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內障合并散光的評估與治療
- 葉向彧 張廣斌
- 1447字
- 2021-12-17 22:44:27
三、散光的分類
散光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1.按照散光的規則程度分類
(1)規則散光(regular astigmatism):
最大屈光力與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線相差等于90°,規則散光能被柱鏡所矯正。
(2)不規則散光(irregular astigmatism):
最大屈光力與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線相差不等于90°,或者眼屈光系統的屈光面不光滑,各子午線的彎曲度不均、同一子午線彎曲度也不同,光線通過眼屈光面后不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這通常是由于繼發性病變引起的,如翼狀胬肉、圓錐角膜、角膜瘢痕、角膜鈍挫傷或者白內障手術后等。此類患者無法用柱鏡完全矯正。
2.按照散光的軸向方位分類 [7]
(1)順規散光(with the rule astigmatism,WTR):
指角膜最大屈光力子午線位于垂直位(90°±30°),即60°~120°。由于這類散光符合大多數角膜生理常態,所以習慣稱為順規散光。
(2)逆規散光(against the rule astigmatism,ATR):
指角膜最大屈光力子午線位于水平位(180°±30°),即0°~30°或150°~180°。由于這類散光不符合大多數角膜生理常態,最大子午線在角膜的水平方向,所以習慣稱為逆規散光。
(3)斜軸散光(oblique astigmatism):
指角膜最大屈光力子午線位于30°~60°或120°~150°。
3.按照眼球屈光成分分類
(1)角膜前表面散光:
通常認為角膜前表面是散光的主要來源。由于眼的生理特點,角膜呈橫橢圓形,因此生理上角膜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的曲率半徑不等,會有輕度的散光,一般不影響視力,故認為是生理性散光。隨著年齡的增長,角膜前表面的順規散光會逐漸向逆規散光轉化 [8]。
(2)角膜后表面散光:
Scheimpflug攝像技術的出現,使角膜散光各組成部分的檢測成為可能,多項研究 [9,10]顯示正常人眼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平均值約為0.3D,且絕大部分為逆規散光。詳細內容可閱讀第八章第一節。
(3)眼內散光:
正常人有少量的眼內散光,但目前眼內散光的定義和檢測的精確性尚存在爭議。根據Javal規則,全眼散光的量=角膜散光×1.25+(-0.50D×90),其中90為軸向 [11]。晶狀體病變是產生眼內散光的主要原因,如先天性晶狀體異常、白內障、晶狀體脫位、晶狀體外傷等,這些原因造成的眼內散光通常需要手術矯正。也曾有案例 [12]報道過透明晶狀體造成的大度數(>5.0D)眼內散光。視盤傾斜綜合征(tilt disc syndrome,TDS) [13]也是一個引起眼內散光的常見原因,其發病率在1%~3%,由于視盤因不明原因隆起后牽拉視網膜前移造成近視性散光。Gunduz [13]研究了32例TDS患者的眼內散光,發現其平均眼內散光量比對照組大1.11D。
眼內散光有時與角膜散光具有互補性,Schuster等 [14]曾在歐洲進行關于散光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高加索人的角膜前表面散光軸向多在180°,而眼內散光的軸向多在90°。Leung和Sanfilippo等 [15,16]分別在亞洲人和澳洲人上得到類似的結果。然而,由于年齡增大導致眼瞼松弛和白內障的發生,這種互補作用會在50歲后逐漸消失。
4.按照屈光狀態分類(圖1-1-3)

圖1-1-3 按照屈光狀態分類時散光的類型
(1)單純近視性散光(simple myopia astigmatism,SMA):
當眼調節放松時,平行光線入眼后,一個子午線像位于視網膜上,另一個子午線像位于視網膜前,稱為單純近視性散光。
(2)單純遠視性散光(simple hyperopia astigmatism,SHA):
當眼調節放松時,平行光線入眼后,一個子午線像位于視網膜上,另一個子午線像位于視網膜后,稱為單純遠視性散光。
(3)復合近視性散光(compound myopia astigmatism,CMA):
當眼調節放松時,平行光線入眼后,兩個子午線像都位于視網膜前,稱為復合近視性散光。
(4)復合遠視性散光(compound hyperopia astigmatism,CHA):
當眼調節放松時,平行光線入眼后,兩個子午線像都位于視網膜后,稱為復合遠視性散光。
(5)混合散光(mixed astigmatism,MA):
當眼調節放松時,平行光線入眼后,一個子午線像位于視網膜前,另一個子午線像位于視網膜后,稱為混合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