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能意識到健身重要性的人不在少數,但能做到科學、合理健身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大多數人對健身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相應地養成了一些不良的健身習慣,采用了不正確的健身方法,以至于運動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所以,要想使健身有成效,首先要走出健身常識的誤區。
“擁有健康就擁有了一切”,花錢買健康,參加體育運動,已成為一種時尚。當下,很多人認為,體育鍛煉運動強度越大越好。事實上,一味地追求運動強度,不僅不能取得理想的鍛煉效果,有時還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在某地方晚報曾經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
小劉是武漢某高校的大二學生,他熱愛體育運動,只要學校有體育活動,他就踴躍報名,積極參與。9月份,秋高氣爽,學校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秋季運動會。小劉當然不會錯過這么好的機會,他報名參加了男子5000米長跑。他的長項是短跑,以前從來沒有參加過長跑,這次他想挑戰一下自己。
運動會召開的第二天下午,大約在14時20分,5000米長跑比賽開始了。學校操場的跑道長度是400米,這就意味著要完成5000米的長跑,小劉得跑十幾圈。在最初的幾圈,他感覺很輕松,但當他跑到第8圈時,他突然倒在跑道上。旁邊的學生立刻上前看發生了什么事兒,當時他臉色已經變成了醬紫色,呼吸也非常困難,似乎是心血管疾病發作。一名學生馬上為其做人工呼吸,其余幾名學生也趕忙聯系校醫院的醫生……最后小劉經搶救無效死亡。
據了解,小劉倒在跑道上后,經校醫緊急處理被送往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急診科,醫生檢查發現,小劉面色發紫,深度昏迷,雙側瞳孔散大,血壓和心率均為0,雖實施了氣管插管、心臟按壓、給氧等急救措施,終無法挽回他的生命。
急診科副主任醫師介紹,小劉是因運動過量出現運動性昏厥繼而猝死。運動性昏厥是由于劇烈或長時間運動,使精神亢奮或過度緊張、周身血液循環加速、耗氧增加而引起的暫時性腦貧血。
過猶不及是很多事情要恪守的規律,健身也不例外。科學研究和實踐證明: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對延長壽命、預防疾病、加速病后身體機能的恢復、改善人的精神狀態,都有積極和良好的作用。但是,當一個人的運動量超過了自身生理條件所能承受的限度時,不僅起不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反而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一般來說,運動量、運動強度過大對機體造成的損害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可能發生過度緊張。過度緊張的主要原因是劇烈運動超過了機體耐受程度而引起的,身體機能水平差、鍛煉不足、運動經驗少或因患病長期中斷身體鍛煉后,猛然參加劇烈運動,都可能發生過度緊張。過度緊張的主要征象為:頭暈、惡心、嘔吐、全身無力、脈快而弱、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等,甚至昏迷死亡。
2.容易造成骨關節運動損傷。一個人由于長期不參加體育鍛煉,會使肌肉力量下降、反應遲鈍、協調性差、控制能力差、容易疲勞。此時,若突然使運動量、運動強度過大,就容易出現肌肉拉傷、關節韌帶扭傷及比較嚴重的肌肉酸痛。
3.對中老年人有一定的危險性。對不習慣參加體育活動、身體狀況較差的中老年人來說,運動量、運動強度過大都具有一定的危險。
那么,怎樣鍛煉才既能避免危險,又能取得良好效果呢?
大量的統計材料表明,運動的益處遠遠超過了運動可能帶來的危險。40歲以下、身體健康、體格正常、無某些心臟病危險因素的人,沒有必要限制自己的運動方式,也不必進行運動前的體格檢查。但對于40歲以上、身體有異常的人來說,在進行劇烈運動前要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以便合理選擇運動項目和運動方式。
另外,在運動時要關注自己身體的狀況。運動中如有胸痛、胸悶、輕度頭暈、惡心、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鍛煉后如果出現頭痛、惡心、胸部不適、食欲下降、睡眠不好、次日晨脈加快、疲勞持續存在、體重下降等現象,表示運動量過大,需要調整或暫停活動。
此外,在運動過程中還要警惕如下癥狀:
第一,在運動過程中感到胸部、上肢、頸部、下頜等部位不適,包括疼痛、燒灼、壓迫、局部發緊、脹滿等。
第二,運動過程中或運動結束后出現頭暈或短時的意識障礙。這種情況通常是由于運動過于劇烈或重力性休克造成的,即在劇烈運動后突然停止運動造成的,而不是心臟本身的原因。
第三,在運動過程中出現呼吸困難。呼吸的深度及頻率應隨運動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不應出現呼吸困難,如果運動后與他人交談困難、說話費力、喘息及恢復至平靜狀態需5分鐘以上等,應引起注意。
指南一 運動必須注意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
指南二 中老年人不要從事劇烈運動。
參加健身鍛煉,并非運動量、運動強度越大越好。健身者應該根據自己的習慣、時間、身體狀況等安排運動內容,掌握運動量和運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