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優秀案例選集
-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編著
- 5969字
- 2021-12-15 10:11:15
以兩亞聯盟為平臺,構建“一帶一路”區域高等教育共同體
——云南大學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建設實踐與啟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藍圖更清晰、布局更寬廣、助力更顯著、品牌更鮮明、影響更深遠。在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下,云南大學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發展的“三個定位”,依托云南地處邊疆與毗鄰南亞東南亞的地理優勢,充分利用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以下簡稱“兩亞聯盟”)平臺,不斷提升教育對外開放的作用和質量,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國際合作交流帶來的沖擊,為推動“一帶一路”區域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貢獻力量。
一 聯盟成立背景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云南省具有肩挑“兩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面向“三亞”(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獨特區位優勢,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多年來,云南大學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立足于祖國西南邊疆,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綜合性、國際性、研究型一流大學,提出建立兩亞聯盟的倡議,為國際化辦學開拓了新思路。
2017年11月,首屆南亞東南亞大學校長論壇在昆明舉行。會上中國和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大學達成共識,將共同建立大學聯盟交流機制。

▲ 2018年12月,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成立儀式
2018年12月,兩亞聯盟正式在昆明成立,秘書處常設云南大學。103所成員高校和觀察員單位來自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撾、緬甸、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越南15個國家。《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昆明宣言》提出,聯盟要助力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致力于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兩亞聯盟的成立,是云南大學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服務云南發展,充分發揮云南在“一帶一路”建設和“輻射中心”建設中人文先行對民心相通積極作用的生動寫照。
二 構建區域高等教育共同體的實踐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指出,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主動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鑒、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兩亞聯盟積極響應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品牌項目,發揮高等教育的功能,履行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和社會使命。
(一)疫情中顯擔當,困境中通民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聯盟秘書處主動作為,創造性地發揮高校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特殊作用,在疫情中為師生民心相通搭建橋梁,有力支撐了我國的周邊外交和“抗疫外交”。自2020年4月以來,兩亞聯盟秘書處先后發起5場抗疫系列活動,有力扭轉負面輿情,講好了抗疫的“中國故事”。
1.首發聯合倡議,積極發揮高校的公共外交職能
由兩亞聯盟牽頭起草的中英文版《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聯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倡議》(以下簡稱《倡議》),獲得中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12個國家的60所高校的聯署。《倡議》明確提出支持世界衛生組織、東盟等全球性和地區性國際組織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反對以鄰為壑,反對將疫情政治化;加強對“后疫情時代”國際關系的研究,為全球和地區經濟復蘇提供智力支持等十項建議。這是亞洲高校首次就疫情聯合發聲,不僅發揮了高校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特殊作用,還為引導國際輿論、促進區域合作貢獻了力量。新華社《參考清樣》、《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新社等國內主流媒體和14家海外英文媒體對《倡議》進行了報道,多個海外自媒體平臺轉發和點贊。
2.開展線上研討會,緊扣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需要
為了更好地落實《倡議》精神,協助成員高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聯盟秘書處先后召開“校園抗疫研討會”“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區域經濟合作:新機遇與新作為研討會”“后疫情時代人才培養合作論壇”3場線上活動,來自中國、泰國、巴基斯坦、老撾、孟加拉國、印度、新加坡、菲律賓、韓國、加拿大等國的專家學者參會發言。活動有效分享了校園疫情防控和線上教學的相關經驗,還為疫情后的區域經濟復蘇、人才交流提供智力支持,為加強區域經濟社會合作提供指引。會議體現出了面臨新冠肺炎疫情南亞東南亞各國高校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決心和行動,不僅能夠促進各成員高校互學互鑒,更促使高校代表以教育者的身份,為全球抗疫和國際協作作出貢獻。

▲ 2020年5月,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發起聯合抗擊新冠疫情的倡議(中英文)
3.搭建溝通橋梁,促進中外師生民心相通
在疫情的沖擊下,多國高校停工停學,生產生活受阻。為弘揚抗疫正能量,分享中外師生智斗疫情的故事,聯盟秘書處于2020年6月舉辦了“我的抗疫故事”短視頻和文章征集活動。來自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巴基斯坦等國的師生踴躍參加。相關故事和短視頻因內容精彩、可讀性強而被中國日報網英文網站全文轉載,并在臉書和推特的官方賬戶推送。

▲ 2020年11月,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召開“人才培養合作論壇”
此次針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系列活動,是云南大學利用兩亞聯盟平臺,創造性地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主動擔當,善于作為,服務輻射中心建設和“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成功嘗試。
(二)構建區域特色鮮明的文化交流與科研合作體系
1.打造品牌活動,促進管理—教研—學生全領域實質性交流
在過去兩年中,兩亞聯盟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為思路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成功舉辦了兩屆“南亞東南亞大學校長論壇”。論壇就“區域國際高等教育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和“大學國際化的探索和經驗”為主題展開討論,為推進南亞東南亞各國人民睦鄰友好關系、推動各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2019年6月,在第二屆云南—南亞東南亞教育合作論壇期間,兩亞聯盟舉辦了成立以來的首次學術活動—“高等教育區域國際化發展論壇”,參加論壇的63位代表分別來自中國的20所大學和來自南亞東南亞12個國家的28所大學。兩亞聯盟于同年10月舉辦了“第四屆云南國際人才交流會”的分論壇—“青年科技人才國際論壇”,并在12月面向成員高校師生舉辦了首屆“體育文化交流周”,來自柬埔寨皇家法律經濟大學、老撾國立大學、緬甸曼德勒大學和仰光大學、泰國農業大學和藝術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6個國家8所大學的88名師生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
此外,自2018年學校啟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機制建設以來,聯盟秘書處積極與成員高校泰國瑪希隆大學、印度尼西亞大學開展“認識世界 理解中國”學生海外訪學項目,旨在為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搭建走出國門的平臺,在開拓自身眼界的同時更好地理解中國,從而努力提升自己,服務社會。

▼ 2019年8月,云南大學開展2019年度“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項目(泰國瑪希隆大學)
2.立足優勢資源,聯合成員高校齊發力
學校積極響應“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與成員高校緬甸曼德勒大學共建中緬資源利用與保育聯合實驗室,打造兩國科技創新合作領域的典范和名片;與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中科院成都山地環境與災害研究所合作共建“中國—尼泊爾地理聯合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國家聯合實驗室),為三方機構聚焦喜馬拉雅地區的山地冰川和河流、山地災害、山地生態學、山區發展和山區環境監測等地理學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合作搭建平臺;與孟加拉國達卡大學、南北大學聯合舉辦“南亞生態與環境危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羅興亞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開展“中緬科學技術人才培訓項目”“孟加拉國地理國情數據庫建設項目”等科技合作項目。
3.借力學科優勢,助力周邊外交
學校結合周邊外交研究中心的優勢、特色和前期基礎,通過與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及云南省委宣傳部合作,承擔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三卷緬甸語、老撾語、尼泊爾語、印地語和孟加拉語五個語種的翻譯、出版、推廣工作,為進一步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理念和中國智慧,推動周邊國家更好、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中國,增進周邊國家與我國的戰略互信,建設中國—周邊命運共同體貢獻了力量。
此外,學校于2018年正式啟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綜合數據庫建設”項目,是國內首個開展“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中資企業調研、社會綜合調查的高校。項目致力于建設具有開源性、創新性和唯一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層次調查數據庫,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目前已圓滿完成第一期“海外中國企業與員工調查”并發布調研數據和出版系列叢書。
4.深化內涵發展,服務區域教育共同體建設
為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南亞東南亞國家新工科教育共同體模式與路徑,推動形成工程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聯盟秘書處于2020年主持申報“一帶一路”南亞東南亞新工科教育共同體建設項目,并成功入選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在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一帶一路”教育國際交流分會的指導下,兩亞聯盟秘書處聯合云南大學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等部門,于2021年5月12日發起成立“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新工科教育分委員會”,并召開首屆計算機科學教育論壇。下一步,分委員會19個國內外成員單位將重點開展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產學協同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本地區未來發展需要的新工科教育理念與標準。

▲ 2021年5月,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召開新工科教育分委員會成立儀式暨首屆計算機科學教育論壇
(三)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新模式,建成覆蓋南亞東南亞國家留學生培養體系
1.創新非通用語人才培養機制,建立聯合培養項目
學校注重非通用語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建立覆蓋南亞東南亞的10個小語種專業,包括印地語、孟加拉語、僧伽羅語、尼泊爾語、緬甸語、越南語、泰語、馬來語、老撾語和柬埔寨語。在本科階段全面推廣“雙復合型”的培養模式,鼓勵學生在掌握一門非通用語的基礎上,輔修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的課程,使學生既有語言基礎,又有專業技能,更好地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對非通用語專業人才的需求。此外,學校還與泰國瑪希隆大學、清邁大學等聯盟成員高校開展非通用語專業“2+1+1”人才聯合培養,學生在大三前往對象語言國留學一年。
2.實施“留學云大”計劃,促進中外民心相通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迅速成為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的留學目的地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也呈現出南亞東南亞國家生源占比大的特點。云南大學借助云南毗鄰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區位優勢,借助兩亞聯盟招生宣傳平臺,啟動實施“留學云大”計劃吸引優秀國際學子,建立起“本—碩—博”一體化留學生培養體系。目前,學校在校留學生2 481人,學歷生占比達66.55%,其中73.78%來自南亞東南亞地區,已成為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重要的留學生培養基地。
(四)首發大學聯盟會商機制,促進我國大學聯盟秘書處之間的信息共享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加快和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既是高校的五大使命之一,也是雙一流高校應有的擔當和作為。新形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需要依托新的平臺、尋找新的路徑、打造新的模式,而大學聯盟在社會服務、公共產品提供、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公共外交等方面都大有可為。
為此,兩亞聯盟秘書處于2020年10月30日倡議發起大學聯盟秘書處會商機制并召開首次會議,以“新形勢下由我國發起的大學聯盟在‘兩個構建’中的機遇與作為”為主題,探討我國高校發起的大學聯盟在后疫情時代的發展思路與方向。會議共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云南大學11所高校的14個大學聯盟秘書處(智庫)參會,成為我國大學聯盟的第一個會商機制與平臺。會議一致同意大學聯盟秘書處建立年度會商機制,共商聯盟發展思路、共建教育合作平臺、共享聯盟發展信息,為教育共同體建設和民心相通作出更大的貢獻。
三 經驗與啟示
(一)發揮優勢,深化“一帶一路”南亞東南亞教育共同體建設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指出,云南的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希望云南發揮沿邊開放區位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努力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云南是我國與南亞東南亞的結合部,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周邊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通、民族相依、人文相親,具有源遠流長的人文優勢;是暢通“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是參與中國—中南半島和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建設的主要承載省份,具有日趨明顯的開放趨勢。
基于此,學校根據省情和校情,精準定位戰略,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以兩亞聯盟為平臺,借助和發揮學科優勢,著力加強與南亞東南亞高校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并取得顯著成效。
(二)加強頂層設計,編制實施《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四年發展規劃》
目前,兩亞聯盟已成為云南大學教育國際合作和服務云南省“輻射中心”建設的重要助力,逐步從打基礎階段進入提質增效階段。為更好地發揮聯盟作為區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平臺的積極作用,秘書處通過調研學院(部門)國際合作發展的實際需要,根據學校“雙一流”建設發展規劃,結合“一帶一路”南亞東南亞教育輻射中心的建設要求,以項目制的形式編制《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四年發展規劃(2020—2023)》(以下簡稱《規劃》)。截至2021年5月,秘書處已開展多個項目,包括“南亞東南亞地方交流獎學金項目”“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提質增效項目”“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科研合作項目”“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師生故事短視頻征集與評選活動”等。
《規劃》的編制為聯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的實施有效加強了秘書處與校內對口交流合作計劃承擔部門之間的配合,有效調動了各學院、各部門參與相關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對外合作與交往能力。
(三)完善溝通機制,建立“校際交流大使”制度
為進一步優化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的溝通機制,落實在人文交流、科研合作、聯合培養等方面的校際合作,聯盟秘書處發起建立“校際交流大使”制度。由秘書處草擬《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校際交流大使”工作規程》(以下簡稱《工作規程》),向成員廣泛征求意見,經成員高校討論通過后,提名負責對接聯盟事務的“大使”。《工作規程》中明確了“大使”的權利與義務,將考核指標與師生參與聯盟資助活動的名額相結合,一方面有效調動了成員高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為秘書處對接成員高校開展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兩亞聯盟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立足祖國西南邊疆、面向南亞東南亞、放眼世界,不斷深化合作內容,豐富合作形式,優化合作結構,為推動建設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貢獻力量,不斷開創面向南亞東南亞教育對外開放新局面,助推“一帶一路”合作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撰稿:云南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和婷、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