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話談逍遙散

逍遙散是中醫十大名方之一,是疏肝解郁、健脾和營的代表方,又是婦科調經的常用方。目前臨床上常用此方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經前期緊張癥、更年期綜合征、盆腔炎、不孕癥、子宮肌瘤等屬肝郁血虛脾弱者。

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炙甘草半兩(15g) 炒當歸一兩(30g) 白茯苓一兩(30g) 白芍藥一兩(30g)

白術一兩(30g) 醋柴胡一兩(30g) 煨生姜一塊(3g) 薄荷少許(1~3g)

名稱的由來

逍遙散是宋代常用名方之一,源于漢代張仲景四逆散與當歸芍藥散兩方之法,廣泛用于內科、婦科、眼科等病證。本方的源流可概括為淵源于漢代,成方于宋代,充實于明清,發展于現代。

本方為調和肝脾的常用方,服之可達到疏肝理脾、養血和營之效,使得肝氣暢,郁結消,氣血調,精神爽,逍遙自在,故名“逍遙散”,可“消散其氣郁,搖動其血郁,皆無傷乎正氣也”。正如《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所云:“木郁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遙。”

方證辨解

本方重在疏肝解郁,健脾和營,主治肝郁血虛而致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臍腹作痛、脈弦而虛者。

從逍遙散的功能主治來看,既有肝郁,又有血虛,還有脾弱,根據三個環節臟腑功能的特點,其所治之證都圍繞著三者相互之間的關系失調所產生的病證。

肝郁、血虛、脾弱,是先血虛還是先肝郁,是由血虛導致肝郁還是由肝郁導致血虛,都是有可能的,只能從辨證上加以區別。

從逍遙散的主治上進行分析,其中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以及月經不調的乳房發脹都是肝郁,但絕不是僅由一個肝郁因素而產生的,而是肝郁中包括血虛,所以出現月經不調,肝郁化火。對于神疲食少,是因為氣血不足、脾虛而造成的。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食少,氣血必然不足,神氣也就不足。

從脈象上分析,弦是肝病,虛就說明少力氣虛,而脈弦而細弱即與血虛和氣虛相應。肝郁生熱消耗陰血,肝失濡養,本身就燥,且肝有病時必然影響到脾,犯脾則引起消化不良,這是肝脾相乘相制的關系所造成的。脾弱,氣血生化就少了。總之,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循環關系。肝病了,則氣郁生火,消耗陰血,陰血虛以后,肝失濡養就燥,燥了就生風、生火,又消耗陰血,血虛又導致肝郁,肝郁反過來又影響藏血。脾虛以后不能運化水谷,不能化生氣血,肝無血可藏,肝血不足,進而又導致了肝氣不舒。所以,在逍遙散方證中,三者關系是互相影響的,治療時照顧不到任何一個關系都不行。

組方特點

逍遙散中共有八味藥。我們認為當歸是主藥,當歸味苦、辛、甘,性溫,是補血活血的良藥,最適宜血虛而致的病證;同時苦可以瀉肝,透發肝中郁火,辛可以疏理肝中的血滯,甘味既能緩肝之急也能緩脾之急。根據當歸性味的特點,針對肝郁可以疏,肝血可以補,肝熱可以散,脾虛可以補,四個環節均適合,故本方以當歸為君。為制當歸之溫燥,方中又選用酸苦微寒的白芍與之相配,寒溫相配,一散一收,又能調肝理氣。芍藥本身也是一味滋陰養血藥,既柔肝又滋脾,故將白芍視為第二君藥。

白術和茯苓健脾利水,在應用時要注意比例。本方必須用生白術,因為生白術健脾生血,炒白術健脾燥濕。茯苓不僅利濕,還能夠補益心脾之氣,所以我們認為茯苓是先升而后降。兩者用量相等時,側重的是健脾氣,助運化;如果茯苓量大于白術時則側重利水健脾,此兩味藥是為臣藥。

方中佐藥有三個,即柴胡、生姜和薄荷。有些醫者往往認為柴胡是疏肝的,一提起疏肝就用柴胡,但忽略了“柴胡劫肝陰”的問題。對于逍遙散證而言,過份強調柴胡疏肝就會忽略血虛的問題。我認為此時應當用醋柴胡,以防肝陰受傷。本方在用法上指出薄荷少許,沒有給出具體用量。我們都知道薄荷是辛涼解表藥,用多了就起到散風熱的作用了,所以臨床一般用1~2g就行了,少量薄荷可以入肝經散肝熱,助柴胡以疏肝,疏散郁遏之氣。方中的生姜不是普通的生姜,嚴格地講應當用煨生姜(燒生姜),功用溫運和中,辛散透達,與柴胡、薄荷共為佐藥。

總之,諸藥合用使肝郁得舒,血虛得養,脾弱得復,氣血兼顧,肝脾同調,立法周全,組方嚴謹,故為調肝養血之名方。

◇關于逍遙散加味問題

逍遙散在后世用法上有一些發展,我們最習慣用的就是加味逍遙丸,也叫丹梔逍遙散。為什么要在此方中加上牡丹皮和梔子呢?這是因為逍遙散證有個肝郁化火的問題,故丹梔逍遙散方證中有潮熱、晡熱、煩躁易怒,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舌紅苔薄黃,脈弦虛數。

丹梔逍遙散中用牡丹皮涼血散血,用梔子清三焦之火,引火下行。梔子的特點就是清三焦之火和心包絡之火,可以清胸膈之熱,引火引熱下行,從小便而出。對因血虛、肝郁、脾虛而引起的月經不調都適用。

還有一個方叫黑逍遙散,出自《醫略六書·女科指要》,是在逍遙散的基礎上加地黃,治逍遙散證而血虛較甚者,若血虛而有內熱者宜加生地黃,血虛無熱象者應加熟地黃。

對于逍遙散在臨床上加減應用很多,如脾虛者,除神疲食少外還出現氣虛、氣短、急躁易疲、舌嫩或胖大,加入一味黨參就成了四君子湯;如氣短較甚者可以加入炙黃芪;為了防止腹脹,不妨加上一些香附和木香,以達到有升有降,有利于調整氣機,既補氣又除脹。

在臨床上使用逍遙散治療月經不調是較為普遍的,但是如何加減運用很重要,尤其需要辨析血虛的同時有沒有瘀血。有的婦女在行經前胸脅脹滿,乳房脹痛,頭痛,少腹痛,經行不暢、量少色深,這是因為肝郁甚,肝熱重,用丹梔逍遙就可以了,但也可以加上茜草和懷牛膝。如果舌有瘀象,也可以加少量桃仁與紅花。

對于肝腎陰虛引起的月經不調,逍遙散常用的是全當歸,如果血虛則用當歸身為好,補血作用更強。如果經前腹痛,不妨改用當歸尾行血止痛,還可以加用赤芍,如果腰酸痛可加用續斷。

臨床醫案

瞿某,男,70歲,2018年3月6日入院。

主訴:

頭暈1周。

病史:

1周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癥狀持續,至我院門診查頭顱CT提示腔隙性腦梗死,考慮診斷“后循環缺血”收入院。刻下癥:頭暈,口干口苦,眼瞼水腫,雙下肢水腫,四肢、腰腹部多發皮疹,納差,寐安,小便調,大便調。既往高血壓、糖尿病、下肢動脈狹窄病史。春節期間服用頭孢類藥物過敏,眼瞼、雙下肢水腫,四肢、腰腹部皮疹、脫屑。

檢查:

神清,語利,神經系統檢查未見明顯陽性體征,眼瞼、雙下肢水腫,四肢、腰腹部皮膚脫屑,多發暗紅色皮疹,舌紅,少苔,脈弦細。

西醫診斷:

后循環缺血。

中醫辨證:

血虛肝郁水滯,風瘀阻滯肌膚化燥。

治法:

養血疏肝,健脾利水,息風止癢。

方藥:

逍遙散加減。

柴胡12g 當歸10g 白芍10g 茯苓10g

白術10g 牡丹皮10g 白鮮皮10g 刺蒺藜10g

赤小豆10g 丹參30g

2劑,中藥配方顆粒劑,每日1劑,早、晚飯后服用。

3月8日復診,患者頭暈已除,口干、口苦明顯減輕,眼瞼、下肢水腫減輕,皮疹較前消退,繼服上方。

診治思路:

逍遙散多用于治療肝郁脾虛血弱引起的情志病,方中柴胡、薄荷疏肝,當歸、白芍養血,茯苓、白術健脾,當歸、白芍的養血同時有活血的作用,茯苓、白術健脾的同時有利水的作用,故也適用于肝郁血虛、血瘀水滯證。肝應于春,與風氣相通,疏肝也有祛風的作用,故本方也可治療皮膚疾病和外感疾病。人之生病無非氣血不通,本方能調暢氣血,故逍遙散的適應證很廣,不能局限于情志病。患者口干、口苦、脈弦、頭暈為肝氣不暢、肝火內郁的表現,少苔為陰血不足的表現,眼瞼、下肢水腫為水飲內停表現,皮膚暗色皮疹、脫屑為風瘀阻滯肌膚化燥所致,故用逍遙散加味疏肝祛風,養血活血,健脾利水,調暢氣血,如加白鮮皮、刺蒺藜祛風止癢,赤小豆利水,丹參、牡丹皮涼血活血散瘀。諸藥合用,切中病機,故能有效。

逍遙散的系列方

四逆散

方藥:

炙甘草6g 枳實6g 柴胡6g 芍藥6g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濕利下重,脈弦。肝脾氣郁證。

胸脅脹悶,腰腹疼痛,脈弦。

《傷寒論》中有一個方子叫四逆散,由炙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四味藥組成,具有疏肝理脾、透邪解郁的功用,治療少陽病,四逆之證。我們分析此方確含有半個逍遙散,即柴胡、芍藥、炙甘草加枳實,其與逍遙散相比,一個治療肝郁血虛,一個治療少陽證的。

還有一個方子叫當歸芍藥散,是《金匱要略》中的方,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澤瀉、白術六味藥組成,具有補血調肝,健脾利濕的作用,主治妊娠腹中疼痛及婦人腹中諸疾痛。此方取逍遙散中補血健脾的四味藥,又加了活血止痛的川芎。由此可見,許多方子就是加加減減變化而成,但要加得合理,減得準確,不失其要旨,才能成為方。

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

方藥:

當歸三兩 芍藥一斤 川芎半斤 茯苓四兩澤瀉半斤 白術四兩

功用:

補血調肝,健脾利濕。

主治:

婦人妊娠腹中痛及婦人腹痛諸疾。

方證辨解

本方主治之腹中疼痛,屬于脾虛濕重;妊娠腹痛是由肝脾失調,氣郁血滯濕阻所致。“”讀“朽”時,指“病”或綿痛;如讀“絞”則指急痛或“擰著痛”。本方應視為逍遙散的前身,方中重用芍藥為治血中氣結、腹中痛之要藥。腹中疼痛是由于血虛,而血生于中氣,中者土也,土過燥過濕,皆不生物,所以方中用茯苓、澤瀉協助白術以滲其濕,當歸、芍藥、川芎則任燥之勞,燥濕得宜則中氣治,而血自生,痛則自止。

臨床體悟

本方以芍藥為君,但冠當歸之名于芍藥之上者,是因為妊娠者重養血、行血和血而唯當歸有此能也。當歸長于養血行血,芍藥善能破陰結、止腹中痛,而婦人以血為主,血分之病較多,故婦人腹中諸痛,亦主以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散配伍特點是重用芍藥瀉肝培土,酸寒養胎最佳,臨床可用至15g。方中的芍藥應為白芍而且是酒白芍,因為酒白芍和中緩急止痛作用佳。川芎要輕用,2~4g即可,這是因為妊娠忌辛溫動胎。而芍藥為陰柔之品,所以方中輕用川芎,即疏血中之氣,防過分走竄散氣,又免陷滯瘀積。

方中用茯苓、澤瀉和白術滲其濕,這是因為調肝多用歸、芍養血,故多佐健脾之品利濕。這里的白術應用炒白術,用其健脾燥濕之功。

方中三味血藥,當歸、川芎、赤芍;三味水藥,茯苓、澤瀉、白術,配伍恰到好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山县| 平原县| 威海市| 乐陵市| 微山县| 璧山县| 西平县| 兴业县| 商南县| 茌平县| 高台县| 玛多县| 公安县| 政和县| 呼伦贝尔市| 宣城市| 台东县| 彭州市| 龙泉市| 泉州市| 嘉定区| 剑川县| 盱眙县| 荔波县| 房山区| 七台河市| 广汉市| 镇沅| 宜黄县| 湄潭县| 页游| 铜陵市| 河南省| 玉龙| 贡嘎县| 横山县| 女性| 天祝| 米林县| 镶黄旗|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