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影像醫學·呼吸系統卷(第3版)
- 劉士遠 郭佑民主編
- 1840字
- 2021-12-17 23:36:22
第六節 立克次體肺炎
【概述】
立克次體(rickettsia)為革蘭氏陰性菌,是一類寄生于真核細胞內的G -原核生物。細胞大小為(0.3~0.6)μm×(0.8~2.0)μm,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而接近于細菌。一般呈球狀或桿狀,有細胞形態,主要寄生于節肢動物,如蚤、虱、蜱、螨等,通過節肢動物傳入人體。
與人類關系密切的立克次體主要有四類。
(1)普氏立克次體,是流行性斑疹傷寒和斑疹傷寒的病原體。
(2)莫氏立克次體,是地方性斑疹傷寒(也稱鼠型斑疹傷寒)的病原體。
(3)立克次體是落基山斑疹傷寒的病原體。
(4)恙蟲病立克次體,是恙蟲病(叢林斑疹傷寒)的病原體。
在進入體內后,立克次體先與宿主細胞上的受體結合,進入宿主細胞內,接下來會在局部淋巴組織或血管內表皮組織內繁殖。然后經由淋巴液和血液擴散至全身血管系統內,導致大量細胞破損、出血。血管壁細胞破損后,血管通透性增強,血液滲出,在皮膚上顯示為皮疹。有些立克次體在侵入宿主時,會釋放出溶解磷脂的磷脂酶A,大量聚集后會導致細胞破裂。立克次體還會釋放脂多糖,因而導致內皮細胞損傷,出現中毒休克等癥狀。
雖然不同的立克次體癥狀不同,但主要癥狀都為血管病變,有時還會出現血栓,主要病理改變為內皮細胞破壞和血管周圍白細胞浸潤引起的局灶性或彌散性血管炎。由于血管病變,立克次體還會引起神經、呼吸、循環、消化系統的并發癥。
【臨床表現】
立克次體感染后潛伏期為5~15天。大部分起病急驟,高熱、寒戰、頭痛、肌肉酸痛及全身皮疹,常伴有反應遲鈍、譫妄、雙手震顫等神經系統及惡心、嘔吐、腹脹、腹痛、便秘等消化系統癥狀。以恙蟲病為例,恙蟲病是一種急性發熱性疾病,臨床的典型顯示為叮咬部位出現焦痂,局部淋巴結腫大和斑丘疹。發熱5~8天后,軀干可出現斑疹或斑丘疹,漸漸向胳膊和腿部延伸,叮咬處的焦痂是重要的診斷依據,體檢顯示淋巴結腫大和脾大,叮咬處或焦痂區的腫大淋巴結可有觸痛。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多在正常范圍,少數高于10×10 9/L。血小板計數下降。嗜酸性粒細胞顯著減少或消失。外斐反應、補體結合試驗、立克次體凝集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等。
(2)分子生物學檢查是用 DNA探針技術或PCR方法檢測標本中的立克次體特異性DNA,具有快速、敏感、特異性強等優點,但受限于標本采集及實驗室條件等原因,臨床上難以常規開展。
(3)病原體檢測為取發熱期患者血液0.5ml,接種小白鼠腹腔,小白鼠于1~3周死亡,剖檢取腹膜或脾臟作涂片,經Giemsa染色或熒光抗體染色鏡檢,于單核細胞內顯示立克次體。也可作雞胚接種、組織培養分離病原體。
【影像學表現】
以恙蟲病為例,恙蟲病主要病理改變為內皮細胞破壞和血管周圍白細胞浸潤引起的局灶性或彌散性血管炎,鏡下顯示小葉間隔和肺泡壁內局部或彌散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圍炎,周圍見單核細胞浸潤。
主要累及肺、心臟、肝、脾和中樞神經系統。恙蟲病的影像學表現反映了細胞浸潤、水腫、血管炎或心源性間質性肺水腫所引起的出血。
幾乎所有患者均有間質性肺炎(圖6-6-1)。X線顯示為雙肺彌漫的網狀結節影,肺門淋巴結腫大和小葉間隔線,或間質性水腫和血管炎引起的出血,顯示為斑片狀磨玻璃影,不按葉段分布,出血量較大時按重力分布,少數情況下可有肺實變,雙肺下野病變明顯,另外顯示雙側或單側肺門增大和胸腔積液(圖6-6-1D)。
HRCT主要顯示為小葉間隔增厚、磨玻璃影和小葉中心性結節(圖6-6-2),偶見肺實變及較大結節,主要位于雙肺下部。在心臟顯示為心影增大,肺血管增粗。在腹部顯示為脾大、門靜脈周圍水腫、膽囊壁增厚和淋巴結腫大(圖6-6-2C)。在中樞神經系統則引起腦膜腦炎。


圖6-6-1 立克次體肺炎
59歲,女性,發熱14天,胸悶氣促5天,全身散在出血點,右側腹股溝可見黑色焦痂,恙蟲病。胸部CT肺窗軸位(A)、冠狀位(B)及矢狀位(C)重建顯示小葉間隔增厚,顯示線樣征,提示肺間質水腫,不按葉段分布的磨玻璃影,肺血管增粗,縱隔窗(D)顯示縱隔內小淋巴結,雙側胸腔積液


圖6-6-2 立克次體肺炎
男性,39歲,氣促2周,咯血1周,養牛,Q熱。HRCT肺窗中肺野(A)顯示為不按葉段分布的磨玻璃影,肺血管增粗,右下肺(B)可見小葉中心性結節影,縱隔窗(C)顯示膽囊窩水腫模糊
【診斷依據】
(1)診斷以流行病學、熱程、皮疹、胸部癥狀與體征及外斐反應為主要依據。借鑒流行季節、癥狀輕重、皮疹性質等特點綜合診斷。疑難患者依賴病原體檢測及分子生物學檢查。
(2)影像學表現特異性較少。
【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主要為肺內彌漫性、多發性磨玻璃影的鑒別,詳見本章第三節病毒性肺炎“巨細胞病毒肺炎”部分。
(劉進康 熊 曾 何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