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舒開合任天真:何澤慧傳
- 劉曉
- 4774字
- 2021-12-16 17:23:40
何澄生平及其革命活動
何澄字亞農,自號兩渡村人,別號真山,為兩渡何氏第十五世族人(圖1-1)。何澄原名何厚倜,《靈石縣志·人物志》中稱何澄:“生而敦敏,長而徇齊。知時世大變,風氣大開,首先出東洋入振武學校肄業……,后又入士官學校。民國元年,回國眼界大開,欲立不朽之業……公才高氣壯,遇事不小就……將來大器晚成,同鄉人有厚望焉。”[8]
圖1-1 何澄(1939年攝于蘇州,何澤瑛藏)
光緒六年五月三十一日,何澤慧的父親何澄(1880—1946)就出生在兩渡村的八卦院。八卦院位于村子的中央,上下兩層小樓,正房三間為窯洞,兩側各有偏房三間,據說站在山頂俯瞰,整個院子呈八卦形狀。現在因院子破損得面目全非,已看不出八卦圖的痕跡。
何澄的父親何福荃,曾在東北為官。何澄有兩個哥哥,大哥何厚吾(1854—1905),字子寬;二哥何厚貽(?—1950),字子良。何家雖然是一個累世五代的“科舉望族”,但何澄年幼時非常不幸,三歲的時候父親即去世,1894年母親也故去,他不得不背井離鄉,隨大哥到了奉天。正是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何子寬率軍助守遼陽,直接參加戰斗。
1897年,為了讓何澄受到最好的教育,何子寬將他送到直隸最高學府——保定蓮池書院的東文學堂。一邊學習儒家經典,一邊學習日文及西方新學。1900年爆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燒殺搶掠,沙俄趁機出兵東北,占領大片領土,清政府的統治從此進入風雨飄搖的階段。劫難之中,蓮池書院也被迫中斷教學。清政府變革科舉、獎勸游學的新政方案開始醞釀。這樣,出洋留學,尋求強兵救國之道逐漸成為青年人的追求目標。當時留學日本比留學歐美便利,費用低廉,故自1901年起,留日學生驟增,不少是進入軍校。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歷經甲午與庚子兩次國難的何澄于1902年作為山西籍首批留日學生,自費東渡。
和許多早期出國的留學生相似,何澄最初志在學農(故字亞農),在日本東京的清華學校學習語言和農藝,受吳稚暉2等人的影響,思想日益傾向革命。次年就改學軍事,入振武學堂3。1905年初,大哥何子寬去世,何澄回兩渡送葬。旋籌措資金,在天津開辦利亞書局,暗中傳播革命書報,安頓好后,返回日本。
1905年,孫中山從歐洲到東京,在東京的華僑和留日學生千余人舉行盛大集會,聆聽孫中山的演講。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許多留日學生踴躍參與。為準備在國內發動武裝起義,同盟會注重在留學生特別是留日學習軍事的學生中發展革命力量。9月2日經黃興介紹,何澄加入同盟會,立誓奉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
1906年,何澄從振武學堂畢業,經實習后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被分配到第四期步科學習。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何澄等20余人以留日陸軍士官生為主體的同盟會成員在東京組織了一個名為“丈夫團”的秘密組織。組織名稱是黃郛等商定的,取自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而鐵與血是革命的利器,也稱“鐵血丈夫團”。這個軍事干部組織意在歸國后掌握清軍軍權,重點進行北方地區的革命。團員們歸國后,或潛進清廷軍事中樞,或加入清廷新軍,或側身軍事學堂,竭力暗謀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后,他們充任各地民軍的軍事將領,率兵攻城略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團員中有后來的滬軍都督府參謀長黃郛、江西都督李烈鈞、山西都督閻錫山、陜西都督張鳳翙、貴州都督唐繼堯等。“丈夫團”約于1906年底前后組建完畢,蔣介石、張群為1908年加入的后期團員。加入同盟會和“丈夫團”是何澄政治生涯的重要起點,由于躋身同盟會這一核心組織,他在后來協調閻錫山、蔣介石等人的關系,乃至中日關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909年年初,何澄回國應邀在清陸軍部通國速成武備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堂的前身)擔任兵學教官,在新軍中培植革命力量。同年,何澄通過游學畢業生考試,進入軍諮處第二廳任科員。期間,他結識了任職學部4專門司郎中的王季烈,經王季烈介紹,何澄與其妹妹王季山(1887—1949)結婚,并于1910年11月有了第一個女兒何怡貞。何澄任職軍諮處期間,曾在一份名為《軍華》的刊物上,連續發表長篇軍事論文,如《旅順要塞戰之研究》[9]、《最新海軍基本戰術》[10]、《中國大接濟編制之研究》[11]、《戰敗后之俄國近狀》[12]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何澄自北京南下,協助陳其美謀劃光復上海。陳其美全力支持孫中山的南京臨時政府,他的不少手下,如黃郛、蔣介石、何應欽、戴季陶等,后來都成為政界要人。黃郛時任都督府參謀部長兼滬軍第二師師長(后改為陸軍第二十三師),何澄任該師參謀長,蔣介石則在該師任第5團團長。1912年初,陳其美派蔣介石刺殺了反對孫中山的陶成章。同年8月,陳其美因被議員指責“盤踞滬上,擁兵自雄,軍政府應撤不撤,梗國家之統一”,辭去都督職務。何澄自此也退出軍界,從上海回到妻子王季山的家鄉蘇州定居。
圖1-2 兩渡書屋(臺階上坐者為3歲的何澤慧,1917年)
何澄到蘇州定居,讓岳母王謝長達非常高興,她對這位思想進步、舉止講究的女婿一直特別欣賞。何澄在王家的“懷厚堂”5附近,五龍堂之北購地建造“靈石何寓”。“兩渡書屋”是何澄“靈石何寓”院內最早蓋起的一幢房屋,為日式建筑。“靈石何寓”為何澄親書,由工匠鐫刻燒制成一個長方形的搪瓷匾鑲嵌在大門旁邊的院墻。當時的門牌號碼是蘇州十全街143號(后改為151號)。“靈石何寓”門匾,不僅開宗明義地標明了何澄是靈石移居到蘇州的山西人,而且在“靈石何寓”的界地十全街和五龍堂小巷的拐角處,何澄還立有一塊不同尋常的界碑——“靈石共和堂何”。這是何澄參與創建共和的政治身份寫照。1920年前后,何澄又造了一幢兩層的西式洋房(今蘇州南園賓館院內),因曾收藏有桂馥手書“灌木樓”匾一塊,故將其命名為“灌木樓”。何澄在院內栽種花木,并逐漸擴充東齋、西齋,一度與蔣介石的侍妾姚冶誠和兒子蔣緯國成了鄰居。
何澄受孫中山“平均地權”及民生主義思想的影響,不置田產,而是經營商業與實業。1913—1925年間,在蘇州十全街開辦了小型的益亞織布廠,生產一種上等的絲光“愛國布”。同時,他又與政界保持密切的聯系。1927年,山西省黨部奉命改組,何澄與張繼任改組委員。1928年6月,閻錫山支持蔣介石北伐,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區總司令,何澄選擇了滄石(滄州至石家莊)鐵路工程局局長的職務(后因與時任鐵路部長的孫科意見不合而辭職)。后來在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時,何澄采取中立態度,以老友的身份勸解調停,蔣介石給何澄以監察委員的虛職。1933年黃郛任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又邀何澄為顧問。何澄有留日背景,在中日關系日益緊張的時期曾奉國民政府之命與日本進行過一些交涉,但在仇日的社會氛圍下被誤為與日本“有聯系”。1937年8月何澄還以“特嫌”罪名抓進監獄。后經陳果夫寫信證明,何澄才得獲釋。
抗戰期間,何澄不受敵酋誘逼,拒任偽職,始終保持了民族氣節。并以其特殊身份,代表國民政府在中日間斡旋。他既對日軍的暴行十分憤慨,也對當局的腐敗無能深為憂慮。
何澄的另一個重要身份是書畫、文物鑒賞家和收藏家。在蘇州,他酷愛鉆研古代文物,收集佳品,與張善孖、張大千、葉恭綽等書畫名家結為至交。何澤瑛女士對小時候的往事記憶清晰:“凡過年,張大千總會派人送一幅畫過來賀歲。當時,他與葉譽虎(葉恭綽)住在網師園里,每天寫字畫畫。有時候,我們跟著爸爸去看他時,會用他的畫作疊紙飛機,他從來不惱。”[14]
何澄的收藏也以與書畫有關的墨、硯和印章為多。其所藏墨,曾被人冠為江南第一人;其所藏印材印章精美絕倫,包括大量戰國、漢代的銅章;其所藏書畫,均是文人畫中的珍品;其所收藏產于福建壽山的田黃石塊大而色澤純,紋理透晰,而其所收藏的雞血石則血色鮮赤、覆蓋面大,顆顆屬珍稀之物。另有一些青銅器和瓷器,其所收藏的青銅器,被上海著名報人張丹斧稱為:“兩件生坑寶敦器和百余周秦璽,文質并妙世無比,黃葉翁與黃濱翁三十年所聚不敵此。”而他的收藏境界和人品,則是眾多收藏家所稱道和不及的。他在北平生活時,琉璃廠的古董商人們經常拿著文物找何澄鑒定。
圖1-3 何澄曾收藏的漢代銅鏡和宋代舊玉龜鈕紋章“范仲淹印”(蘇州博物館提供)
何澤涌曾回憶說:“我是上小學時知道兩渡的。父親好收藏,與蘇州幾乎所有文物界人士往來密切。一次,我路過一家文物商店,店的門匾落款為兩渡村人。我好奇,問店主兩渡村人的含義,店主說,就是你父親啊!原來父親的號就是兩渡村人。”[14]
“蘇州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等藝術于一身,集自然美和藝術美于一體,構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換的景觀畫面。其中離灌木樓一箭之地的網師園被稱為江南古典園林的上乘之作,全園“布局緊湊,比例適度,疊石理水,尤具匠心”6。
網師園其址原為南宋侍郎史正志1174年前后建成的“萬卷堂”及“漁隱”花圃,幾經興廢易手。歷史上此園曾托史正志“漁隱”舊義,名為“網師小筑”(網師即漁父意)。現在建筑主要為清乾隆年間所建。辛亥革命后,東北軍閥張作霖將其買下贈與前奉天將軍張錫鑾。1932年著名畫家張善孖、張大千兄弟與張錫鑾之子過從甚密,曾在此居住,后因抗戰而離去。1940年,張錫鑾之子張師黃出手網師園,何澄盡其積蓄,加上賣掉北京宅子所得,購得此園。此時網師園已破敗,何澄延請工匠,親自擘畫,費時三年,對亭臺屋宇、假山園池進行全面整修,并充實了古玩書畫及明清家庭用具,復“網師園”舊名,使網師園這一姑蘇園林中的精品為之煥然。
何澄一生克勤克儉,他叮囑子女,必須勤學自立,決不能以父母的遺產為享樂之本,而成為社會蠹蟲。對其所有的珍貴文物和園林,何澄向來認為,只暫為收藏維護而已,待將來政治安定,必還之于民。
1946年5月11日,何澄因患腦血栓在北平東交民巷法國醫院離世,享年66歲。1949年底,妻子王季山在蘇州家中被人殺害,此案后來一直是懸案。當時何澤慧及許多兄弟姊妹都不在蘇州,得知消息后,兄弟姊妹回蘇州料理喪事。
1950年,何澄的八個子女一起決定根據父親生前遺愿,將其生前竭盡全力保護和修繕的蘇州網師園捐獻給國家。何澄長子何澤明代表何澄全體子女致函蘇州市市長,完成捐贈。1989年,蘇州市人民政府立《網師園重修記》碑記載:“網師園……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的上乘之作。一九五〇年園主何氏將園捐獻于國家。”無人居住的灌木樓當時則由解放軍軍管會租用。
在日軍占領蘇州前夕,何澄將其收藏進行了藏匿。1956年,兩渡書屋整修時,意外發現天花板上小閣樓內,竟存放上千件書畫、銅器、瓷玩等珍品,其中包括文徵明、傅臺和王鐸等名家大師的筆墨丹青佳作,各種文物計1374件,古籍圖書642冊。這批稀世珍寶隨即被捐獻給蘇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此外,何澄收藏的72枚印章,藏于灌木樓前假山泥石之下一瓷罐中,均為田黃、雞血和青田石等名章。由何澤瑛根據回憶提供線索,南京博物院的專家于1990年進行發掘,也使它們重見天日。1990年9月26日《人民日報》載:“老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老人何澄先生生前珍藏的七十二方珍貴印章、印材,由其子女全部捐獻給國家。”何家兩次捐獻,內有國家一級文物31件、寶墨12件。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也許在外人眼里,這些都是價值累萬的寶貝。何澄的子女們克勤克儉,從不浪費物力,卻都對錢財不甚看重。1990年,在何澄收藏的印章出土之后,有人主張他們每人收藏一枚留作紀念,他們均不接受。最后有人提議由何澤瑛收藏一枚刻有何澄名字的普通水晶章,也為她所拒絕。他們認為,父親收藏的這些東西,應該妥善完整地保存在一起,至于其歸屬并不重要。
1980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仿網師園內“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軒”,網師園名播海外。1982年,網師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在蘇州南園賓館舉行了何澄先生子女捐贈網師園等文物儀式,補辦了房產、文物捐贈手續[3]。1997年,作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網師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何澄精于古文物鑒賞,并以一己財力,為祖國保護了許多優秀文化遺產。”《人民日報》上的這一評價,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