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涯咨詢99個關鍵點與技巧
- 李樞
- 13字
- 2021-12-08 15:58:35
第5章 克朗伯茲社會學習理論
17 用學習賦予生涯發展流動性
職業選擇是每個人一生中一連串學習經驗的結果。
——克朗伯茲
克朗伯茲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自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歷經90年代的兩次升級,將學習作為生涯發展的核心一以貫之。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從嬰兒到成人的學習經驗(工具性學習經驗和聯結性學習經驗)系統地塑造了我們的態度、標準、偏好及行為。這個過程是在兩個因素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分別是內部的遺傳和特殊能力因素,以及外部的環境情況和事件影響因素。從70年代的研究結果來看,社會學習理論解構了人的特質的穩定性,認為特質是可以培養和改變的——興趣可以培養,性格可以完善,技能可以提升,價值觀可以塑造,驅動上述改變的就是學習。
來訪者麗麗是一位普通本科院校大三的同學,她學的是小語種專業,家人希望她到國外繼續進修語言學,畢業后回國做一名小語種教師。來訪者和家人討論后,也理性地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穩妥和務實的選擇。但來訪者心中有另一個夢想,在校學習期間她對商法很感興趣,她希望能去國外深造并從事商法相關工作,她非常不甘心就這樣從事一份并不熱愛的職業。
麗麗心有不甘,于是詳細咨詢了留學機構和師兄師姐,發現該小語種國家的法學專業入學考試難、畢業難。她也找來國外的法典閱讀,發現海量的專有詞匯,讓她頭皮發麻,那一刻她發現自己“本科學的只是些皮毛”。
在上述個案中,來訪者面臨“適合”和“想要”之間的沖突。按照生涯領域經典的特質因素論的觀點,咨詢師可以通過“知彼知己,決策行動”的思路,幫助來訪者理性地探索,最終實現人職匹配,即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而社會學習理論給出了另一種思路,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現在不匹配并不意味著未來不匹配。來訪者麗麗的不適合只是當下的狀態,并不代表未來的可能性。人的偏好、行為、能力等都是可以通過學習不斷改變的。所以社會學習理論更看重來訪者的發展意愿,主張積極行動,通過學習達成生涯目標,最終創造幸福的生活。
一位大二物理學專業的男生,熱衷于觀察和反思社會的不良現象,在他一番針砭時弊后,咨詢師探問:“除了吐槽,如果能給這些社會問題帶來些改善,你覺得還可以做些什么?”男生想了想,說希望將來能成為教育部部長,這樣就可以推動社會進步。
咨詢師沒有選擇讓來訪者僅僅針對現實做理性認知,而是支持來訪者為了夢想做積極嘗試。咨詢師認為,比夢想本身更為珍貴的是追夢的過程。這個男生年紀尚小,還有試錯的機會。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他的能力在提升,視野也會越來越開闊,就像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想當科學家,雖然我們中的大多數最終沒能成為科學家,但這個過程中的點滴積累成就了我們今天的職業生涯。一個年輕人為了內心的愿景而努力,哪怕最終沒能實現夢想,在生命綻放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見識和才干,對于他接下來的生涯發展也必將大有裨益。
理性決策一度是生涯咨詢決策類議題的重要取向,而隨著后物質主義時代的到來,人的發展有了更多可能,社會輿論對于夢想愈發推崇。社會學習理論突破了靜態匹配的局限,以學習為核心,提出了一個面向未來的更具流動性的咨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