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數據交換的出現
20世紀60年代早期,由唐納德·戴維斯和保羅·巴蘭發明分組交換。提出通過把用戶消息分割成段,并通過網絡分別發送,這是巴蘭和戴維斯最重要的創新。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倫納德·克蘭羅克博士發表了分組交換技術的論文,該技術后來成了互聯網的標準通信方式。
1969年,美國國防部開始啟動具有抗核打擊性的計算機網絡開發計劃“ARPANET”。
1971年,位于美國劍橋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師雷·湯姆林森開發出了電子郵件。此后ARPANET的技術開始向大學等研究機構普及。
1972年,由CCITT組織正式提出綜合業務數字網(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這一數字電話網絡國際標準,隨后又提出了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Broadband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B-ISDN)。B-ISDN是在ISDN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支持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速率的業務,不但包括連續型業務,還包括突發型寬帶業務,其業務分布范圍極為廣泛,包括速率不大于64kbit/s的窄帶業務(如語音、傳真),寬帶分配型業務(如廣播電視、高清晰度電視),寬帶交互型通信業務(如可視電話、會議電視),寬帶突發型業務(如高速數據等)。
1973年,文頓·瑟夫作為斯坦福大學的助教組織學生做了因特網最初的設計工作,通過采用具有擴展性的通信協議TCP/IP,能夠將不同網絡相互連接。直到20年以后,網景公司正式推出了萬維網服務,使普通人能隨意使用網絡。文頓·瑟夫等被譽為“互聯網之父”(見圖1-21)。

圖1-21 文頓·瑟夫
1983年,ARPANET宣布將把過去的通信協議NCP(網絡控制協議)向新協議TCP/IP(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過渡。
1984年,國際電話電報咨詢委員會(CCITT)推薦幀中繼(Frame Relay,FR)為一項標準,另外,由美國國家標準協會授權的美國TIS標準委員會也對幀中繼做了一些初步工作。
20世紀80年代末,CCITT提出了寬帶綜合業務數字網的概念,并提出了異步傳輸模式(ATM)。
20世紀后期,出現了數字數據網(DDN)技術。
1988年,貝爾實驗室一位工程師設計了一種方法,可以讓數字信號加載到電話線路未使用頻段,這就實現了在不影響語音服務的前提下在普通電話線上提供數據通信。但是貝爾的管理層對這個設計并不熱心,因為如果用戶安裝兩條線路會帶來更多的利潤。這一狀況直到20世紀90年代晚期有線電視公司開始推銷寬帶互聯網訪問時才得到改善。當意識到大多數用戶絕對會放棄安裝兩條電話線訪問互聯網,貝爾公司才搬出他們已經討論了10年的xDSL技術,以爭奪有線電視網絡公司的寬帶市場份額。xDSL技術包括非對稱用戶數字線(ADSL)、高速用戶數字線(HDSL)、速率自適應數字用戶線路(RADSL)、對稱數字用戶線路,標準版HDSL(SDSL)、超高速用戶數字線(VDSL)。ADSL的上傳速率達到604kbit/s~1Mbit/s,下行速率可達8Mbit/s,是普通56K調制解調器的150倍。VDSL的最大上行速率達19.21Mbit/s,下行速率可達155Mbit/s。
1988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學生(當時)史蒂夫·多那開始開發電子郵件軟件“Eudora”。
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提出軟交換的概念。軟交換是一種功能實體,為下一代網絡(NGN)提供具有實時性要求的業務的呼叫控制和連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網絡呼叫與控制的核心。
1991年,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提姆·伯納斯·李開發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并設計了圖形化瀏覽器,包含一個所見即所得HTML編輯器,為了避免同WWW混淆,這個瀏覽器后來改名為Nexus。
1993年,伊利諾斯大學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的學生馬克·安德里森等人開發出了真正的瀏覽器“Mosaic”。
1994年,馬克·安德里森帶領Mosaic的程序員成立了網景公司,并發布了第一款商業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此后互聯網開始得以爆炸性普及。
1995年,微軟針對Netscape發布了自己的瀏覽器IE,第一場瀏覽器之戰爆發。
1996年,挪威最大的通訊公司Telenor推出了Opera,并在兩年后進軍移動市場,推出Opera的移動版。
2003年,蘋果Safari瀏覽器登場,推出自己的Webkit引擎,該引擎非常優秀,后來被包括Google、Nokia之類的廠商用于手機瀏覽器。
2004年,Firefox推出Firefox 1.0瀏覽器。2008年,Google發布了自己的瀏覽器。
2006年,朱利安·阿桑奇在墨爾本念大學時,創辦了“維基解密”,他被稱為“黑客羅賓漢”,也有人稱他引爆了“第一次網絡世界大戰”。阿桑奇及其他的“維基解密”同事們的重要創新不僅在于不斷提升網絡攻防技術,促進了人們對網絡安全的重視。更重要的是研制了一種軟件,使上網人員在向“維基解密”上傳各種文件后,可以消除自己的上網痕跡,從而在網上泄密后不會被發現和逮捕。這一技術的后果是全球所有的人,包括美國掌握絕密情報的人都可向維基網站傳輸美國的絕密情報而不會被美國官方發現,于是一場針對揭發美國各種有損他國利益的行為不斷在“維基解密”網站上曝光,給美國帶來巨大麻煩。由此給人們帶來的啟示是,未來的戰爭也可能以網絡戰的形式對他國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阿桑奇于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亞北部昆士蘭的湯什維爾。出生后不到一年,父母離婚。阿桑奇兩歲時,母親與一個藝術家朋友再婚。阿桑奇九歲生日后不久,他的父母分居了,隨后便離了婚。童年時,由于阿桑奇的父母開辦了一個流動演出公司,阿桑奇從小就過著吉普賽人式的流浪生活,長期接受家庭式教育,到他14歲時,他和母親已經搬了37次家,他在中小學階段一共上過37個學校,還上過6個大學。也許正是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造就了他不安分的冒險性格。16歲時,阿桑奇就成了黑客,朋友形容其智商“接近天才”。他成立過“國際破壞者”黑客組織,多次入侵美國國防部等政府機構網站。1991年,20歲的阿桑奇與黑客好友們闖入加拿大一家電信公司的網絡終端,隨后他被逮捕并承認了25項指控。法官最終以“智能好奇”為理由只判決他支付小額的賠償金。隨后,阿桑奇開始在墨爾本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但不久就退學。他在2006年與9名董事會成員創辦“維基解密”這一以揭秘為職業的網站,在這個沒有總部、沒有辦公地址、沒有電話的組織中,阿桑奇是唯一對外公開身份的人。為“維基解密”工作的編輯,都是世界各地的志愿者,通過網絡保持聯系,但大多數都互不相識。“維基解密”致力于揭露政府、企業腐敗行為,每天貼出30份以上機密文件。網站聲稱,在這里,檢舉人、新聞記者可以揭發各種腐敗行為,而不用擔心雇主和政府的報復。阿桑奇認為,透露公共治理機構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對大眾來說是件有益的事。由于“維基解密”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信息,它也成為美國及其他一些政府的眼中釘,美國決定追捕“維基解密”的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阿桑奇則說,政府和大機構隱藏了太多秘密,自己無意損害任何一個國家的利益,但“維基解密”還是卷入了大約100場官司,有人指責阿桑奇打著自由的旗號損害國家利益。2007年肯尼亞大選時,阿桑奇曾經通過“維基解密”爆過一些政客的料,隨即就遭遇了危險。一天晚上他剛睡下,幾名匪徒就闖進房間,命令他趴在地上,他瞅準時機跳起來大喊招來保安才逃過此劫。2010年8月20日瑞典政府指控阿桑奇涉嫌強奸,并對他發出逮捕令。阿桑奇在網站上為自己喊冤,稱這種指控是沒有根據的,是“維基解密”讓他招惹此禍。一日之后,瑞典政府又戲劇化地火速撤銷了逮捕令。為了逃命,他在全球漂泊,不斷搬家:肯尼亞、坦桑尼亞、澳大利亞、美國和歐洲各國都有他的足跡,有時甚至一連幾天住在機場。阿桑奇說“既然下定決心要走這條路,我就毫不妥協,也因此陷入一個極為特殊的境地”。阿桑奇始終不放棄挖掘機密,他相信,只有通過解密,才能對抗靠隱瞞真相維持霸權的政府。他的日常生活猶如特工,使用昂貴的加密手機,經常變裝出行,入住酒店使用假名登記,在沙發或地板上睡覺,付賬用現金而非信用卡,拮據時得跟朋友借錢。
互聯網始人蒂姆·伯納斯·李及其貢獻:
1990年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成為第一個使用超文本來分享資訊并發明了首個網頁瀏覽器(World Wide Web)的人,他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網站是http://info.cern.ch/,并于1991年8月6日上網,它解釋了萬維網是什么,如何使用網頁瀏覽器和如何建立一個網頁服務器。1996年底美國《研究和發展雜志》授予蒂姆“年度科學家”稱號。2017年,他因“發明萬維網、第一個瀏覽器和使萬維網得以擴展的基本協議和算法”而獲得2016年度的圖靈獎。
蒂姆的父母都參與了世界上第一臺商業電腦,曼徹斯特1型(Manchester Mark I)的建造,1973年中學畢業后進入牛津大學王后學院深造,1976年他從牛津大學物理系獲得一級榮譽學位。畢業后,曾經供職于英國一些高技術公司,從事集成電路和系統設計研究。198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入瑞士日內瓦的歐洲原子核研究會(CERN)建立的粒子實驗室。該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是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在這里蒂姆接受了一項極富挑戰性的工作:為了使歐洲各國的核物理學家能通過計算機網絡及時溝通傳遞信息進行合作研究,委托他開發一個軟件,以便使分布在各國各地物理實驗室、研究所的最新信息、數據、圖像資料可供大家共享。軟件開發雖非蒂姆的本行,但強有力的誘惑促使他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其實,早在牛津大學主修物理時蒂姆就不斷地思索,是否可以找到一個“點”,能像人腦那樣透過神經傳遞、自主做出反應。經過艱苦的努力,他編制成功了第一個高效局部存取瀏覽器“Enquire”,并把它應用于數據共享瀏覽等。1989年3月,蒂姆向CERN遞交了一份立項建議書,建議采用超文本技術(Hypertext)把CERN內部的各個實驗室連接起來,在系統建成后,將可能擴展到全世界。此后又花2個月重新修改建議書,最終得到了上司的批準,獲得一筆經費,購買了一臺NEXT計算機,并率領助手開發試驗系統。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超文本技術已經出現,當時還有國際超文本學術會議,每次都有上百篇的有關超文本的論文問世,但沒有人能想到把超文本技術應用到計算機網絡上來,超文本只是一種新型的文本而已。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有一次蒂姆端著一杯咖啡,走在實驗室走廊上經過怒放的紫丁香花叢,盛夏幽雅的花香伴隨著醇香的咖啡味飄入實驗室,霎那間蒂姆腦中靈感迸發:人腦可以透過互相連貫的神經傳遞信息,為什么不可以經由電腦文件互相連接形成“超文本”呢?1989年仲夏之夜,蒂姆成功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Web服務器和第一個Web客戶機。雖然這個Web服務器簡陋得只能說是CERN的電話號碼簿,它只是允許用戶進入主機以查詢每個研究人員的電話號碼,但它實實在在是一個所見即所得的超文本瀏覽/編輯器。1989年12月,蒂姆為他的發明正式定名為World Wide Web,即人們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轟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被廣泛推廣應用。
20世紀60年代在就誕生了國際互聯網Internet,但長期以來由于連接到Internet需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操作,網絡的權限也很分明,而且網上內容的表現形式極為端單調枯燥,這使其沒有迅速流傳開來。Web通過一種超文本方式,把網絡上不同計算機內的信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過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從一臺Web服務器轉到另一臺Web服務器上檢索信息。Web服務器能發布圖文并茂的信息,甚至在軟件支持的情況下還可以發布音頻和視頻信息。此外,Internet的許多其他功能,如E-mail、Telnet、FTP、WAIS等都有可通過Web實現。美國著名的信息專家《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教授認為:1989年是Internet歷史上劃時代的分水嶺。
1992年,蒂姆和他的研究伙伴曾向歐洲權威的律師咨詢,考慮開放“網軟”公司(Websoft)銷售網絡瀏覽器軟件,但他最后放棄了這個決定。因為蒂姆當時預見到一旦他的瀏覽/編輯器問世,勢必引起網絡軟件大戰,使國際互聯網陷入割據分裂,為了他所鐘愛的WWW事業,他決定在WWW的百家爭鳴中扮演一個技術直轄市的角色,而不是角逐財富的商人。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互聯網的發展正如蒂姆所預見的,網景與微軟的瀏覽器之爭,被稱為萬維網第一商戰,快速膨脹的網絡已有癱瘓之虞。為此在1994年,蒂姆創建了非營利性的萬維網聯盟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邀集Microsoft、Netscape、Sun、Apple、IBM等共155家互聯網上的著名公司,致力達到WWW技術標準化的協議,并進一步推動Web技術的發展。蒂姆堅持W3C最基本的任務是維護互聯網的對等性,讓它保有最起碼的秩序。
當時,NCSA Mosaic是一個先在UNIX運行的圖像瀏覽器,很快便發展到在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也能運行,1993年9月發表了1.0版本。后來,NCSA中Mosaic項目的負責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en)辭職并建立了網景通訊公司。1994年10月,網景公司發布了旗艦產品Navigator(導航者)。但第二年Netscape的優勢就被削弱了。因為錯失了因特網浪潮的微軟在這個時候匆促地購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術,改成Internet Explorer,掀起了軟件巨頭微軟和網景之間的瀏覽器大戰,這同時也加快了萬維網的發展步伐。這場戰爭把網絡帶到了千百萬普通計算機用戶面前,但也顯露了因特網商業化后這兩家公司是如何妨礙統一標準制定的。微軟和網景都在產品中加入了許多互不兼容的HTML擴展代碼,并試圖以這些特點來取勝。1998年,網景公司承認其市場占有率已跌至無法挽回的地步,這場戰爭便隨之而結束。微軟能取勝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它把瀏覽器與其操作系統一并出售,這也使它面對反壟斷訴訟。網景公司以開放源代碼迎戰,創造了Mozilla。但這個并不能挽回Netscape的市場占有率。在1998年底美國在線收購了網景公司。2003年,微軟宣布不會再推出的獨立的Internet Explorer,但卻會變成視窗平臺的一部分;同時也不會再推出任何Macintosh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不過,于2005年初,微軟卻改變了計劃,并宣布將會為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和即將發布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推出Internet Explorer 7。2015年7月29日,微軟宣布在全球190個國家地區推送平板電腦與PC的Windows10免費升級。較之此前的XP、Windows 8,其中一項最大的改變就是采用了全新的Edge瀏覽器,Edge引擎正式登場。以Windows 10強大的市場覆蓋率,這就意味著,兼容Edge引擎,將會是眾多瀏覽器急需面對的問題。
- 西安外國語大學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高技術纖維概論(第2版)
- 車用電機原理及應用(第2版)
- 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聯考標準化題庫 邏輯分冊
- 創意圖案設計實驗教程
- 王鳳彬《管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George Yule《語言研究》(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博迪《金融學》【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50小時高清視頻】
- 新媒體營銷與運營(微課版·第2版)
- 無機及分析化學
- 幼師手工(第3版)
-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437社會工作實務[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制作案例教程
- 會計電算化教程
- 王向遠《東方文學史通論》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