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史記
- 溫伯陵
- 1093字
- 2021-12-23 11:34:38
自序
《史記·太史公自序》里有句話:“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周公和孔子是中國的圣人,他們在各自的時代獨領風騷,用自己的才智,推動中國文明向前走。因為成就斐然,也被后世國人頂禮膜拜。
而《孟子·公孫丑》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把周公、孔子和五百年的預言放在一起,再加上那句“小子何敢讓焉”,太史公的“野心”呼之欲出。
他要編一部史書,記錄中國從何處來,并且在史書里針砭人物、敘述興衰往事,以史為鑒。后世每一個讀到史書的人,都會明白,個人、民族、國家應該向何處去。
做到這一點,太史公才能和周公、孔子比肩,成為推動中國文明繼續向前走的圣人。
顯然,太史公做到了。
《史記》自成書至今兩千多年,無數英雄豪杰來了又去,王朝如過眼云煙,《史記》卻屹立不倒,猶如點亮一盞明燈,告訴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哪里是去路和歸途。
在這樣的成就面前,任何語言的贊美,都顯得多余。
換個角度來說。
《史記》共52萬余字,130篇,從中國的始祖黃帝,一直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記錄了兩三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早期一份可貴的史料。
既是史料,便猶如食材。不同的食材、不同的配方,自然可以做出不同的美味。所以我們也不必循規蹈矩,可以在尊重太史公針砭人物、敘述興衰的基礎上,把散落在不同地方的史料,重新整合起來,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史記》。
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所在了。
我用了兩種方式來解讀《史記》。
其一是橫向的。把不同篇章里的人物和故事,用一條主線脈絡串聯起來,描繪出一幅中國上古時代的全景圖,和大家一起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數千年前的中國往事。最后總結出一些觀點,起到“歷史照進現實”的作用。
其二是縱向的。我把某些篇章里的故事和觀點單獨拎出來,然后不斷向上和向下推導,形成一條貫通中國歷史的時間線,和大家一起研究,中國上古時代的事情,到底是如何演變的,以及最終出現什么樣的結果。
所以,這本書來源于《史記》,但說的不完全是《史記》,而是以《史記》為藍本,挖掘一些背后的邏輯和觀點。
這種讀書法,我是和太史公學的。
在太史公的筆下,歷史也不完全是歷史,而是可以照亮世界的星火。在我的筆下,中國上古時代的故事,同樣可以照亮當今的世界。這樣看來,這本書和《史記》還是一脈相承的。
當然,我寫這本書也只是一家之言,只能代表我的想法,不是解讀《史記》的標準答案。如果大家認可,那肯定是極好的。如果大家不認可,歡迎大家來微信公眾號“溫伯陵的煙火人間”,一起探討交流。
溫伯陵
20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