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響鼓不必重敲:活用側敲識人法

1.話外有話,弦外有音

由于語言是將自己的意思傳達給對方的工具,所以我們通過語言,就可以了解到對方的心意。因此,識人應從研究語言入手。

當人們希望將某種愿望傳達給對方時,最好的表現工具就是語言。但為了巧妙地達到目的,人們往往不會讓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真正的意思,而會以修飾過的語言來傳達。

比如,當我們偶然遇到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時,一定會客套地說:“啊!好久不見,下次有空請到我家來玩。”這種說話方式當然是一種外交口氣,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都能認清此乃客套話,而不致真的前往拜訪。但是,如果有人不明白這個內涵,誤以為真,而登門拜訪時,一定會令對方不悅。

如此說來,不懂他人真意的人,便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總之,我們可以根據對方的語言,來了解對方的心意,從而更準確地識破對方的心。

2.順藤才能摸著瓜

近年來,“對話”和“咨詢”等詞語非常流行。凡是遇到了困難,不管大小,差不多都利用對話或咨詢的方式來解決。人際有了糾紛,公司內同事的意見不和,甚至連父子間有了沖突,都有人以這種方式來解決。大家認為,這種方式可以使雙方溝通,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事實上卻不那么簡單,如果都希望對方聽取自己的意見,而自己卻不愿意接受對方的意見,又如何能溝通呢?下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看:

某公司職員劉君,任職不到半年就想辭職,于是便向經理正式提出辭呈。經理接到辭呈之后,就在下班時約他到車站附近的小吃店去喝酒,經理說:“劉君!我們來喝一杯,這里不是公司,我們暫且拋開經理和職員的身份,彼此隨便談談吧!你說要辭職,是不是已經找到了更好的出路呢?”

劉君說:“不!我只是最近覺得對于現在的職務沒有信心罷了,所以……”

經理打斷他的話,接下去說:“只是這樣嗎?我還以為有什么大事情呢!你要知道,一般人進入公司半年之后,大多會對工作失去信心,假如你在這個時候投降,那么,將來不論你做什么事,都會一樣沒有信心,你現在應該想辦法克服這種困難才對。如果你能在這個時候克服所面臨的困難,你的信心自然就會恢復,為了你的將來,你應該好好考慮考慮,像你這種情形,我也曾經歷過……”

經理滔滔不絕地說出一大堆道理,而劉君卻一直看著酒杯,一語不發,默默無言。

像上述這種談話,到處都可看到,并沒有什么特別。可是,因為經理沒有捉摸透劉君真正的心意,所以也就沒有辦法使他留下來。

不管對話的目的為何,對話的第一步應該從透視對方開始。若根本不去注意對方,只顧自己一相情愿地說個不停的話,就對方而言,這充其量只是“耳旁風”罷了。

一般來說,對話是識破對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像經理這個例子,他的毛病就出在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他一心想留住對方,卻忘了去了解對方辭職的真正原因。所以,盡管他說得天花亂墜,結果還是不能使劉君留下來。

3.細察聽者的態度

這節我們將重點放在“仔細觀察對方聽話的態度”上。一個人,不論他如何隱蔽自己,我們都可在談話中看出他的心情和性格。

從前,日本有位知名的武將,名叫武田信玄。他曾經向4位少年敘述有關戰爭的事,然后從他們聽話的反應來判斷他們的志趣和能力。

作為實驗對象的4位少年,在聽他敘述戰爭的故事時,表情完全不同。

第一位少年一直張著口,呆呆地望著武田信玄。

第二位少年始終低著頭,全神貫注地聽著。

第三位少年卻面帶微笑,聽得津津有味,似乎已領會出其中的含意。

第四位少年則聽完之后馬上離開。

后來,這四位少年中,第一位雖然參加過好幾次戰役,卻沒有什么戰績,而且對事情的判斷力很差,也沒有比較知心的朋友。第二位成為了有名的武將。第三位后來也相當有成就,不過,由于他的權術超人,遭到不少人的嫉妒和中傷。第四位卻變成只會嫉妒別人的膽小鬼。

這些比喻雖然不能說很正確,但是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談話中透視對方”的某些方法。

不能因為對方很順從地在聽我們說話,就認為他是“孺子可教也”。我們應該在談話中,注意對方究竟是關心哪一段話,然后才有辦法透視他。

若想知道對方到底有沒有真的在聽我們說話,最好是拿出我們說過的話來問問他。如果對方想馬馬虎虎地應付,一定會驢唇不對馬嘴。

如果細心觀察,我們不但可以從對方表示贊同的態度中了解到他的心意,而且也可看出他的個性來。

當我們話還沒說完時,對方就很快地表示贊同,這種人性情一定很急躁;否則,就是那種盲目附和、毫無主見的人。完全不表示意見的人,可能是心不在焉,或者對我們所談的沒有興趣。這時,我們就要考慮換個話題。

還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在談話中,對于對方的動作也必須加以留意。因為,除了眼睛以外,手也能表達意思;甚至有時候,手比嘴巴更能表達心意。

如果對方把雙手交叉在胸前,可能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抗動作,他的心理跟你保持了一段距離。

如果對方很焦急,卻又來不及說出來,我們可以從他雙手的動作上看出來。因為發怒或興奮,通常都是緊握拳頭。但是,兩手互相合攏,指頭交互穿插做前后移動,或是頻頻在玩弄東西,或以手指頭擊打膝蓋等,這些動作都是表示某種特定的信號。如果你仔細地觀察,對于你的判斷將有很大的幫助。

研究人類行為與心理的學問,被稱為“行為心理學”。目前,美國許多心理學家正在積極研究這一課題。下面引用美國思想表達研究專家B.F.基虎所著的《動作判斷法》書中的一段話,來印證前段所說:“除了正式的語言之外,聲音及身體上的任何一部分,同樣都能表達語言。聲調的高低,可能是表示某種特別的意義。有時候,好強逞能的人在語氣中也會含有悲哀的音調,這時,我們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他的另一面。”

他還說:“音調、態度和動作所表現出來的含義,被心理學家稱為‘語外語’……”根據語言專家的統計,這種“語外語”大約占所有語言的半數。

幽默大師格利福特曾經說:“托腮的姿態,表示漠不關心。”

凡是熟練自然的行為,心理學專家都能在小小的動作當中透視對方的心理。因為,這些動作含有人的感情、沖動、感覺、野心等種種特性。

4.做個會聽話的人

雖然從對方的行為態度中可以辨別出他的心意,但是看透對方的方法,最主要的還是讓對方多說話,凡是善解人意的能手,都是借著相互間的交談來透視對方。

前面提到的那位經理,他的做法就和我們所說的原則背道而馳。他心存好意,請劉君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勸服劉君留下來,可是卻沒有收到效果。因為在會談時,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對方的心情放松,然后再引出他心中的話。可是,經理一開始就在說教,自己這么嚴肅,叫對方如何能輕松得起來呢?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最忌諱的就是嚴肅的說教。

現代心理學對于這個道理早已做了徹底的、系統的分析。不過,追本溯源,最先持有這個見解的人,當推2300年前的韓非子。

韓非子認為:“如果要聽取對方的意見,應該以輕松的態度來交談,我們可從旁引導,讓對方有多開口說話的機會,對方肯說出他的意見,我們就能根據他的意見,去分析透視他的心意。”

無論是怎樣的話題,都應該讓對方盡量去發揮,無論內容是否真實,我們都可引來作為判斷的資料,資料愈多,我們的判斷就愈正確。但是,這樣做并不是叫你一句話也不說,只默默地去聽對方說話,因為過分的沉默,會使對方不好意思繼續說下去。我們的目的,在于要讓對方痛痛快快地把話說出來,了解對方的心意,因此必要時,我們應想法把對方誘導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境地。

韓非子還說:“……不要使對方因為你的話而不能接著說下去。”因此,我們開口發言時應多加斟酌。

每一個人都喜歡敘述有關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讓對方相信自己的敘述;另一方面,每一個人又想探知別人的秘密,并且都想及早轉告別人。這種現象,也許可以說是人的本性。“一吐為快”的心理,有時候會受到某種因素的限制,不敢大膽地說,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想辦法解除限制。這樣,對方就會自動地說出心意了,這就是所謂的“善解人意”。

偶爾聽到下屬結結巴巴向上司匯報事情的時候,如果上司很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不要結結巴巴的,有什么話趕快說。”那這位上司,真可以說是比封建時代的君主還要專制!假如對方因為某種因素而說不出話時,你應該想辦法去幫助他,使他很自然地說清楚才對。

表示贊同對方的行為,也是“善解人意”的一種方法。像別人對我們表示贊同一樣,有時我們也應該適當地向他人表示贊同。但這種表示贊同的行動,不宜太快或太慢,因為過與不及都會使對方認為你是虛偽的。

真正巧妙地表示贊同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對方說話的內容和趨向,然后從多方面協助他(就像向導一般地為他開路),使他的談話能夠流暢,最好在他做結論時,你就可以向他表示贊同。

“唔”“對”“有道理”等這類口頭語,不宜多用。有時,故意質問或做輕微的反駁,也可激起對方的興趣,使他滔滔不絕地說下去。

但是,真正會說話的人,在交談中,不僅僅要求對方能暢所欲言,同時他自己在暗中還要把持著領導的地位;這也就是說,他一方面表示贊同,另一方面適當地加以詢問,然后把對方引導到預期的話題上來。他不會讓對方發覺整個交談過程都是由他操縱的。

有一位在新聞界很有名的記者,他的文章雖然不怎么樣,但是他的采訪能力非常強,不管遇到什么難題,只要他去采訪,對方就不得不說出真話來。據這位記者表示:“這并沒有什么秘訣,只要能夠充分了解對方的立場,把握好提問的方法,并配合自己的精力和耐力,再難的對手,我也不怕。”

有一次,他這樣說:“老實說,我只是站在伴奏者的立場來演出,只要伴奏得法,不善于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

而所謂“誘導詢問”,是指詢問者預先設好一個結論,然后再引導對方到這預期的結論上來。可是,善于聽話的人并不這樣,他似乎只是在無意中把對方誘導到自己喜歡聽的話題上。這兩者之間,好像沒有什么區別,事實上,他們的目的和方法卻完全不同。

5.口是心非觀察法

用對話來透視對方還有一個難題——雖然我們在交談中誘導對方把話完全說出來,但是這些話的真實性有多少,那我們就無法得知了,因此,我們必須活用“動作判斷法”、“反面觀察法”和“試探觀察法”來解決這個難題。

我們談談從對話的表面來探出真意的幾種特點:

“聽某人說……”,這個時候,那位某人實際上便是他自己,換句話說,他自己的意見不便表達,所以故意把它推到“某人”身上。

“A先生是這樣說啦!我雖然不以為然……”,像這種說法,其實就是表示贊同A先生了。

“這是一般性的理論,但我認為在這種場合,并不能適用……”表面上這么說,事實上他是贊同一般性的理論。

還有一些人在談話時,明明已經談到了某一個結論,可是又會突然說出一些其他不同的意見,這就可以證明,他對剛才的結論并不贊同。而且,他所提出的其他意見,可能有模棱兩可的意味;因此,我們如果不仔細去分析,恐怕就無法看出對方的真意。

對于這種模棱兩可的人,我們要特別注意,看他到底是真的不懂,還是想掩蓋自己的真意。關于這一點,我們可從他說話的語調和所站的立場來分析。

如果在談話中涉及了單位里人際間的利害關系,那就更麻煩了。有位總經理,有一次要從兩位骨干中選出一位來擔任經理,可是始終沒有辦法下決定,所以他就征求另一位經理的意見,那位經理回答說:

“G君的營業能力很強,而且對公司的方針也摸得很清楚。但W君在公司的人緣很好。”

從這種模棱兩可的答話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位經理是想推介G君,但是因為怕得罪W君,也就不得不夸他一句。他認為這一推薦,總經理定會選擇能力較強的G君。

最后,總經理還是不能決定提拔哪一位,他只是苦笑著,并沒有回答。

在對話中,不論運用什么技巧,都無法看透對方的時候,我們可以開門見山,干脆自己先說,然后看對方的反應如何。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使對方生氣。這雖然是一種很危險的方法,可是效果一向很好,因為人在生氣時,很容易說出真話。

6.常把“我”掛在嘴邊的人

與人交談時,常可聽到有的人開口閉口都是“我……”“我的……”,這種話聽來著實刺耳,但偏偏這種情形卻屢見不鮮。

要特別指出的是,“年紀大的成人也會說這類的話”。因為這種話,事實上應是在幼兒學會說“媽媽”的同時,就已經學會的語言。而發生在成人身上時,便表示這種人不會考慮對方的立場,一心只希望顯示他自己的存在,才會開口閉口話題都圍繞著“我”打轉。

說這些話的人既已成人,為什么仍使用這類語言?這可以追溯到嬰幼兒時期。幼兒在哺乳時期,與母親之間會有一種身心合二為一的安全感,到了斷奶時期,這種感覺就會受到威脅。斷奶時期的幼兒,為了免除這種受到威脅的不安,會想辦法尋回以前的安全感,正好這個階段是他們開始學習語言的時期,所以他們第一句會說的話,大概都是“媽媽”,因為呼喚母親,正表示其需要安全感。

此外,孩子學會“我”這一類的語言,是為了向母親提醒他的存在,想從母親那兒尋回以前的安全感。而這一段時期的孩子,如果沒有母親的悉心照顧,便無法生存,所以可以說與母親有密切的依存關系。

因此,幼兒強調“我”,以便從母親那兒得到安全感;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為獲得安全感也頻頻使用“我”。但在成人的世界中,慣用這種詞匯的人,就表示想向對方夸耀自己的成就;同時,以為用這種話,較易讓對方確認自己的存在。

換句話說,在你面前的這個人,正在期望從你那兒得到一句贊揚,只要你說句“嗯!不錯”、“原來如此”,就可以滿足對方的期望,對方的存在只要被認同,就能夠心滿意足。

因此,如果我們要與這種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就絕不要忽視對方,甚至露出厭煩的表情,因為一旦對其表示不耐煩,對他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打擊。

通常,成人后仍對自己的存在沒有自信的人,由于無法與環境保持協調,所以多半有與周圍環境對立的傾向,以便確認自己。但相反地,能確認自己存在的成熟之人,就能夠適應環境,也就不會經常強調“我”這個字眼。

經常把“我”掛在嘴邊的人,并不代表他們對別人采取強迫的態度,只是由于尚停留于幼稚階段,為了強調自己,所以我們不能忽略他們的存在。

7.言必稱“絕對”未必真絕對

20世紀上半葉,人們還認定“人類絕對不可能登上月球”,沒想到后來我們親眼目睹了電視上播出航天員在月球上行走的情景。

“絕對”的含義原本是強調某件事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極端程度。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絕對”所表達的意思,卻減輕了其原來所具有的強烈程度。

比如說,在公共汽車上,我們經常可聽到女中學生不加考慮地一再使用這個字眼。另外,在工作場所,我們也常聽到人們動不動就說:“我認為絕對只有這個辦法可行……”

有種人他的綽號就可以叫“絕對先生”。其實,根本沒有人相信他的“絕對”,因為每每他的絕對,總會被其他人想出辦法來推翻。

經常愛說“絕對”的人,大半都有一種愛自己的傾向,一旦自己的過失遭到別人糾正或指責時,為了隱瞞自己內心的不安,他就會想辦法保護自己,利用“絕對只有這個辦法”的說法,企圖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基于此點,我們就可明了,這種人所以有“絕對”,不過是在坦白地告訴別人:“我的能力僅止于此,所以除此法外別無他法。”由于這種人的想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他們只能依自己主觀、狹隘的視野,想出一些不適用的想法,而且通常不會產生很大的效果。

由于這類人無法站在別人的立場為他人設想,一切的想法都是獨斷、自我的,所以這種人可說是目中無人的傲慢人物。

此外,使用“絕對”除可作為其愛自己的證明或防衛性的借口外,也可作為自己有過錯時的擋箭牌。例如,“從今以后我絕不再犯”,借立誓使自己免受傷害。但這種人的“絕對”是最靠不住的,因為他們十分清楚自己絕不可能不再犯,為了掩飾自己的這種自知之明,所以才在不知不覺中又說“絕對”。

再者,“絕對”也往往是男女交往中的甜言蜜語,例如“我絕對不離開你”之類的話,當然這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雙方在交往一段時間以后,為傳達彼此深厚的愛情,也會使用“絕對”一詞,但這與信口表達的“絕對”是大相徑庭的,已成了一種真心相許的肺腑之言了。所以,男女在交往的過程中,絕對要注意別輕易用“絕對”一詞。

8.動輒抱怨是心理幼稚的體現

我們常可聽到,有人抱怨說:“××對我實在是太冷淡了。”但若我們自己在與××交往時,或許確有地方如人所言——冷酷而無人情味,但多數時候他不是個“冷淡”的人。

然而,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誤會呢?

當事人之所以批評對方過于冷淡,實因當事人對對方存有過度的期望,一旦對方與自己預期的狀況不符,無法滿足自己的期望時,就會成為其埋怨冷淡的理由。由此可知,當事人的這種要求,只是希望對方凡事以自己為重心,換句話說,就是當事人希望對方對自己有所表示的依賴心理。

在工作單位中,除了有關工作方面的事情外,有的上司對下屬的私事,也事事干涉,好管閑事,所以許多下屬在遭上司指責時心中很不服氣。

通常,公司大部分的職員,都會為這種上司冠上“溫暖人物”之名,雖然是一種反諷,但也反映出大部分上班族之間彼此冷漠的情形。有些主管為了滿足職員們的期望,當自己下屬到了適婚期時,還積極替他們物色對象,自愿充當媒人。雖說這完全是照顧下屬的一片好意,但受到這種“禮遇”的職員們,其心理又是如何呢?

經常抱怨別人過于冷淡的職員,通常他的事均由父母準備妥當了,所以他們也已習慣依賴別人;現在既然主管如此關心他們的婚姻,他們當然也就有一種期待之心。但反過來說,他們卻將自己的家庭與工作環境混淆,而把自己家中的行為帶入現實的人際關系中了。

這些職員通常想借此表現其依賴心,并消除獨身的寂寞,但一旦主管的照顧無法滿足他的期待時,就會反過來指責上司“太過冷淡”。

還有一種人,雖不會要求別人事事為自己準備完善,但因其剛進入社會不久,感覺寂寞之余,還會有無人可依附的空虛感。例如,兩三人結伴到小吃店或酒吧吃飯喝酒,當對方無法體會這種孤單心理而不帶感傷地道別時,就會說“你太冷淡了”;而且,往往認為“你是我的好朋友,卻對我如此冷淡”。這種人很容易把他人視為親密的對象,甚至不考慮對方的想法,就對其抱怨,毫不體諒對方的立場。

由于有了這種幼稚的心態,就常常會認為對方如果是自己的好友,就應對自己多表示一些友愛或服務,才能維系永遠的友誼。其實,這種心理源于害怕寂寞,所以才用這種話來為自己辯解。

9.常說“過去算了”,是欲蓋彌彰

朋友間即使關系再親密,也可能會有摩擦與沖突。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往往不仔細反省、檢討事情的經過,以探究失和的原因,就要求對方“唉呀!上次的事情過去也就算了,不要再提它”,或聲稱“我們可以從頭再來”,但這并不能真正解決彼此的沖突。

另一種提議和好的人,是由于內心愧疚,有罪惡感,覺得自己理虧,所以才先向對方低頭,提議“過去的事就讓它煙消云散吧”。

當然如果對方已先提出和好的建議,雖然內心仍難免稍存芥蒂,也會因此豁然開朗,深覺對方是個有氣度的人而對他抱有好感。

此外,同一工作單位的同事或情侶、夫妻間,也往往會因微不足道的小誤會而產生摩擦,但若因此心中長存怨恨的話,彼此之間的關系就會更趨惡化。

所以,要解除這種暫時的冷淡關系,“既往不咎”是非常重要的。不記恨過去的事,才有希望言歸于好。

而常把“過去了就算了”或“重新再來”這類話掛在嘴邊的人,到底是抱著何種心態呢?既然這種人慣用這些話,可知他們一定是常引起糾紛。生存于人際關系復雜的社會,難免會與人發生糾紛,但問題是這種人為調整暫時被破壞的人際關系所采用的“過去算了”之類的方式卻有待商榷。

他們草率地使用這類解決問題的方式,卻忽略心中仍存在著更難解開的心結,表面上看起來他們似乎恢復了與對方的關系,而且也已不念舊惡,呈現平靜的心境。但人真能如此輕易地既往不咎嗎?

一個人如果真的完全不在乎過去的糾紛,他就不會再說“過去了就算了”之類的話,只要他說出這種話,就表示心中一定還介意這件事,才會刻意說這種話來掩飾。

根據這點,我們可看出,這個人所說的話,并非為對方而說,而是為自己說的。換句話說,內心中仍存有憤怒、憎惡、反感,為避免這種沖動讓人發覺,而隱藏自己這種恐懼和不安,所以他才會動不動就說“過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而這種行為,正表示出他極力壓抑的心理。

濫用這些話的人,代表他常常壓抑自己的情緒,雖然他本人也許未曾意識到,但這種抑制的能量,卻會在無意識中累積,一旦累積的力量逐漸增強時,就會化為怨恨的情感而爆發,因此我們不可忽略這種人的心態。

即使再良好的人際關系,也難免會因誤會或意見對立而破裂,但只要設法了解彼此的真意、尊重對方的意見,則不僅可化解誤會,更可增進彼此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山县| 五华县| 北京市| 五指山市| 南和县| 漳平市| 康马县| 遂平县| 安塞县| 铜川市| 乃东县| 会同县| 始兴县| 巢湖市| 岑巩县| 余庆县| 资兴市| 凤阳县| 旬阳县| 鲁山县| 闸北区| 滦平县| 威远县| 静安区| 莎车县| 双桥区| 石楼县| 江门市| 宜城市| 称多县| 鸡东县| 新田县| 永善县| 浦江县| 扶绥县| 中宁县| 青铜峡市| 万全县| 高青县| 大新县|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