專門制定了《政治教育綱要》,明確實施和加強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徹底了解國內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背景以及中國國民革命的國際背景,并使學生們明確自己在軍隊中的責任。根據這個綱要,黃埔軍校制定了全面的、系統的政治教育科目,最初規定了三民主義等政治課程,后來增加到18門。

1926年1月軍校改組后,又增加了政治課程的分類,課程總數達26門。內容十分豐富,涉及范圍也很廣,不僅包括作為指導思想的三民主義,而且兼容了其他先進的思想,尤其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學習。這種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課程和內容,對于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起了巨大的作用,較好地實現了綱要所要達到的目的。

更為重要的是,在長期的武裝斗爭實踐中,國共兩黨都將黃埔軍校的成功經驗推廣至軍隊建設中,都在軍隊中確立了“黨領軍隊”、“黨指揮槍”原則,都在軍隊中建立了黨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這對軍人的成長,是必不可少的政治思想教育陣地和政治思想教育機制。

在黃埔軍校的政治教育中最典型、最具影響力的就是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制度是黃埔軍校仿效蘇聯紅軍建軍制度而建立的。同時,黃埔軍校有效的政治工作也與周恩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周恩來到黃埔軍校之前,政治部只是空架子,幾乎什么都沒有,更別提政治教育工作了。

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之后,提出政治部要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向新成立的軍校教導第一團選派黨代表;

二、建立“青年軍人聯合會”,出油印壁報《士兵之友》;

三、建立政治部正常工作秩序和政治工作制度。

黃埔軍校的政治工作自此便蓬勃開展了起來。

黃埔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在民主革命時期,軍人愛國的具體體現,就是投身革命、獻身革命。在孫中山先生的率先垂范和無數革命前輩言傳身教下,滲透到黃埔學生血液中的,是偉大使命和崇高精神,是矢志不移和永不言敗,是國家統一和民族解放。胸懷如此偉大使命和崇高精神,學習知識,增長才干;尋求辦法,克服困難,就有了強大動力和力量源泉。事實證明,無數黃埔軍人之所以能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尤其在東征北伐和抗日戰爭中英勇無畏,無私奉獻,作出犧牲,其原因正是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發揚和光大。

黃埔軍校構建了無數個生長著崇高追求的精神世界,塑造了無數個懷抱著偉大使命的高尚人格。這就是黃埔軍校的成功所在。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

自黃埔軍校創立后,曾最先在黃埔島內設立平崗分校、蝴蝶崗分校、在廣州市區內設立省分校。這些分校純屬移駐學生分區上課,并無專門的分校組織機構,實際上不是分校。

正式建立的分校,應該從1925年的潮州分校開始,繼而在1926年至1927年間,在廣西南寧、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增設分校,因地取名。

在1925年3月,黃埔軍校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攻克潮汕籌設潮州分校開始,截止到民國24年4月成都分校開學,黃埔軍校所設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漢分校、長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寧分校、洛陽分校/漢中分校、廣州分校、成都分校八個分校。

抗戰前的八所分校,并非開辦后就一直辦理,它們的歷史任務結束后,則予以停辦。

建校前期的分校——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開始正式招收學生。12月10日任命何應欽為分校校長兼教育長。1926年4月1日教育長改由鄧演達擔任。6月1日,第一期學員畢業。6月6日第二期學生入校。12月底期滿畢業后該分校停辦。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該校成立于1926年10月27日,以武昌兩湖書院為校址,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學員入校12月抵達武昌,并在本地招收新學員。

1927年7月分校結束。

1929年4月,錢大鈞再次于武漢建立分校,共教育第七、第八兩期學員。其中第七期順利畢業,第八期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學習。該校于此時結束。

1936年1月復組該校。

黃埔軍校洛陽/漢中分校

1933年12月成立于河南洛陽,1938年夏末,奉命遷到北障秦嶺、南屏巴山的漢中盆地,抗戰勝利后撤銷。學員大多系東北軍沒受正規教育的軍官,分校主任為祝紹周。

黃埔軍校長沙分校

1927年2月成立,校址長沙小吳門外教廠坪。校長石醉六,教育長余范傳,共產黨員夏曦擔任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絕大部分是共產黨員或國民黨左派。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討伐唐生智,程潛進駐該分校,將部分分校學生遷往南京本校,其余學生于1928年5月畢業。畢業后該分校停辦。

黃埔軍校廣州分校

該分校于1927年成立(原燕塘干部學校)。1931年改稱廣東軍政學校。1936年7月23日改稱廣東分校。

黃埔軍校廣州南寧分校

該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校長俞作柏,教育長蕭越。第一期學生受訓18個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個科目。

抗日戰爭時期的分校——

抗日戰爭時期,黃埔軍校一共設立了九所分校,原來的洛陽分校改名為第一分校,并遷往陜西漢中。武漢分校早已停辦,民國26年冬天在武昌南湖成立第二分校,后遷往湖南武崗。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瑞金。第四分校,原為廣州分校改名。第五分校成立于昆明。第六分校成立于南寧,原為南寧分校。第七分校成立于西安。第八分校成立于湖北均縣。第九分校成立于新疆迪化。

抗戰期間的各地分校設備規模,均較擴大,西安的第七分校,尤為突出,各地青年學生在第七分校受訓的,有25000多人,學員也有10000多人。其次是第四分校,青年學生受訓為軍官者有15000余人。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廣大中國青年的愛國精神和為抗日救國犧牲奮斗的偉大表現。

抗戰期間,長江以北的分校有第一、第七、第八、第九四個分校,第一分校訓練畢業學生7385名,畢業學生(短期各班隊學員)7413名。第七分校訓練畢業學生25015名,畢業學員10927名。第八分校訓練畢業學生2289名,畢業學員3442名。第九分校地處邊疆,情況復雜,訓練畢業學生1044名。

抗戰期間,長江以南分校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五個分校,第二分校訓練畢業學生15004名,畢業學員(短期各班隊學員)9513名。第三分校訓練畢業學生7430名,畢業學員5961名。第四分校訓練畢業學生15373名,畢業學員5079名。第五分校訓練畢業學生6540名,畢業學員2480名。第六分校訓練畢業學生10813名,畢業學員7081名。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陽分校遷往漢中,改稱中央軍校第一分校,1941年分校主任由劉仲荻接任,后易鐘彬,該分校自1938年起至1944年共畢業學員20471人。

第二分校

1937年七七事變后,原中央軍校武漢分校,遷往湖南省武岡,改為中央軍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為李明灝。該分校從1938年至1944年共畢業學員23487人。

第三分校

第三分校成立于江西省會昌縣西江鎮,畢業學生好幾萬,抗日戰爭后遷走后,原校址上建現在的西江中學。

第四分校

廣州分校于1936年7月23日改稱廣東分校,1938年1月改稱中央軍校第四分校。抗戰爆發后該校多次遷移,最終以貴州獨山為校址。分校主任韓漢英。該分校從1936年到1945年共畢業學員25212人。

第五分校

黃埔軍校五分校舊址原是著名的云南陸軍講武堂,位于昆明市五華山麓的翠湖西畔。1935年9月16日開學,學員為沒受正規教育的軍官,分校主任劉永祚。1938年改稱中央軍校第五分校,分校主任改由唐繼麟擔任,該分校從1935年到1946年共畢業學員8837人。

第六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軍事政治統一于中央,南寧分校遂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第六分校,校址由南寧遷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

1944年9月桂柳會戰爆發,軍校被迫撤到宜山縣懷遠鎮,后又遷往凌云縣城。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陸軍軍官學校第六分校撤銷。

第七分校

校址設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從1938年到1945年共畢業學員37317人。

第八分校

校址湖北均縣,后易房縣,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詒、康澤擔任。該分校從1939年到1943年共畢業學員6872人。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該分校從1942年到1947年共畢業學員950人。

抗戰勝利后成立的分校

第十分校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為了國民黨黨政治利益在臺灣設立了第十分校。校址臺灣省高雄縣鳳山市,1947年,孫立人將軍在臺灣奉命訓練新軍,其后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建立鳳山分校,直屬成都本校。1949年底遷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國民黨政府將臺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運到臺灣。之后鳳山分校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

所以簡單總結一下就是,黃埔軍校一共有12所分校,它們分別是:

1.潮州分校

2.長沙分校

3.洛陽分校(中央軍校第一分校)

4.武漢分校(中央軍校第二分校)

5.江西分校(中央軍校第三分校)

6.廣州分校(中央軍校第四分校)

7.昆明分校(中央軍校第五分校)

8.南寧分校(中央軍校第六分校)

9.西安分校(中央軍校第七分校)

10.湖北分校(中央軍校第八分校)

11.迪化分校(中央軍校第九分校)

12.鳳山分校(中央軍校第十分校)

從北伐戰爭到抗日戰爭,黃埔軍校以及其分校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而這一時期分校的招生考試也凸顯了反帝反封、抗日救國的時代主題與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南县| 庆城县| 牟定县| 龙岩市| 锦屏县| 和田县| 前郭尔| 乐东| 兰西县| 永嘉县| 嘉兴市| 鸡西市| 望江县| 长海县| 铁岭市| 黄骅市| 崇义县| 佳木斯市| 建瓯市| 贺兰县| 句容市| 台东市| 花垣县| 车险| 连平县| 新沂市| 沿河| 兖州市| 根河市| 榕江县| 拜城县| 桦甸市| 浠水县| 峨眉山市| 寻乌县| 星座| 双辽市| 芜湖市| 岳西县| 宿迁市| 崇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