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墓中得《九陰真經》之助,展辰的武學進境堪稱一日千里。不僅內力積淀的速度較之從前快了數倍不止,連早年習得的諸般武功招式也似被注入了活氣,行功時往往能隨心而發,于招式轉換間生出幾分“行云流水“的妙韻。這般酣暢淋漓的練武體驗,讓本就癡迷武學的少年興趣愈發熾烈,每日里除了研讀經書,便是尋一處僻靜所在揮劍舞拳,倒似要將這終南山的風雪都化入招式里去。
這日夕陽銜山,丹陽真人馬鈺負手立于終南山巔,望著崖邊那道青衫身影,眉眼間便帶了幾分笑意——不用細看也知,定是自家那勤勉的小徒弟又在練功了。但見展辰手中長劍劃出半輪銀月,全真劍法的招式如行云流水般舒展,起手式“白虹經天“剛柔并濟,接下來的“橫掃千軍“勢若奔雷,每一式都恰到好處,竟無半分滯澀。
以馬鈺的眼力來看,展辰此刻施展的全真劍法火候已至,便是自己親使這套劍法,怕也難分高下。不過他心中也清楚,這并非說展辰的劍法已臻全真七子之境——江湖事,終究要講臨敵應變的經驗。
正如《天龍八部》中虛竹得逍遙三老畢生功力,卻因閱歷不足,連丁春秋這等功力遠遜于己的對手都難以拿下,展辰如今雖內力深厚,卻到底少了些與頂尖高手過招的淬煉,許多精妙之處尚不能盡展。但即便如此,這少年的進境速度,已是當世罕有。
“辰兒這孩子,練功倒是比為師當年還勤謹得多。“馬鈺望著崖邊那道愈發挺拔的身影,心中暗嘆,“若我全真門下弟子都能這般用心,為師這清規戒律倒能省去大半。“
“師父!“展辰收劍回鞘,轉身見是馬鈺,臉上頓時綻開笑意,“您怎么來了?弟子還想著等練完了劍,去尋您老人家討碗茶喝呢。“
“為師就不能來看看自家徒弟練劍?“馬鈺故意板起臉,嘴角卻已帶了笑意。
“師父來做什么都好!“展辰一邊說著,一邊上前接過師父的道袍,“弟子正有幾處練劍時的關隘想不明白,正愁沒處請教呢。“
二人說著便在崖邊的石凳上坐下。展辰自修煉《九陰真經》以來,雖內力暴漲,卻也遇上不少難解之處——這出自道藏的武學典籍,其精微處比之全真內功更勝三分,許多關竅竟與他從前習練的全真武學隱隱呼應,卻又多了幾分玄奧。他便將這些日子攢下的疑問一一說出直說得口干舌燥。
馬鈺靜靜聽著,時而頷首,時而蹙眉,待展辰說完,才撫須笑道:“好個辰兒,這武學與道經的精要竟能悟到這般田地,實屬不易。”
他目光微閃,又道:“不過你問的這些,倒不全然是武學——'陰陽互濟'與'性命雙修'的關聯,'剛柔之道'與'道法自然'的契合,你這小腦袋瓜里,倒裝了不少道藏里的東西。“
展辰聞言一怔,隨即赧然道:“弟子不過是練功時偶有所感,翻些道藏解悶罷了......“
“解悶能解出這許多門道?“馬鈺拍了拍他的肩,眼中滿是贊許,“你可知為師當年讀《道德經》,光是'上善若水'一句便參了三年?你能將武學與道藏融會貫通至此,足見不僅勤勉,更有慧根。“
展辰聽得心中一暖,忽然想起十年前初入射雕世界的惶然——那時他不過是個現代青年,若不是被馬鈺救下,怕是早就在亂世中沒了蹤影。這十年來,師父不僅傳他武功,更教他讀書識字、修心養性,這份恩情,當真比天還高。
想到這些,展辰忽然收了笑意,對著馬鈺鄭重跪下,連拜三叩:“弟子展辰,多謝師父救命之恩、授業之德!若無師父,弟子如今早成荒冢枯骨,哪有機會站在這里與您論劍談道?“
“你這孩子,這是做什么?“馬鈺慌忙起身相扶,眼底卻泛起濕潤,“為師收你為徒,本就是要傳你一身本事。你如今能有這般進境,為師高興還來不及,何來謝字?“
展辰卻是不肯起來,仰頭道:“師父可知,弟子從前最怕欠人情?可這十年間,師父待弟子如親子,教武功、解疑惑、甚至替弟子擋過三次暗箭......這份恩情,弟子便是用一輩子來還,也還不清。“
馬鈺望著眼前這個眼眶泛紅的少年,忽然想起十年前二人相遇的場景,如今卻已長成這般頂天立地的模樣。他伸手替展辰拂去肩頭的落雪,輕聲道:“傻孩子,你我師徒一場,原是緣分。你只需記住,日后無論走到哪里,都要守住這顆赤子之心。“
“弟子謹記師父教誨!“展辰重重點頭,抬頭時眼中已滿是堅定。
夕陽的余暉灑在兩人身上,將影子拉得很長很長。終南山的晚風掠過,卷著松濤陣陣,似在為這對情同父子的師徒,奏一曲最溫柔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