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世界腔鏡乳腺手術發展史

(一)腔鏡乳腺手術用于乳房微創整形
最初的腔鏡乳腺手術主要用于乳房微創整形。1992年Kompatscher報道用腔鏡技術將隆乳術后乳房內攣縮的假體取出,這成為了腔鏡乳腺手術的開端 [1]。1994年阿根廷巴蘭卡斯醫療中心的Chajchir利用腔鏡技術進行了乳房的假體置入,他們通過位于腋下的切口將可充氣假體置于胸肌上方,這種手術方式不僅沒有使乳房表面的皮膚留下傷痕,還使患者更易從手術中恢復,且乳房表面皮膚的感覺也沒有受到損害 [2]。1993年Johnson等成功完成經臍乳房增大成形(transumbilical breast augmentation,TUBA),這被認為是美容效果更佳的隆乳手術方式,但在當時只能將假體置入乳房后間隙,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已可將假體置入胸大肌后方,達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二)腔鏡乳腺手術用于乳腺疾病治療
腔鏡乳腺手術在乳腺疾病治療方面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乳腺腔鏡技術應用領域的拓展、手術操作空間的建立、手術入路的選擇等方面。
1995年Friedlander等首先將乳腺腔鏡技術用于乳腺疾病的治療,他們報道利用懸吊法制造操作空間,進行腔鏡輔助下乳房切除及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同時采用背闊肌肌瓣行乳房重建 [3]。溶脂法的出現,對腔鏡乳腺手術的發展有著革命性的意義。1997年,Suzanne等報道了首例溶脂法腔鏡輔助下腋窩淋巴結清掃術(mastoscopic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MALND) [4,5]。溶脂法增強了外科手術技術,突出了創新手術的特點。1998年日本學者Kitamura及其同事將腔鏡手術用于乳腺良性腫塊的切除,對于良性腫塊,患者對于美的需求更甚于切除的需要,腔鏡手術微創的優點得以更明確地體現。1999年Tsangaris 等首先利用腔鏡技術進行乳腺癌腋窩前哨淋巴結的活檢,他們采用懸吊法建立操作空間,然而其檢出率只有57.9% [6]。次年,Kuhn等則對應用溶脂法腔鏡乳腺癌腋窩前哨淋巴結活檢術的可行性進行了初步探索,應用溶脂法建立手術腔隙后,腔鏡下腋窩前哨淋巴結活檢檢出率提高到了83.3%。2001年,Kuehn等報道了通過溶脂法,利用腔鏡手術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 [7]。在此次研究中,由于通過吸脂后充氣的方法建立手術操作空間,實性的腋窩變得似蜘蛛網樣結構,增大的淋巴結就像蜘蛛懸吊在網上,在腔鏡的放大作用下腋窩的解剖層次更加清晰,不僅使操作變得簡單,且有利于臨床醫師對手術局部區域解剖結構的再認識,從而促進常規開放性手術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基于溶脂法的腔鏡下腋窩淋巴結清掃還能最大限度避免血管神經損傷,常規手術中出現的并發癥也一并減少。盡管由于過長的手術時間,使它與臨床實用有一定的距離,可這依然是腔鏡乳腺手術歷史中重要的一步。
相比于腔鏡技術的革新,亞洲地區更關注手術切口的選擇。2001年日本學者Kitamura等又使用腔鏡通過腋窩的小切口完成乳腺癌的乳腺部分切除術,此種手術入路的局限在于對位于乳房內側象限的腫瘤束手無策 [8]。2002年,Tamaki等采用經乳暈腔鏡乳腺切除術,經過乳暈周圍的弧形切口可切除任何象限的小腫瘤,而且在切口處使用帶寬邊的硅環不僅能保護皮緣和乳頭,更能避免癌細胞種植。
此外腔鏡技術的發展也對乳腺的檢查產生了影響,2002年Dooley等報道了應用纖維乳管鏡檢查血性乳頭溢液,在腔鏡技術的幫助下乳腺癌和癌前病變的診斷率得到了提高。
目前,乳腺腔鏡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包括乳腺腺體切除、腋窩淋巴結清掃、前哨淋巴結活檢、乳腺重建手術等在內的各項乳腺外科領域。乳腺腔鏡應用領域的拓寬,有賴于技術與方法的發展與進步。由于乳腺為實質性器官,因此建立手術腔隙是應用腔鏡技術的重點及難點。經過多年的臨床探索,現有懸吊法和二氧化碳充氣法兩種建立手術空間的方法,而針對腋窩淋巴結清掃可分為溶脂法和非溶脂法兩類。為了得到較好的美容效果,手術入路也是十分關鍵的一環,現已發展出經腋窩切口、經乳暈周圍切口、腫物表面切口以及經臍切口等,可根據具體情況不同作出相應選擇。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腔鏡乳腺手術在技術上已經基本成熟,治療效果基本不存在爭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晋县| 苏尼特右旗| 开远市| 临安市| 松溪县| 磐安县| 赣榆县| 香河县| 长武县| 三穗县| 福泉市| 霍邱县| 祥云县| 中方县| 新密市| 澎湖县| 玉门市| 平远县| 张家口市| 西城区| 永德县| 泽州县| 常熟市| 青川县| 龙胜| 额济纳旗| 淳化县| 偏关县| 庆阳市| 大关县| 班玛县| 宜川县| 塔城市| 崇礼县| 临沧市| 公安县| 新宁县| 万州区| 天水市| 长岭县|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