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從巡捕到警察

本總巡奉憲檄督辦城廂內外巡防保甲事務。向聞有等著名痞棍,以及拆梢、蟻媒、拐騙、剪綹、竊賊并外來流氓,三五成群,聚于茶坊酒肆,其名曰“吃講茶”;糾黨串詐,橫行不法,貽害地方。……本總巡為民除害起見,本當按名立拿重辦,姑念無知,不忍不教而誅。若能從此斂跡……則免其已往;如敢仍蹈前轍……立即指名拿究。

清末巡防保甲局總巡告示

《上海研究資料》

上海華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紀60年代的綠營,當時太平軍占領了蘇南地區(qū),大量移民涌入上海,城市人口膨脹。[1]原有的一支200人的常駐軍(稱營巡或城巡),在一名千總的帶領下把守7座城門,偶然也抓些有名的盜賊,現(xiàn)在卻感到需要一支特別的執(zhí)法隊伍來維持秩序,對付近來充斥上海的大量移民。[2]結果清朝的道臺就在1860年時成立了巡防保甲局,由一位總巡統(tǒng)領,局署位于南市道臺衙門旁邊的常平倉。這個巡防局及其分局的員弁從撫標防營抽調兵丁撥充,統(tǒng)歸總巡節(jié)制。[3]

巡防局的責權自始就非常清楚——與后來的公安局的一項中心任務并沒有太大區(qū)別:在一個吸引著拉幫結伙的流氓的繁華鬧市建立秩序。盡管在功能界定上新的巡防局和綠營有些模糊不清,但上海巡防局在19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這段時期,對付上海及其周圍地區(qū)司空見慣的盜賊還是卓有成效的。[4]

注釋

[1]城市是由縣尉和巡檢掌理巡捕盜賊奸宄事宜的。維克多H.李:《清末民初中國警察的發(fā)展》,第49頁;《上海研究資料》,第89頁。

[2]就當時特殊的社會失序狀態(tài)而言,這是一種完善的機制。“當社會中集團的強制力難以應付社會的不安定時,社會化的警察就會代替私人的警衛(wèi)。”貝利:《警察模式》,第34頁。

[3]《上海研究資料》,第89頁。第一位總巡是穆杼齋(校注:即穆湘瑤)。參見朱怡聲:《上海警察沿革史》,第4頁;維克多H.李:《清末民初中國警察的發(fā)展》,第209頁。

[4]在總巡朱璜的率領下,19世紀末最終在浦東地區(qū)消滅了強盜。朱怡聲:《上海警察沿革史》,第5—6頁。“警察”一詞是指:“在某一群體中被授權能夠使用強力來協(xié)調該群體內部人際關系的人。”貝利:《警察模式》,第20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台湾省| 海口市| 花莲县| 都兰县| 大宁县| 勃利县| 平潭县| 包头市| 扎囊县| 高邮市| 沁阳市| 方正县| 盖州市| 金湖县| 卓尼县| 延庆县| 蓝山县| 武鸣县| 静宁县| 连州市| 务川| 闵行区| 新绛县| 东城区| 应用必备| 农安县| 罗定市| 嘉兴市| 前郭尔| 社旗县| 耒阳市| 东兰县| 连州市| 齐齐哈尔市| 云南省| 湖南省| 临安市| 白城市| 卫辉市|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