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影像醫學·骨肌系統卷(第3版)
- 徐文堅 袁慧書主編
- 3914字
- 2021-12-10 19:48:46
第四節 關節造影
在 CT、MRI問世以前,關節造影(arthrography)曾有過十分重要的診斷價值。目前,主要是CT關節造影及MR關節造影。CT關節造影是指向關節內注入對比物質后進行CT掃描的方法。MR關節造影分為直接造影和間接造影。MR直接關節造影是向關節內直接注射造影劑后進行MR掃描。MR間接關節造影經靜脈注入造影劑,10~30min后造影劑滲透至關節腔內時行MR掃描。關節造影雖然已較少應用,但在一定條件下,仍有其獨特的實用價值。有些部位,有些疾病,關節造影對于診斷起重要作用。
一、關節造影技術要點
(一)MR關節造影
目前,普遍認為Gd-DTPA是最理想的造影劑,一般稀釋濃度為0.5~2mmol/L,可以將1~2ml Gd-DTPA加入100~200ml生理鹽水混合。透視下穿刺時,可用上述生理鹽水混合物8ml+碘造影劑7ml+2%利多卡因3ml混合使用。加入利多卡因是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增加耐受。注射后一般15~30min內行MR檢查,不應超過90min。
(二)CT關節造影
注入關節內對比物質有:①碘造影劑稀釋液,一般采用10ml碘造影劑+5ml利多卡因(2%)混合而成;②空氣;③空氣+碘造影劑雙重對比。現普遍采用碘造影劑稀釋液,注射造影劑后立即進行CT掃描,推薦螺旋掃描方式,后期進行圖像重組。
(三)穿刺方法
嚴格無菌操作,關節穿刺一般在透視或超聲引導下,經穿刺點穿刺進入關節后,將造影劑注入關節腔內,患者有脹痛或注射有抵抗感時停止注藥,但髖關節不同于其他關節,需要一定的壓力方能將藥注入關節內。注射后適當被動活動關節,使造影劑在關節均勻布散。
二、肩關節造影
(一)肩關節CT造影
采用20~22G的穿刺針進行穿刺,一般采用前方入路穿刺。上臂輕度外旋、外展,肘關節屈曲位,在肱骨小結節與肩胛喙突間連線的中點穿刺,針尖斜向后、內側刺入。注入10~15ml的造影劑,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被檢測肢體置于床面中間,頭先進,掌心向上;螺旋掃描模式,掃描范圍自肩鎖關節上方到肩胛骨下角包括肩胛骨、近段肱骨、鎖骨外2/3;標準重建算法,層厚≤5mm。
(二)肩關節MR直接造影
穿刺要點同CT造影。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頭先進,被檢測肢體置于床面中間,手臂置于體側,大拇指向上的中立位,避免內旋,用沙袋固定以避免運動。采用肩關節專用線圈或表面柔線圈;成像范圍橫斷面自肩鎖關節至肱骨外科頸(關節盂下緣),斜矢狀面自三角肌外緣至內側岡上窩,斜冠狀面自胸大肌至岡下肌。基本檢查方位與序列:①橫斷面、斜冠狀面、斜矢狀面的脂肪抑制T 1WI掃描。層厚≤3~5mm,層間隔≤1mm(圖3-4-1)。②如果患者之前未進行肩關節MR平掃,須加掃斜冠狀面脂肪抑制PD/T 2WI,以觀察肩袖肌腱腱內及滑囊面的撕裂。并加掃任意方位非脂肪抑制T 1WI,以除外其他病變。③外展外旋位脂肪抑制T 1WI掃描。
盂肱關節造影可了解下列疾患的關節內變化。如肩袖撕裂,類風濕關節炎,滑囊炎,滑膜軟骨瘤病,神經營養障礙關節病,二頭肌腱疾患,習慣性肩脫位等。目前,這些疾患 MRI檢查可代替關節造影檢查。然而肩關節急性化膿性關節炎,早期抽膿造影檢查,并同時進行反復抽膿沖洗介入治療,仍具有獨特的診斷和治療價值。
三、肘關節造影
(一)肘關節CT造影
穿刺入路常用后側和外側入路,后側入路是穿刺針經鷹嘴頂端依次進入鷹嘴窩和肘關節,外側入路是穿刺針呈45°角向肘關節前內插入,均需通過透視確認好針頭在合適位置,造影劑總劑量不超過2ml/kg。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頭先進;雙上臂自然平伸置于身體兩側,被檢測肢體盡量置于掃描架中心,雙手手心向上,掌心與肘關節掌側保持同向,避免尺橈骨交叉,頭盡量偏向一側,避免緊貼手臂。螺旋掃描模式,掃描范圍上端包括肱骨髁上區域,下端包括橈骨粗隆。標準重建算法,層厚≤3mm。

圖3-4-1 肩關節MR直接造影
(二)肘關節MR直接造影
穿刺要點同CT造影。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被檢測肢體置于床面中間,手臂置于體側,掌心向上,用沙袋固定以避免運動。推進使用表面柔線圈,對不能伸直的成人肘部可使用膝關節線圈或肩關節線圈進行檢查。成像范圍自肱骨下段至尺橈骨上段。基本檢查方位與序列:注射造影劑后進行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的脂肪抑制T 1WI掃描。層厚≤3mm,層間隔≤3mm。
肘關節造影可了解下列疾患的關節內變化。如滑膜炎,關節內游離軟骨體和骨體,肘神經性關節病等,還可顯示兒童肘部骺軟骨骨折的部位以及急性化膿性關節炎膿液蔓延情況等,MRI可清晰顯示副韌帶損傷部位和程度。
四、腕關節造影
(一)穿刺技術要點
采用20~30G的穿刺針進行穿刺,①橈側背側穿刺:腕取輕度掌屈及尺偏位,于拇長伸肌腱與示指固有肌腱之間或從橈骨莖突遠端鼻煙窩處垂直穿入。②尺側旁穿刺:腕取輕度掌屈及橈偏位,在尺骨莖突尖端,尺側腕伸肌腱與指總伸肌肌腱之間垂直穿入。一般注入3~4ml的造影劑。
(二)腕關節三腔造影術
腕關節與其他關節不同,是由橈腕關節、腕中關節、橈尺遠關節和腕掌關節組成的多腔復合關節,互相不溝通,故行腕關節三腔造影術,即橈腕、腕中和橈尺遠關節聯合造影術,可使腕關節造影的假陰性率大為降低。具體做法是:①將1ml造影劑注入橈尺遠關節間隙,觀察造影劑有無滲漏入橈腕關節,判斷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有無損傷、穿孔。②將3~4ml造影劑注入遠排腕骨間關節間隙(尺側或橈側),觀察造影劑有無滲漏入橈腕關節,判斷近排腕骨間韌帶有無損傷、斷裂。③最后將3ml造影劑注入橈腕關節腔內。
(三)腕關節CT造影
患者俯臥于檢查床上,頭先進,雙臂上舉平伸,手指并攏,掌心向下平放于檢查床中間,螺旋掃描模式,掃描范圍從尺橈骨遠側至患病關節遠端,標準重建算法,層厚≤3mm。
(四)腕關節MR直接造影
患者俯臥于檢查床上,頭先進,被檢測上肢上舉平伸,掌心向下;使用多通道腕關節專用線圈或表面柔軟線圈。成像范圍應包括腕關節、掌指關節。基本檢查方位與序列:①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的脂肪抑制 T 1WI掃描,層厚≤3mm、層間隔≤1mm。②建議加掃冠狀位T 2WI及T 1WI,以避免漏診其他病變。
腕關節腔分為下尺橈關節腔,橈腕關節腔,中腕關節腔,掌腕關節腔,第一掌腕關節腔等。正常情況這些關節腔互不交通。腕關節造影可以了解下列疾患的關節內變化。如腕類風濕關節炎、滑膜炎、三角纖維軟骨損傷,關節囊及腕骨韌帶撕裂,滑膜囊腫,腱鞘囊腫等。腕骨骨折脫位、腕骨間韌帶撕裂可見造影劑蔓延至多個關節腔,互相交通。造影劑也可進入肌腱和腱鞘內,或進入淋巴管內。
五、髖關節造影
(一)穿刺技術要點
采用20~22G的穿刺針進行穿刺。①外側穿刺:取側臥位,于股骨大粗隆前下方,針尖向上向內,與下肢呈45°方向,貼骨骼穿入5~10cm。②后側穿刺:取半俯臥位,腹壁與操作臺面呈45°,于大粗隆中點與髂后上棘之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垂直穿入。③前側穿刺:取仰臥位,自腹股溝韌帶的中點向下和向外側2.5cm處,即股動脈稍外側處垂直穿入直達股骨頭處。一般注入8~20ml的造影劑。
(二)髖關節CT造影
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頭先進,雙足跟略分開而足尖向內側旋轉并攏,雙上臂抱頭;螺旋掃描模式;掃描范圍從髂前上棘至股骨中上1/3交界。標準重建算法,層厚≤5mm。
(三)髖關節MR直接造影
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足先進,雙手臂上舉平伸。使用大號表面柔線圈或體部相控陣線圈。成像范圍上界為髂骨翼中部,下界為股骨小粗隆下方。基本檢查方位與序列:①橫斷面、斜冠狀面、斜矢狀面的脂肪抑制T 1WI掃描。斜冠狀面根據橫斷面定位,垂直于髖臼前后緣連線。斜矢狀面根據斜冠狀位定位,平行于股骨頸長軸。層厚≤5mm,層間隔≤1.5mm。②建議加掃斜冠狀位、斜矢狀位脂肪抑制PDWI,以避免漏診其他軟組織損傷及骨髓病變。
髖關節造影可了解下列疾患的關節變化: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造影對于了解關節盂唇內翻,關節囊葫蘆變形,關節腔容量,髖臼底有無軟組織充填等,具有極高的診斷價值。其他疾患如髖內翻骺分離,絨毛結節滑膜炎,滑膜軟骨瘤病,特別是對髖關節急性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膿腫蔓延情況,亦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六、膝關節造影
(一)膝關節CT造影
采用20~23G的穿刺針進行穿刺,一般采用髕周穿刺:膝關節伸直,于髕骨外上、外下、內上、內下方,距髕骨邊緣約1cm處,針尖與額面平行,斜向髕骨與股骨關節面的間隙穿刺。一般注入35~50ml的造影劑。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足先進,雙下肢伸直并攏,足尖向上,雙上臂抱頭;螺旋掃描模式。掃描范圍:從股骨下段至脛腓骨上段,垂直身體長軸,橫斷面掃描。標準重建算法,層厚≤5mm,觀察半月板層,厚層間隔為1mm。
(二)膝關節MR直接造影
穿刺方法同CT造影。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足先進。使用膝關節專用線圈或表面柔軟線圈。成像范圍自髕骨上緣髕上囊至脛骨結節下緣。注射造影劑后進行①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的脂肪抑制T 1WI掃描。圖像定位以膝關節解剖平面為基準。層厚≤5mm,層間距≤1.5mm。②建議加掃PD/T 2WI、T 1WI,以避免漏診其他軟組織損傷及骨髓病變。
膝關節造影可了解下列疾患的病理改變。如半月軟骨板撕裂,半月板囊腫,盤狀半月板,半月板切除后綜合征,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內游離軟骨體,骨體,滑膜囊腫,腘窩囊腫,滑膜血管瘤,絨毛結節滑膜炎,神經性關節病等。應指出上述疾患MRI檢查已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目前膝關節造影已很少應用。
七、踝關節造影
(一)踝關節CT造影
穿刺常選前側穿刺和外側穿刺。前側穿刺入路于踝關節前,避開伸趾肌腱及足背動脈之外的任何關節間隙均可穿刺;外側穿刺入路為在外踝與趾長伸腱之間刺入關節腔。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足先進,雙下肢伸直并攏,足尖向上,雙上臂抱頭;螺旋掃描模式;掃描范圍脛骨下1/4至足底;標準重建算法,橫斷面層厚≤3mm,冠、矢狀面層厚≤3mm。
(二)踝關節MR直接造影
穿刺方法同CT造影。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足先進。使用踝關節專用線圈或表面柔軟線圈;成像范圍上界為下脛腓骨關節,下界包全足底。注射造影劑后進行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的脂肪抑制T 1WI掃描。層厚≤3mm,層距≤1mm。
踝關節造影可了解下列疾患的關節內變化:踝部外傷韌帶損傷,兒童骺軟骨骨折,關節內游離體,滑膜軟骨瘤病,類風濕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