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藥物涂層球囊治療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

第一節 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的特殊性與介入治療概況

一、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的定義與特點
迄今為止,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尚無統一的定義,不同臨床研究采用的定義有所不同。早期研究將定量冠狀動脈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測量的參照血管直徑<3mm的病變定義為小血管病變。目前多數學者將參考血管直徑≤2.8mm的冠狀動脈稱為小血管,也有相當數量研究將其定義為直徑≤2.75mm。眾所周知,冠狀動脈造影并不能完全反映血管的真實大小,例如伴有彌漫性狹窄的大血管病變有時可能在冠狀動脈造影時被誤判為小血管病變,此時可能需要冠狀動脈腔內影像學,例如血管內超聲(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或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檢查才能確定管腔的真實直徑。
有學者提出,小血管的定義不應只局限于影像學的定義,還應該考慮到血管供血范圍的大小和供血區域的重要性。例如,直徑為2.5mm對角支雖然從影像學定義上是小血管,但如果該血管是前降支僅有的重要分支或分布范圍很大,也應該將其按前降支的重要性來對待。同樣,前降支中段病變,參考血管直徑為2.75mm,雖屬小血管范疇,但對左心室供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小血管并不等于分支血管、末梢血管,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小血管病變占30%~40%。由于小血管病變獨特的解剖學特點,血管內徑狹小,支架植入后即使輕度的新生內膜增生即可導致明顯的管腔丟失,而且對內膜增殖的代償作用(正性重構)有限。因此,小血管病變的支架介入治療往往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s),如支架內再狹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支架內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及再次血管重建等密切相關。此外,小血管病變多發生于女性、糖尿病或慢性腎功能不全等高危患者,且多與彌漫性病變、鈣化病變等復雜病變共存,因此,對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介入治療的風險與獲益價值評估一直以來也在困擾著介入醫生。
二、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的介入治療概況
目前國內針對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的介入治療主要包括POBA、藥物洗脫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植入術或藥物涂層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介入治療。眾所周知,多數臨床試驗證實,POBA治療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的再狹窄發生率明顯高于非小血管病變,可高達30%~50%,不推薦常規用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新一代DES在經過多次改進支架鋼梁厚度(80~90μm)、多聚化合物涂層(polymer)和涂層藥物后,在降低小血管病變再狹窄發生率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在一項針對小血管病變而專門設計的比較DES和裸金屬支架(bare mental stent,BMS)的臨床研究中發現,在平均隨訪3年后,與BMS相比,DES顯著降低小血管病變PCI后MACEs相對風險(達49%),顯著減少靶血管血運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相對風險(達56%)。而在安全性方面,兩者無顯著性差異。
由于小血管支架介入術后MACEs發生率較高,為避免不必要的治療,PHANTOM研究對擬行介入術的小血管病變進行FFR功能評估,結果發現,在根據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計劃行PCI的小血管病變中只有35%具有功能學意義。由此看來,FFR指導的DES植入是PCI治療冠狀動脈小血管疾病的最佳策略。但即使應用此種“最佳治療方案”,患者PCI術后5年隨訪的死亡率仍為5%左右,缺血驅動的TVR發生率為10%,MACEs發生率為14%。冠狀動脈小血管病變依然是支架內再狹窄的獨立預測因子。
藥物涂層球囊“介入無植入”的治療方式避免了DES植入后局部的多聚物涂層導致的炎癥刺激,以及抗增殖藥物的持續釋放導致血管再內皮化延遲,進而降低了支架內血栓形成和支架內再狹窄的風險。介入治療后的炎癥反應持續時間短,1~3個月內即可完全內皮化,同時保留了血管對內膜增殖的代償功能,因此,對于支架術后容易發生再狹窄的小血管病變可能是更好的介入治療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藁城市| 南陵县| 朝阳市| 象州县| 海宁市| 扬中市| 子长县| 子洲县| 马山县| 罗田县| 山阴县| 西青区| 保山市| 辉县市| 金溪县| 兴和县| 建始县| 志丹县| 剑川县| 六盘水市| 宁化县| 夏河县| 英山县| 黄龙县| 高碑店市| 东源县| 安康市| 兰坪| 鲁山县| 新兴县| 乃东县| 尚义县| 灵山县| 平顶山市| 石台县| 阿鲁科尔沁旗| 石泉县| 城固县| 湖北省| 朝阳市|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