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
- 郁喆雋
- 3752字
- 2021-12-21 09:35:10
6
萊布尼茨《單子論》
鐵皮人如何獲得自己的心?
閱讀挑戰

萊布尼茨
他(指萊布尼茨)的單子學說,認為在代表中國生活的三大派——老子、孔子及中國佛學所表示的“道”概念,有驚人一致的地方……萊布尼茨與孔子都認為宗教的精義(包括基督教),在于實際生活……宗教的目的,在于教育群眾。使他們的舉動符合社會的利益……二人都認為品德就表示快樂,為善最樂,亦即一切思想的崇高目的。
——利奇溫《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
引言
+ 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小說或者動畫片,叫《綠野仙蹤》?這是根據美國作家弗蘭克·鮑姆的作品《奇妙的奧茲男巫》改編而成的。最為經典的版本是1939年米高梅的電影。這個故事非常有意思:一陣龍卷風把小女孩多蘿西從黑白的鄉間小屋吹到一個彩色的夢幻世界——一個叫奧茲的矮人國度。矮人們告訴多蘿西,只有翡翠城的魔法師,才能幫助她找到回家的路。于是,多蘿西決定前往翡翠城。在路上,她遇到了三個小伙伴——鐵皮人、稻草人和懦弱獅子。這三個小伙伴都有各自的問題和煩惱:鐵皮人沒有“心”,稻草人沒有“腦子”,而獅子看上去威風凜凜卻沒有“膽子”,所以他們要在隨后的冒險中學會如何培養內涵、智慧和勇氣。其中的鐵皮人,又叫錫人(tin man),他的身體由白鐵皮制成,頭像個水壺,手里還提著一把斧子。鐵皮人非常怕水,因為擔心生銹不能動,他的關節經常需要加機油。鐵皮人認為自己沒有心,需要一顆心。這里的心,不僅僅指生理性的器官——一顆心臟,還是一種感知、情緒,喜怒哀樂的能力,和精神性的能力。
鐵皮人提出的需求包含了一個哲學問題:鐵皮人的身體是鐵皮打出來的,而鐵皮是物質性的。一個全部是物質性的身體,如何獲得精神性的心呢?鐵皮人的困惑,也是笛卡爾哲學的困惑。即便鐵皮人獲得了一顆心,也就是精神性的心靈,它又如何與物質性的鐵皮身體溝通呢?如何溝通物質和精神世界,是笛卡爾二元論遺留的一個問題。
17世紀的德國有一位叫作萊布尼茨的哲學家嘗試用一個天才的想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單子論。
Ⅰ 從原子論到單子論
大陸理性主義哲學的接力棒經過了笛卡爾、斯賓諾莎之手后,交到了一位德國人手里。他的名字叫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他是一位少年天才,也是難得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士多德。至于他和牛頓究竟是誰先發明了微積分,到現在還沒有定論。費爾巴哈有這樣一個評價:“斯賓諾莎的哲學是把遙遠的看不見的事物映入人們眼簾的望遠鏡;萊布尼茨的哲學是把細小的看不見的事物變成可以看得見事物的顯微鏡?!边@里所說的“看不見的事物”是指什么呢?這些看不見的事物,被萊布尼茨稱為“單子”。
《單子論》這本書是萊布尼茨于1712年至1714年在維也納完成的?!秵巫诱摗纷畛跤梅ㄕZ寫成,后由另一位哲學家科勒翻譯為德語,最終在1720年出版。需要明確的是,萊布尼茨的單子論與古希臘哲學家們的原子論是兩碼事。德謨克利特和畢達哥拉斯都曾經提到過原子論。他們將世界分為充滿和虛空兩個部分,充滿的部分就是原子組成的。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則完全不同,它拒斥了原始物質的觀念。
萊布尼茨是這樣闡釋的:“復合實體是單子的集合。單子(Monas)是一個希臘詞,它代表單一體,或者那種作為一的東西……簡單實體、生命、靈魂、精神都是單一體?!眴巫記]有廣延,沒有形狀,也沒有部分,是一個最后的不可分的點,不能組合或分解。單子不能被理解為實體,恰恰相反,萊布尼茨的單子是一種非三維性的力或者能,不需要依靠外力的作用,單子自身的力就是它活動的原因。萊布尼茨借用了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概念,來表述這種力——隱德萊希(entelecheia)。隱德萊希就是一種自我的發動者,就是生命。對萊布尼茨來說,單子是有欲求、有感知的,且彼此獨立、彼此不同。單子是靈魂,是無形體的自動機,它的產生和消滅只能由上帝的意志決定??梢哉f,單子論創造了一個帶有物活論色彩的世界。萊布尼茨在《單子論》中寫過這樣一段充滿詩意,甚至是有些玄妙的話:“每一部分的自然都可以被看成是一個遍地長滿植物的花園和水中游魚攢動的池塘,而植物的每個枝杈,動物的每個肢體,它的每一滴汁液都又是這樣一個花園和這樣一個池塘?!薄半m然在花園植物之間的泥土和空氣,或者在池塘游魚之間的水既非植物,也不是魚,但它們會重又包含著這些東西的,只是大多具有為我們所不可能把握的精妙而已。”
萊布尼茨的單子論不僅僅要克服笛卡爾二元論遺留的難題,還要超越斯賓諾莎的“上帝即自然”顯現出的局限性:將一切實在性都歸結為上帝/自然這個單一實體,無法解釋自然中各種不同要素之間的差異。單子論突破了這種局限,因為單子只有質的多樣性,沒有量的多樣性。按照單子論的看法,自然界中沒有兩樣東西是完全一樣的,它們的差異都得以被關照。所以后來的物理學家認為,萊布尼茨的單子論包含了一個思想:物質微粒就是能量的一種形式。
Ⅱ 前定和諧說
雖然萊布尼茨用單子論的一元來克服笛卡爾的二元論,但單子論也會引發一個問題:按照萊布尼茨的規定,單子是沒有縫隙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進入或者出去,而且單子是彼此獨立、互不影響的,每個單子都有自己活動的原則和力。那么它們是如何發生相互作用的呢?這顯然和我們對世界的樸素認識是相反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發生著關系,更不用說人與人之間復雜的愛恨情仇。萊布尼茨對此的解釋是:單子是通過上帝而共存的,這就是著名的“前定和諧說”。大陸理性主義的哲學家們一向致力于處理上帝、自然與人的關系,萊布尼茨也不例外。只不過與斯賓諾莎將上帝與自然等同的做法不一樣,萊布尼茨將上帝與自然區隔得很清楚。上帝是萊布尼茨哲學體系的出發點和基石。一個單子對另一個單子的作用,是通過上帝的中介來完成的。對萊布尼茨來說,上帝好像是宇宙的一個設計師和立法者,他已經確定了宇宙的和諧,并且制訂了每個單子的計劃。
萊布尼茨和斯賓諾莎一樣,也是一個決定論者。那么相同的問題也依然存在:人的自由該如何解釋?萊布尼茨認為,人的自由并不意味著“任意選擇”的意志自決,而是意味著能夠順應自身發展的方向,無阻礙地實現自我,成為自己注定要成為的人的能力。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意識到自己要做什么,成就什么,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
“前定和諧說”看似有些讓人費解,甚至有些荒謬。但是從今天的計算機科學來看,宇宙以及宇宙之中的精神性存在,會不會是一個更高心靈模擬出來的呢?人類自己的心靈,會不會是一臺超級計算機所創造出來的“單子”呢?
Ⅲ 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
萊布尼茨在1676年,訪問了居住在海牙的斯賓諾莎。他們兩個人討論的核心話題就是上帝。斯賓諾莎本人是一個自然神論者,而萊布尼茨卻是一個隱秘的天主教徒。萊布尼茨認為,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前,已經思考了無限的可能性,就像是復仇者聯盟中的奇異博士一樣,看遍了各種“可能世界”的情況。但是在現實中真實發生的狀態,僅僅是那無數種可能性中的一個。在《單子論》第53節中,萊布尼茨提出,上帝在創造世界的時候,已經決定要造出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個。在他的另一部著作《神義論》第一部分第八章中,萊布尼茨也提出,上帝具有最高的智慧,也有無限的善,所以上帝不能不選擇最好的。既然如此,為什么這個世界上還有諸多的惡存在呢?萊布尼茨如此理解“最好”的世界:任何被創造出來的世界,必須使得其中的事件和物體相互兼容,而在最好的世界中,善的可能是最大的。然而這個世界不可能是完美的,“因為上帝不可能把一切都給被造物,除非他把被造物變成上帝”,這個世界的惡不源于上帝,而是源于被造物的局限性,這里能夠看出奧古斯丁思想的影子。但是,萊布尼茨認為,現存世界中善超過惡的比例,遠遠高于任何其他可能世界,因此是最好的。后人把萊布尼茨的這種想法稱為“樂觀主義”。
歸根到底,萊布尼茨認為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存在一些罪惡的自由的世界;另一種可能性是,既沒有自由,也沒有罪惡的世界。如果要在這兩個世界中進行選擇,萊布尼茨選擇前者,也就是存在惡、但有自由的世界。因為一些惡本身就是一種動力,它讓人們產生出勇氣來對抗惡,這是走向善的必要步驟和過程。
Ⅳ 萊布尼茨與《周易》
萊布尼茨對中國有著異乎尋常的興趣。這和萊布尼茨本人的研究,還有哲學思想有關。萊布尼茨提出要創造一種“普遍文字”,也就是用一些通用的、可計算的、如數字一般精準的符號來表達思想。可以說,如果這種普遍文字能夠成為現實,那么就能打破上帝阻隔人類所造的巴別塔,全世界的人都能明白這種文字的意義。萊布尼茨自己把這個體系稱為“演算哲學”。他還設想了一種“萬能算學”,即用計算的方式進行思考?!坝辛诉@種東西,我們對形而上學和道德問題就能夠幾乎像在幾何學和數學分析中一樣進行推論?!薄叭f一發生爭論,正好像兩個會計員之間無需有辯論,兩個哲學家也不需要辯論,因為他們只要拿起石筆,在石板前坐下來,彼此說一聲:‘我們來算算’,也就行了。”
毫無疑問,萊布尼茨的這些想法極為超前,他不僅用二進制為計算機奠定了運算的基礎,還幾乎預言了計算機的應用前景。
延伸閱讀
1.[德]萊布尼茨:《神義論 附單子論》,朱雁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2.[德]萊布尼茨:《人類理智新論》,陳修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3.[德]萊布尼茨:《中國近事》,楊保筠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4.[英]瑪利亞·羅莎·安托內薩:《萊布尼茨傳》,宋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