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為什么你學不會理財作者名: 李寧子(栗子拿鐵)本章字數: 3235字更新時間: 2021-12-14 10:55:24
3.漲薪等于變富嗎
我屬于比較幸運的小孩,出生在中產家庭,從小到大沒怎么為錢煩惱過,也有機會出國讀書,看看這個世界,體驗不同的文化。但同時,和大部分國內長大的小孩一樣,我也并沒有接受過太多關于金錢方面的教育。
小時候爸媽會告訴我:錢的事情你不用管,你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考個好學校,找份好工作,你就會賺到錢,擁有好生活,至少是安穩的生活。
于是,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就能賺到錢,便是我對于金錢的全部認識。我從來沒想過為什么要這么做,也從沒有人告訴過我什么是投資,對財富的概念也并不明確。我理解的收入,就是直接和工資畫等號。
我從硅谷回國后找的第一份工作,月薪3萬,我簡直開心到飛起,覺得自己一躍成了有錢人,生活質量也跟著大幅提高。我開始租高級公寓,購物只去進口超市,幾乎每頓飯都在外面吃,辦美容卡、美甲卡、SPA卡、健身卡,買了一個又一個奢侈品包……
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為了匹配自己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我意識到自己需要更努力工作,賺更多錢,過更好的生活。
于是,我開始拼命加班。每天晚上12點后回家、周六日也要去公司成為常態,生活被工作填滿,也導致了我拿到工資之后就想要更瘋狂地消費,拼命犒勞自己。雖然賺得不少,信心滿滿,以為自己正走在升職加薪的致富大道上,其實根本沒存下太多錢。
一次,一位剛生完小孩兒的同事跟我抱怨,在北京的私立醫院生個孩子要花10萬元,去月子中心住兩個月需要10萬元,想讓孩子上國際幼兒園要20萬元,國際學校更不用說,每年20—30萬元起步的學費根本攔不住家長們擠破頭想把孩子送進去;每月還有好幾萬的房貸、車貸、保險費,孩子的早教班、興趣班的費用也得籌備起來了……她壓力很大,于是生完孩子趕緊回來上班,很怕時間長了自己手頭的項目被人搶走、飯碗受到威脅,那可就陷入家庭財務危機了。
在那之前,我是個從不關注理財、財商為零的人。我覺得自己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有一小筆存款,每月收入不錯,于是去超市購物從來不看價格,也從來不記自己的開銷,多年的文藝情結讓我覺得談錢太俗了。雖然我知道在國內一線城市生存壓力很大,但當時生活質量還不錯的我,還沒想過買房,更沒有想過生孩子,也從來沒有仔細計算過這個所謂的“壓力”到底意味著多少錢。
因此,當同事把這一個個具體項目羅列出來,我有點傻眼了,我發現我的存款還不夠買下北京的一個廁所,也頭一次對于北上廣的生活成本有了更具象、更長遠的認識,突然就有了危機感。
在如此高額的生活成本壓力下,似乎再高薪的工作,也離財富自由很遙遠,那么努力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從小到大老師和爸媽告訴我,我也一直深信不疑的“好好學習,考個好學校,找份好工作,賺到很多錢”的邏輯閉環,在我的內心開始動搖。
作為一個文藝女青年,我并不是精英文化的追隨者,也從沒計劃過這輩子要賺夠多少錢,爬到怎樣的職位,但終歸對人生還是有一些憧憬的,比如想要人生經歷更豐富,希望生活更自由,做一點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尋找商業跟公益之間的平衡點等。
我總是很天真地想,等我賺夠多少錢,我就不干了,然后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我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我從沒有具體地想過。因為不知道我想要什么,這個不確定才會帶來恐懼,“賺夠多少錢”的數額,也會隨之無限增長。
如果只是為了錢而工作,賺得越多,花得越多,時間也越不自由,那我什么時候才能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去嘗試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呢?
有一次,我在書店里閑逛時讀到了一本叫《富爸爸窮爸爸》的書,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有兩個爸爸,一個是他的親生父親,一個擁有高學歷的政府官員,被他稱為“窮爸爸”;另一個是他好朋友的父親,一個高中都沒畢業卻非常善于投資理財的企業家,被他稱為“富爸爸”。作者一邊走著“窮爸爸”為他設計的人生道路,上大學,服兵役,參加越戰……一邊跟隨“富爸爸”的建議,不斷學習賺錢之道。年輕時的他也一直在糾結:到底應該聽哪個爸爸的話?
直到1977年,兩個爸爸遭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辛勞一生的“窮爸爸”失業了,生活一片困頓;而“富爸爸”則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
看到這本書時,我仿佛被當頭一棒敲醒:安于現狀往往經不起突然變故的重擊。
不知道你小時候有沒有養過寵物倉鼠?即使沒有,應該也在寵物店里或電視里看到過:倉鼠的籠子里總是有一個輪子,它們會在輪子上拼命奔跑。小時候我總看著飛快跑著的倉鼠,問爸媽,它為什么要在輪子上一直跑呀?它不累嗎?我爸媽總是隨口回答我:“因為它是老鼠呀,老鼠都這樣。”
可老鼠即使跑得再快,也無法擺脫這個輪子。并且,它并不會意識到自己被困在了一個輪子里,因為其他老鼠也這樣。它或許會覺得,在輪子上拼命奔跑,就是老鼠該做的事。正如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狀態一樣:拿到工資后就開始消費,買房、買車、買奢侈品、還信用卡,然后付出更多青春和精力,升職加薪,再開始新一輪的消費升級,買更大的車、更大的房、更多的奢侈品以及隨之而來的更多的信用卡賬單……
就好像老鼠一樣,我們永遠無法擺脫忙碌的生活現狀,永遠為錢奔波,為生活焦慮,也從未想過為什么要這樣,反正周圍的其他人也都這樣。而一旦他們停止工作,收入就會立刻歸零。因此大部分人和老鼠一樣,在人生賽道上拼命奔跑,即使跑得再累,看不到盡頭,也不敢停下來,一直在這個“賽道”上無限循環。
換言之,很多人的高薪是用大量的時間和專業技能換來的,賺得越多付出越多,一旦停下來,生活就沒了保障。如果一直在這個“老鼠賽跑”的怪圈里努力,月薪再高,也擺脫不了窮忙的命運。
我和我身邊的大部分人,其實都是沿著作者所謂的“窮爸爸”設定的路徑,一路做優等生,拿到一份社會很認可的學歷,找一份光鮮的職業,賺一份不錯的薪水。這份收入是對我們曾經在學業中付出的辛勞的回報。
雖然拿到了工作的報酬,但生活開銷也相應提高,慢慢發現工作的報酬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開銷,便想努力精進業務、升職加薪,接著發現工資再怎么加也就那么點兒,依然買不起房子養不起孩子。于是我們開始抱怨,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直到忍無可忍的時候和老板提出辭職,然后休整一段時間,尋找另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然后以更高的開支,重復這種循環。
我們大多數人每天的狀態是起床—上班—消費,可能有些人會在其中增加不同的活動,例如健身、閱讀、旅行、購物……看似豐富精彩,但本質并沒有任何改變,依然在無限次地重復同樣的每一天。如果我們有了下一代,可能也會一樣告訴他們:你們要好好學習,獲得比自己更高的學歷,找到工資高的好工作,去當律師、醫生,或者去商學院讀MBA,去過一個好的人生。
我們雖然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富人,但卻無法教給他們任何方法。哲學家康德曾說:“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通常只是讓他們適應當前的世界——即使它是個墮落的世界。”
什么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是不是錢越多,人生價值越大?大部分的家長從不和孩子討論這些問題,只是讓他們看到眼前的利益。于是我們的下一代,很可能依然受限在一個小小的輪子里,拼命而無力地奔跑著。
而與“老鼠賽跑”相反的,是另一種生活方式,《富爸爸窮爸爸》書里稱之為“人生快車道”。
在“人生快車道”上的人不怕失業,因為他們不單純靠工資吃飯。即使他們不工作、不上班,也能有收入。他們擁有選擇的自由,可以更加從容不迫地生活。
富人不會像窮人和學校一樣教孩子,而是讓孩子從生活中學會思考,從不斷的體驗和嘗試中獲得熱情,鼓勵自己的孩子也成為富人。富人知道商學院培養的只不過是精于計算的人,而不是擁有財富思維的人,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擁有MBA學位的人大多都是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而不是公司和財富的所有者。富人往往會利用這些高學歷的人,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
因此,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
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別并不是他們擁有的錢的多少,而是他們思維方式的不同。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把錢當作工具,后者把錢當成目的。把錢當工具,你就是錢的主人;把錢當目的,你則會一直被錢綁架。
不想一輩子做窮人,第一件事,就是要扭轉觀念,想辦法讓自己從“老鼠賽跑”的陷阱里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