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地慮糧六十載:朱兆良傳
- 慕亞芹 李群
- 5144字
- 2021-12-16 17:34:03
導言
傳主簡介
朱兆良,植物營養學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東青島。小學就讀于明德小學(現青島市德縣路小學),初中就讀于禮賢中學,高中就讀于青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工科。1949年以同等學力考取山東大學,入農學院農藝系,1950年9月轉到理學院化學系,1953年畢業,9月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此后一直在該所從事植物營養方面的研究工作。1993年,獲陳嘉庚農業科學獎,并于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部學部委員)。
朱兆良從事植物營養研究六十多年,在協調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氮素管理理論和技術發展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是我國土壤氮素研究領域的帶頭人與開拓者。他建立了用土壤礦化銨15N豐度作為參比值,測定水稻全生育期間非共生固氮量的方法;首次對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進行定量解析,指出無氮區水稻的吸氮量中非土壤來源以及耕層以下土壤來源的氮量所占比例較大且變異很大,因而僅用耕層土壤的礦化能力難以預測土壤的供氮量;論證了氮肥對土壤氮素礦化的激發作用(priming effect)只是一種表觀現象而并無凈激發(net priming effect),因此應采用差值法的氮肥利用率作為評價氮肥生產效用;研究了農田土壤中氮肥去向問題,論證各種因素對氮肥損失的影響,提出稻田減少氮肥損失的施用原則;闡明稻田土壤供氮特性“早發”和“晚發”機理,對指導江蘇太湖地區耕作制調整和合理施肥作出重要貢獻;研究高度集約栽培條件下的養分協調問題,提出控制氮肥施用量和重視其他肥料配合施用的建議;對我國農業生態系統中的氮素循環進行長期研究,初步確定有關參數,從氮素循環的角度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本依據。
六十多年來,朱兆良共發表論文一百五十多篇,主編及參編學術專著十部,成績顯著,碩果累累。他主持的“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和氮肥施用量的推薦”項目以及參與的“太湖地區高產土壤的培育和合理施肥的研究”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與文啟孝合作編著的《中國土壤氮素》一書,獲1991年度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獎二等獎,并于1997年在荷蘭公開出版了英文版。朱兆良是國際氮素啟動項目(INI)專家組的首位中國成員,曾擔任國際土壤學會水稻土肥力組主席、第三屆國際氮素大會主席和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全球氮素循環和遷移”課題的科學顧問委員,合作編寫《中國土壤氮素》的英文版深受國外專家學者的好評,是一位具有國際學術地位的科學家。
采集過程
2014年6月接受采集任務之后,組成采集小組,成員有南京農業大學李群教授、江蘇大學慕亞芹博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莊舜堯副研究員、朱競女士等。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這次采集任務。
訪談
一般在訪談前的一兩天把設計好的訪談提綱發給受訪人,讓受訪人有充分準備的時間,如果有異議,將根據受訪人的建議修改訪談提綱,為的是能夠獲得更有價值的資料。采集小組前后訪談了朱兆良的哥哥,朱兆良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有關領導、同事、學生,以及朱兆良的家人(女兒),共計七人。采訪時長九百一十分鐘,其中直接訪問朱先生十次共四百九十四分鐘。還走訪調研了朱兆良曾經就讀的青島市第九中學、德縣路小學、山東大學、朱兆良開展大量試驗的中國科學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和中國科學院常熟農業生態試驗站。
朱兆良身體健康,對他的直接訪談主要在其辦公室完成。訪談的內容主要圍繞其家世、求學經歷、1953年大學畢業后到土壤所工作后所面臨的問題、1961年擔任農化室氮組組長后開始全面系統的土壤氮素研究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經歷、1973年回南京土壤研究所后的科研工作等。每次訪談之前都會把訪談提綱列出來,然后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他,這樣便于朱先生事先對訪談內容做準備,也便于采集小組采集有效信息。
朱兆良面對自己在土壤氮素領域的成績非常謙虛。為全面、系統了解朱兆良的學術成長,采集小組也做了大量的間接訪談。采訪對象有曾經的領導張紹林、同事邢光熹和蔡貴信、學生陳德立(現住澳大利亞)、顏曉元(南京土壤所)以及女兒朱競。我們還通過郵件和他的學生王連峰(大連交通大學)、王賢忠(現居住在美國)、倪吾鐘(浙江大學)聯系。通過對他們的訪談,我們對朱兆良的生活、工作各方面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資料采集
朱兆良于1953年大學畢業,至今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我們采集的實物資料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中科院南京土壤所。2014年10—12月份,采集小組到朱兆良辦公室,把辦公室的資料柜重新整理一遍。通過這次整理工作,我們采集到了朱兆良的工作筆記、學習筆記、手稿、手繪圖表、膠片課件、書信、科研檔案等。南京土壤所檔案室留存了朱兆良大量的科研檔案,經過協商和溝通,我們也獲得了相關的科研檔案,如1962年度麥田土壤氮素變化、1962年南京土壤研究所華南紅壤區農業化學有關氮素形態方面研究工作、稻田中化肥氮的損失、稻田節氮的水肥綜合管理技術及其依據、稻田中化肥氮的損失評審意見書、稻田中化肥氮的損失盆栽試驗資料等。這些珍貴的科研檔案一方面幫助我們從縱向上梳理朱兆良六十多年的科研道路的不斷深化、細化,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從橫向上看到朱兆良科研范圍、工作視野不斷擴大。
除在朱兆良辦公室及南京土壤研究所檔案室獲得一些珍貴的實物資料外,采集小組還到青島德縣路小學、青島市第九中學實地調研,到濟南山東大學查閱朱兆良大學時期的檔案資料。我們采集到了朱兆良初二時期的成績記載表,大學時期的入學花名冊、學籍、畢業就業意向調查表等珍貴資料。我們還實地調研他曾經開展田間試驗的地方,如中國科學院常熟農業生態實驗站、中國科學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通過調研,采集小組成員親身感受到了土壤學家朱兆良院士淡泊名利和對科學孜孜以求的精神。
朱兆良在其學術生涯中公開發表大量的論文,在此次采集過程當中,我們采集到一百五十多篇。①論文PDF電子本。現在許多學報都電子化,且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所出版的刊物大部分也已經電子化,我們小組成員從多個數據庫中,將其論文檢出,按照論文發表年代排列。②部分論文的抽印本。在論文發表之時,許多雜志社一般要給作者提供若干論文的抽印本。我們在整理朱先生辦公室的資料時,發現一些抽印本,也將它們全部歸并在一起。
采集工作是一個連續進行的過程,資料也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窮盡。其一,采集手稿原件都是來自朱先生辦公室,其他的由于各種原因沒有采集到;其二,朱先生書信搜集不夠,即使我們走訪了一些人士,但是收獲不多,僅得到別人寫給他的信件,所以還需要持續跟蹤并擴大范圍。
采集成果
學習與工作記錄簿
我們共采集到從1958年到2000年共二十五本各種工作記錄簿、調研資料、學習筆記、論文摘要本等一手資料。這些資料中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有三本、六十年代有五本、七十年代有六本、八十年代有七本、九十年代有三本。比較珍貴的有1958年4月在江西興國和江蘇常熟野外工作記錄簿,1958年11月江蘇常熟野外工作記錄簿、1959年6月江蘇常熟野外工作記錄簿、1974年3月和1975年4月對蘇南熟制改革進行調研的記錄本。
來往書信
這次我們采集到朋友、同行寫給朱兆良的書信共計四十四封。比較珍貴的有江西興國縣殷福社1958年寫給朱兆良的信,該信是當地村委主任給朱兆良在進行農業生產調研時所留便條的回復。[1]主要內容是感謝朱兆良對當地耕地施肥的指導,朱兆良與同事的工作大大促進了當地農作物的豐收,進而改善了社員物質生活。
1972年黃自立寫給朱兆良的信,主要內容是黃自立[2]向朱兆良解釋沒有黃土高原土壤和耕作土壤的C、N及C/N的資料的原因,對朱兆良所計劃編寫的《中國土壤》一書的“土壤氮素”一章表示肯定和期待,表達了對南京的懷念,希望朱兆良以后能向他介紹有關土壤研究的資料。
1975年彭琳[3]寫給朱兆良的信,主要內容是介紹自己近期的活動,如到昆明參加紅壤改良利用經驗交流會和科研協作會議,后又到侯光炯先生工作點參觀,現在已經將朱兆良請彭祥林帶去的信看完,并按照朱兆良的要求把黃土區N、C資料整理好了并一起郵寄給他。信中另外還提出了土壤氮素一章的寫作意見即:加強生產性的內容也就是如何改善土壤氮素狀況,并且還要反映當時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內容。
1981年西南農學院楊德順寫給朱兆良的信,主要內容是講聽了朱兆良講課錄音收獲很大,并提到自己在氮素研究方面已經做的工作和以后將要做的工作。最后希望朱兆良能夠去信指導他們工作,最好能夠列出一些研究題目好讓當地的研究人員能夠有針對性的開展研究工作等。
照片
此次我們共采集照片一百一十九張,每一張照片朱先生都幫助我們注明人物的姓名、合影時間等內容。比較珍貴的有1949年青島市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化工科第二級全體同學畢業照,1956年與妻子牟潤生在土壤所大院內拍攝的照片,1965年7月2日在中國駐古巴大使館前拍攝的照片,1980年3月與熊毅先生訪問日本并與日本土壤學家菅野、川瀨等人的合影。
手稿
我們共收集朱先生的手稿原件二百零八件,計五千二百四十一頁。其中五十年代的有一件,六十年代有四件、七十年代有五十四件、八十年代有六十二件。比較珍貴的有1959年土壤機械分析記錄表常麥、1960年土壤機械分析記錄表常肥、1961年土壤氮素文獻資料分類摘要、1975年蘇南化肥胃口大小試驗各種記錄表、1979年江蘇省土壤學會會議記錄本、1990年黃淮海平原潮土的養分供應能力和化肥經濟施用研究項目申報書、“七五”攻關課題總結以及《中國土壤氮素》部分章節的手稿等。
證書和聘書類
小組共采集有關證書聘書七十四份,其中比較重要的有1987年和1990年獲得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證書、1991年獲得的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證書和1993年獲得陳嘉庚農業科學獎證書等。
研究思路與寫作框架
朱兆良既沒有研究生學歷,也沒有留學背景,有的就是自己對專業的熱愛、執著、認真和嚴謹以及對國家建設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愛國之情。他對我國土壤氮素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本書將朱兆良學術成長經歷置于中國土壤氮素學科發展背景之中,放在中國農業發展大背景之下予以探討,力求從原始資料出發,探尋傳主學術成長歷程。
本書以朱兆良對土壤氮素—植物營養的研究為主線,共分為九章。第一章曲折求學路,主要敘述朱兆良曲折的求學歷程,包括他坎坷的小學、中學和職業教育以及上大學時期跨學院轉專業的求學經歷。第二章步入土壤科學殿堂,主要介紹土壤所發展歷史,朱兆良入職土壤研究所后在專業與職業之間做出的艱難選擇,以及他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老一輩科學家幫助和自己內心歷程的轉變,同時介紹了朱兆良在探討豐產施肥經驗時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敘述了朱兆良研究土壤氮素起步階段的工作。敘述了他在六十年代帶領土壤研究所氮課題組從認識土壤氮素開始,到對其有系統認識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同時還介紹了朱兆良在七十年代下放農村時的一些情況。第四章敘述了朱兆良對土壤氮素進行的系統研究,主要從土壤供氮能力和氮肥去向兩方面闡述朱兆良在植物營養研究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和取得的突出成就。這部分內容在時間段上包含了從七十年代朱兆良返城后到二十一世紀初他在土壤氮素研究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具體包括在不同地區對土壤供氮的研究,從太湖地區到黃淮海平原地區對土壤氮素去向的研究,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相應的施肥技術。第五章闡述了朱兆良在建立獨特的肥料長期試驗方面做出的努力,主要包括三次全國性的短期試驗,國內早期長期試驗,朱兆良與欽繩武借鑒國內外長期試驗經驗,并結合國情建立的封丘長期試驗。第六章敘述了朱兆良對中國糧食安全和農業污染問題的關注,重點介紹了氮的“雙面性”,朱兆良立足專業研究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提出自己的建議,他還通過調研和對土壤氮素的研究提出控制和治理我國農業污染難點。第七章重點介紹朱兆良在學術交流方面做的工作及取得成績。他積極參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他從七十年代末開始參加國外土壤氮素學術會議,出訪過泰國、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美國、德國等國家。國內舉辦的兩次土壤氮素學術會議,朱兆良都是組織者。另外,他還與文啟孝組織編寫了國內第一本土壤氮素研究領域的學術專著,受到國內外廣泛好評。第八章主要介紹朱兆良獲得學術成就及其傳承,介紹他獲得陳嘉庚農業科學獎和評為院士的情況,以及在學術成長道路上李慶逵給他的幫助、朱兆良的學生對其學術的傳承。第九章主要介紹他充滿愛的家庭,在他的家庭里,父親是他的標桿、哥哥是他學業上的啟蒙老師,也是上大學時期關鍵的帶領者。結婚后與妻子牟潤生譜寫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佳話。正是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朱兆良從懵懂少年成長為有為青年,成長為愛國科學家。結語部分對朱兆良的學術風格進行了總結。
[1] 1958年春天朱兆良參加江西農村合作社調整,工作結束后留了一張表格給當地的合作社。
[2] 黃自立,原在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調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陜西分院工作。
[3] 彭琳與朱兆良一起進土壤所工作,后調到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