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電磁輻射危害的防護原則與措施
(一)電磁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
電磁輻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是對不同類型的輻射源,分別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使泄漏量最大限度地減少,盡可能達到消除污染的目的。根本出發點是減弱或消除人體所在位置的電磁場強度。具體的防護措施包括輻射源的屏蔽、遠距離操作、縮短工作時間、改善工作條件和個體防護。
(二)電磁輻射防護的基本措施
1.輻射源的屏蔽
屏蔽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將電磁輻射限制在規定的空間里,阻止其傳播和擴散。屏蔽材料多選用銅、鋁等金屬材料,當電磁波到達屏蔽體表面時,由于空氣與金屬的交界面上阻抗的不連續而使入射波被反射,未被反射的能量又被屏蔽材料所衰減,從而使電磁能量大大減弱。磚、木、水泥、塑料、有機玻璃等不能屏蔽電磁輻射。
在屏蔽機制的研究中提出了趨膚效應的概念。趨膚效應(skin effect)是指電磁輻射在通過被照射導體截面時,電磁輻射分布隨頻率的升高而趨于導體表面,電磁輻射頻率越高趨于物體表面或皮膚表面現象越明顯,輻射信號衰減越大,電磁波的穿透能力就越弱。電磁屏蔽物設計就是根據屏蔽物的趨膚效應原理將電磁能量限制在所規定的空間,阻止其向被保護區域擴散的技術。
屏蔽防護中采用的吸波材料是指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電磁波能量,并且不會發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的一類材料。吸波材料是高科技研究的范疇,對雷達波的吸收還有重要的軍事用途,因此分類也比較復雜,目前有吸收劑型、結構型和智能型吸波材料,也有諧振型吸波材料和匹配型吸波材料等,如結構型吸收雷達波材料就是以非金屬為基體,填充吸波材料(鐵氧體、石墨等)和特殊纖維混合而成。
2.遠距離操作
在屏蔽電磁場源有困難時,可考慮遠距離操作的措施,并應在其周圍設有明顯標記,如用木柵圍起,禁止人員靠近。
3.縮短工作時間
提高操作的熟練程度,縮短操作時間,可以減少輻射對人體的照射量。
4.改善工作條件和個體防護
為避免形成二次輻射,在工作場所內不應布滿金屬物件和天線,通風管道也應接地。高頻設備不應過于擁擠。有人提出,30kW的設備需占地25m 2;功率更大時,需40~70m 2。此外,現場應加強通風,降低溫度,排除有害氣體,以減少熱作用和毒物的聯合作用。
個體防護可考慮使用銅鋁絲網、防護眼鏡和銅絲布防護服等,可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
推薦閱讀
- 神經病學(第2版)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學案例解析
- 醫學倫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生基層實踐
- 物理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教材:神經病學
- 實用辨證論治程式通論:第2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高級健康評估(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臨床護理技能實訓(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全科醫學(第3版)
- 中藥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肌肉骨骼系統超聲診斷疑難病例解析
- 實驗針灸學實驗指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西醫結合免疫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準分子激光治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