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腔鏡乳腺外科手術操作要領與技巧作者名: 張忠濤 屈翔 王子函本章字數: 1678字更新時間: 2021-12-17 23:06:29
四、淋巴結清掃的“六步”流程
正確的手術流程一方面可確保手術安全,另一方面可大大加快手術速度。
1.肋間臂神經
肋間臂神經是手術最先碰到的主要結構,位置表淺。腋窩充氣、置入腔鏡后,稍加分離蜘蛛網狀結構,在腋窩中部即可“遭遇”橫跨于腋窩腔、像“橫梁”的1~3根較粗的肋間臂神經條索,不要誤以為是無用的結構而剪斷。常規腋窩淋巴結清掃術中常將其切除,術后可致患者患側上臂內側感覺障礙,如麻木、疼痛、燒灼感或痛覺溫覺遲鈍等,范圍有15cm×6cm~5cm×4cm,感覺異常發生率達47.5%,疼痛者達26.5%,相當一部分患者的感覺障礙屬難恢復性的。肋間臂神經由第2肋間神經外側皮支的后支,與第1、3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有時還包括臂內側皮神經)組成。此神經于前、側胸壁交界處,即胸長神經前2~3cm處穿過肋間肌和前鋸肌,向外側行走于腋靜脈下方的脂肪組織中,橫過腋窩,于背闊肌前方穿臂固有筋膜進入上臂內側,分布至上臂內側及背側皮膚,下可達鷹嘴附近。該神經在腋窩行徑中有許多淋巴結與其伴行,用電剪剔除其上的脂肪淋巴組織(圖3-10~圖3-13)。保留肋間臂神經能使患臂內側感覺障礙,如麻木、疼痛、燒灼感或痛覺溫覺遲鈍等的發生率大幅度減低。

圖3-10 肋間臂神經橫跨于腋窩中央,后方是腋靜脈,腫大的淋巴結懸吊于左上方

圖3-11 剛進鏡不久,腫大的淋巴結懸吊在蜘蛛網狀條索樣組織上

圖3-12 剛進鏡不久,橫架于腋窩中部的肋間臂神經呈現在鏡頭前,手術尚未向深部進行

圖3-13 正在清理肋間臂神經和腋靜脈之間腫大的淋巴結
2.腋靜脈
越過肋間臂神經,從氣腔中央直指腋窩頂部推進腔鏡,在肋間臂神經的前下方即為腋靜脈中部的解剖學位置。脂肪抽吸特別充分時,腋靜脈已能清晰可見;如果腋靜脈周圍脂肪抽吸不夠徹底,此時應該根據腋靜脈解剖學行程,小心分離其表面的脂肪纖維組織和腋血管鞘,發藍的腋靜脈就會顯露,上方為腋動脈、有搏動,最上后方白色的是臂叢。一旦腋靜脈清楚暴露,就可放心大膽地進行操作,向下的小分支用電剪帶電夾住剪斷即可,必須保留粗大的分支,此為肩胛下血管(圖3-14~圖3-17)。

圖3-14 腋靜脈解剖位置

圖3-15 腋靜脈周圍脂肪溶解抽吸十分徹底

圖3-16 腋血管鞘仍然包繞腋動靜脈

圖3-17 腋血管鞘剛打開后,腋靜脈顯露
3.肩胛下血管和胸背神經血管
腋窩部腋靜脈中段略向底部、再向下方走行的片狀條索為肩胛下血管,主干2~3cm,很快發出轉向外后的旋肩胛動脈及其向下的延伸——胸背血管。胸背神經起自鎖骨下部的臂叢神經后束,達腋靜脈下方時它在肩胛下血管的內側,隨后向外下行走,銳角斜跨于胸背血管上方,和胸背動脈伴行,支配背闊肌。它們“躺”在腋窩后壁,后方為肩胛下肌和背闊肌(圖3-18)。
4.胸長神經
胸長神經起自臂叢神經的根部C5、C6、C7脊神經,位置深在、比較隱蔽,從腋頂深處鉆出,沿胸側壁下行分布到前鋸肌。手術時,應該提起胸廓外下方與腋窩底部交界處最深面的脂肪組織,胸長神經似“電線”被拉緊,剔除周圍脂肪淋巴組織(圖3-19)。

圖3-18 肩胛下血管和胸背神經血管

圖3-19 胸長神經、胸背神經和腋靜脈下方已清理干凈
5.胸外側動脈和腋靜脈胸小肌后段
胸外側動脈發自腋動脈,沿胸小肌外緣向下行走至前側胸壁,常有1~3條,并分出許多細小血管支配乳房、胸肌。所以手術解剖分離過程中很易出血,需特別小心,否則一旦出血,量雖少,卻影響視野。常規開放性腋窩淋巴結清掃是將其全部切斷。由于它們直徑較粗、可以也易于保留,其細小支可以用電剪帶電剪斷,以防出血影響視野。較粗的分支可以保留,隨后向內側清掃胸小肌后方腋靜脈下方的脂肪淋巴組織(即第Ⅱ組淋巴結)(圖3-20~圖3-21)。

圖3-20 腋窩內上部胸外側血管、手術易出血處

圖3-21 腋靜脈胸小肌后段
6.胸大小肌間隙(Rotter淋巴結)
手術轉向內上,進入胸大小肌間隙。胸內側神經起自臂叢內側束,穿行于腋動、靜脈間,再穿過胸小肌,從胸小肌的中上部穿出,到達胸大肌。由于胸大小肌之間沒有其他致密性纖維條索,腔鏡下該神經顯示良好,只要注意到它的存在,多不會損傷,因而可避免發生雖已保留的胸大肌日后癱瘓萎縮,進而胸部變形,達不到原先期望的胸前局部保持外形和功能的目的(圖3-22~圖3-23)。

圖3-22 胸大小肌之間的胸內側神經

圖3-23 胸大小肌之間脂肪結締組織已經清理完畢,胸內側神經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