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古代通信的發展與應用

1.1.1 原始通信的演進

考古發現,440萬年前出現的南方古猿,被確定為是人類歷史的起源。

人類的遠祖大約在9萬年前的某個時候開始“說話”,大約在3.5萬年前的某一時期開始使用語言。語言的本質是一種信息的交流方式,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通信方式。講話者為信息的發送方,聽話者為信息的接收方。通過口腔發出的語音振動空氣,振動的聲波是信息的載體,聲波強弱的變化是待傳輸的信息,承載信息的聲波以大氣為傳輸介質進行傳輸,接收方的耳膜接收變化的聲波并還原這些信息,從而獲取講話人所要表達的思想。語言的使用,促進了人類對知識的掌握和傳播。但語音通信是一種近距離、無記憶的通信方式,語言只能口口相傳,面對面傳授,只能在部落內、相近年代人或者可面對面接觸的人之間傳播,這導致不同地域間和不同時代間的原始人類之間還不能交流和通信,人類通過無數次失敗和嘗試所獲取的知識,難以得到廣泛的傳播、共享和保存,因此知識積累過程很慢,人類文明進步的速度受到極大的制約。

為了實現知識的長時間記憶和保存,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類開始使用圖像符號,進而演化出文字。文字的運用是對語音通信的一大進步,可以叫作文字通信。手寫文字的人是通信的發送方,文字是發送方所要傳遞的信息,寫上文字的布、羊皮、竹簡等是信息的載體,人對攜帶文字的載體的轉移是信息的傳輸過程,用眼睛讀取文字獲取信息的人是通信的接收方。由于寫在布、羊皮、竹簡上的文字信息,可以長期保存和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從而解決了信息的可記憶和遠距離傳輸問題。因此文字的產生和運用,使人類擺脫了語音通信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受到的局限,解決了知識的異地傳播和長時間保存問題。使用文字就能記錄知識和經驗,它比其他符號更容易讓人明白、理解和保存,這對加快人類文明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獲取知識和信息更便捷、更容易,知識積累更多,原來依靠竹簡、羊皮、絲布記錄文字的方法由于成本較高,不便大規模使用,因而越來越難以滿足人類的需要,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使這一問題得到解決。紙張的產生和運用所解決的是通信成本問題,實現的是廉價的文字通信方式。廉價的文字通信的應用使知識可以廉價地跨地域空間傳輸,可以跨時間長期保存。跨空間傳輸促進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促進了世界范圍內全人類的知識共享;跨時間保存有利于知識的傳承,使人類可以學習、繼承、發揚前人思想,使人類的知識積累大大增加,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人們在家中就能學習、了解、研究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不必事事都要親身體驗,極大地加速了人類前進的步伐。從這個意義講,紙張的發明稱為人類四大發明之一并非浪得虛名。

但人類并不滿足這種非實時的文字通信。現實世界所發生的事情,經過記錄、傳遞,到達獲取信息者手中時,往往已過去了很長時間,傳遞所能達到的范圍也只限于人的腳力所能達到的范圍。為了盡可能快地傳遞和獲取信息,公元前490年,希臘信使裴地比第斯從馬拉松跑到雅典城中央廣場,跑了42.195公里,結果活活累死;此外,我國古代有3000多年利用郵驛傳遞信息的歷史,唐朝最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傳遞信息最快要求日馳500里。古代人還利用飛鴿傳書以實現更快的文字通信。古人的實時通信只能以聲、光為載體進行傳輸。我國公元前772年的周幽王時代,人們就學會利用烽火臺的狼煙和火光調動鄰近的諸侯;在冷兵器時代,軍隊作戰時利用鳴鼓則進、鳴金則退的聲波通信方式來指揮近距離軍隊,利用放炮為號來解決視距之外的軍隊實時通信問題,白天利用旗語、夜間利用火光解決視距之內軍隊通信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险| 诸城市| 博野县| 和田市| 巩留县| 宁津县| 时尚| 夹江县| 鹿邑县| 永新县| 昌图县| 商河县| 墨江| 华蓥市| 鄂托克前旗| 旬邑县| 丰原市| 桐城市| 吉安县| 扶余县| 神农架林区| 怀柔区| 聊城市| 浮梁县| 蒙城县| 东台市| 平乐县| 扎鲁特旗| 朝阳县| 突泉县| 新津县| 化州市| 永仁县| 新田县| 盐亭县| 纳雍县| 宽甸| 祁门县| 扬中市| 和田市|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