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非十二子篇

題解

《非十二子篇》主要分析評判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家學派的觀點,從中列舉了六種學說、十二個代表人物,逐一進行了評論和批判;同時也論述了其他一些學說與人物,以此表達了作者的觀點。本篇對名家、墨家、道家、前期法家等的觀點逐一進行了批判,并指出這些人的學說雖然“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但卻不是治國之道。其中,荀子猛烈抨擊思孟學派的觀點,認為那是一種荒謬的說教,必須摒棄“六說”和“十二子”的觀點,推崇舜、禹的法制,崇尚孔子等人的禮義。同時,荀子還從言行舉止、為人處世等方面對比了君子與學者的差異,由此提出“一天之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的政治思想所必需的道德修養(yǎng)與行為規(guī)范。它是一篇全面總結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家學說的文章,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假今之世[1],飾邪說,文奸言[2],以梟亂天下[3],欺惑愚眾,矞宇嵬瑣[4],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有人矣。

縱情性,安恣睢[5],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6]。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它囂、魏牟也[7]。

忍情性,綦谿利跂[8],茍以分異人為高[9],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陳仲、史鰌也。

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10],上功用[11],大儉約而僈差等[12],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钘也[13]。

注釋

[1]假:借、乘。

[2]文:修飾。

[3]梟亂:擾亂。梟,假為“撓”,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小部》:“梟,假借為撓。”《說文》:“撓,擾也。”

[4]矞宇:詭詐。矞,通“譎”,詭譎。宇,通“訏”,詭詐。嵬:通“傀”,怪僻,奸詐。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嵬,謂為狂險之行者。”瑣:委瑣,卑鄙。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瑣者,謂為奸細之行者也。”

[5]恣睢:任意作為。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恣睢,矜放之貌。”

[6]合文通治:符合禮義,達到國家的治理。

[7]它囂:人名,事跡不詳。魏牟: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牟,魏公子,封于中山。”

[8]綦谿:傲然涉身于邪道之中。綦,偃蹇,傲然的樣子。《廣雅》:“綦,蹇也。”谿,通“蹊”,小路。利跂:指行為離世獨立。利通“離”,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離跂,違俗自潔之貌,謂離于物而跂足也。”

[9]分異人:與眾不同。

[10]權稱:準則。這里指的是貴賤貧富的等級觀念。《荀子·富國》:“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可證。

[11]上:同“尚”,崇高。

[12]大:重。楊倞《荀子·性惡》注:“大,重也。”僈:輕視。

[13]墨翟:春秋時魯國人,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宋钘:又名宋钘、宋榮子,戰(zhàn)國中期宋國人,與孟子、尹文子、彭蒙、慎到同時,其思想主張接近墨家。

譯文

憑借著如今這個混亂的世道,粉飾邪惡的說法,美化奸詐的言論,以此來擾亂天下,欺騙愚昧的百姓。用那些詭詐、夸大、怪異、委瑣的言論,使天下人混混沌沌地不知道是非標準、治亂的原因,這樣的人大有人在。

縱情任性,習慣于恣肆放蕩,行為像禽獸一樣,完全不能達到符合禮義而使國家得到治理的目的;但是他們的立論卻有根有據(jù),他們解說自己的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以欺騙蒙蔽愚昧的百姓。它囂、魏牟就屬于這種人。

抑制自己的欲望和天性,偏離大道,離世獨行,不循禮法,以與眾不同為高尚,不能和廣大百姓打成一片,不能彰明忠孝的大義;但是他們的立論卻又有根有據(jù),他們解說自己的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以欺騙蒙蔽愚昧的百姓。陳仲、史鰌就是這種人。

不懂得統(tǒng)一天下、建立國家的法度,崇尚功利實用,重視節(jié)儉而輕慢等級差別,甚至不容許人與人之間有分別和差異的存在,也不讓君臣之間有上下的懸殊;但是他們的立論卻有根有據(jù),他們解說自己的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夠用來欺騙蒙蔽愚昧的百姓。墨翟、宋钘就屬于這種人。

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1],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及紃察之[2],則倜然無所歸宿[3],不可以經(jīng)國定分[4]。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5]。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6],而好治怪說,玩琦辭[7],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8]。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9],然而猶材劇志大[10],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11],謂之五行[12],甚僻違而無類[13],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14],案飾其辭[15]而祗敬之曰[16]:“此真先君子之言也[17]。”子思唱之[18],孟軻和之[19],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20],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于后世[21]。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注釋

[1]下修:輕視賢智。好作:喜歡另搞一套。

[2]紃:同“循”,順著。

[3]倜然:遠離的樣子。

[4]經(jīng)國:治理國家。定分:確定名分。

[5]慎到:戰(zhàn)國中期法家學者,強調(diào)法治,認為“治國無其法則亂”,還強調(diào)勢,認為“權重位尊”就可以令行禁止。田駢:戰(zhàn)國時齊國的道家學者。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田駢,齊人,游稷下,著書十五篇,其學術黃老,大歸名法。”

[6]是:則,這里是遵循,效法的意思。《爾雅》:“是,則也。”

[7]琦:通“奇”。

[8]惠施:戰(zhàn)國中期宋國名家學者,長于雄辯與邏輯推理。鄧析:春秋時鄧國刑名學者,善于論辯。

[9]統(tǒng):綱領。

[10]劇:巨。《釋名》:“劇,猶巨也。”

[11]案:同“按”,依照。造說:臆造一種學說。

[12]五行:即五常,仁、義、禮、智、信。

[13]類:法。《方言》:“類,法也,齊曰類。”

[14]閉約:指學說晦澀。

[15]案:語助詞。

[16]祗敬:恭恭敬敬。

[17]先君子:指孔子。

[18]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孫,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相傳子思作《中庸》,宣揚“中庸之道”。唱:通“倡”,倡導。《說文》:“唱,導也。”

[19]孟軻: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字子輿,是子思學生的學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稱為“亞圣”。

[20]猶:疑衍。《荀子·儒效》:“愚陋溝瞀”,可證。溝瞀:愚昧無知。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溝,讀為‘怐’,怐,愚也。”又“瞀,閒也。”嚾嚾然:吵吵嚷嚷的樣子。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嚾嚾,喧囂之貌。”

[21]仲尼:孔子。子游:據(jù)下文疑為“子弓”。茲:此。指子思、孟軻的所作所為。厚于后世:被后世推崇。厚,重,引申為推崇。

譯文

推崇法治卻沒有法則,輕視賢能又喜歡另搞一套,對上聽從君主,對下依順世俗,整天講述法律條文,一旦去考察這些典制,卻發(fā)現(xiàn)都是遠離實際無所歸依的,不能用來治理國家、確定名分;但是他們立論有根據(jù),說起來有道理,足以欺騙迷惑愚昧的百姓。慎到、田駢就是這一類人。

不效法先王,不遵循禮義,卻喜歡研究一些怪異的學說,玩弄一些奇特的言辭,非常精細卻不合急需,善于論辯卻沒有實際用處,事情做得很多卻少有成效,不能用他們所說的作為治國的綱領;但是他們立論有根據(jù),說起來有道理,足以欺騙迷惑愚昧的百姓。惠施、鄧析就是這一類人。

粗略地效法先王,卻不知道先王的要領,但似乎才大志高,見聞廣博。依照舊制,臆造一種學說,叫做“五行”,實在是邪僻違理,不倫不類。隱晦而沒有說出什么道理,晦澀而不可理喻,還修飾他的言辭,并恭恭敬敬地說:“這真正是先君子孔夫子的言論啊!”子思倡導,孟軻附和,世俗中愚昧無知的讀書人,鬧哄哄地爭先學習,卻不知道他們錯在哪里,于是就接受下來又傳給后人,以為仲尼、子弓就是因為這些而被后世所推崇。這是子思、孟軻的罪過。

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tǒng)類[1],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順[2];奧窔之間[3],簟席之上,斂然圣王之文章具焉[4],佛然平世之俗起焉[5];則六說者不能入也[6],十二子者不能親也[7];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8],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9],莫不愿以為臣,是圣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一天下,財萬物[10],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11],莫不從服,六說者立息,十二子者遷化[12],則圣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

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以務息十二子之說。如是則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畢,圣王之跡著矣。

注釋

[1]統(tǒng)類:治事的綱紀。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統(tǒng),謂綱紀也;類,謂比類。大謂之統(tǒng),分別謂之類。”

[2]至順:至理。《說文》:“順,理也。”

[3]奧窔:指在室內(nèi)。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西南隅謂之奧,東南隅謂之窔。言不出堂室之內(nèi)也。”

[4]斂然:聚集的樣子。

[5]佛然:勃然興起的樣子。平世:政治清明的時代。

[6]六說:指上文所論及的魏牟、墨翟、孟軻、田駢、鄧析、史鰌六家之說。

[7]十二子:指上文所論及的魏牟、它囂等十二人。

[8]畜:養(yǎng),任用。

[9]成:通“盛”。況:增益,超越。

[10]財:同“裁”,管理,利用。

[11]通達之屬:指整個天下。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謂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者也。”

[12]遷化:隨著發(fā)生變化。

譯文

至于總括治國的方針策略,端正人們的言行,統(tǒng)一治事的綱紀,并聚集天下的英雄豪杰,用古代帝王的禮法來教導他們,用天下的至理來教化他們,在堂室之內(nèi),竹席之上,堆集著圣王的典籍,社會安定的習俗便勃然興起;上述六家學說不能侵入,那十二個人也不能靠近。雖然無立錐之地,但王公大人不能與之爭名;雖然身居大夫的位置,一個君主卻不能獨自占有他,一個國家也無法單獨容納他。他的盛名超過了諸侯,沒有一個君主不愿意以他為臣下。這是圣人中沒有取得權勢的,仲尼、子弓就是這樣的人。

統(tǒng)一天下,管理萬物,養(yǎng)育人民,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處;凡是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人不服從的,上述六種學說會立刻銷聲匿跡,十二個人也棄邪從正。這就是圣人中得到了權勢的人啊,舜、禹就屬于這種人。

當今那些講究仁德的人該怎么去做呢?上應該師法舜、禹的政治,下應該師法仲尼、子弓的禮義,這樣才能消除上述十二個人的學說。如此一來,那么天下的禍害就除去了,仁人志士的事業(yè)就成功了,圣明帝王的事跡也就彰明了。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故知默猶知言也。故多言而類[1],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無法而流湎然[2],雖辯,小人也。故勞力而不當民務,謂之奸事;勞知而不律先王,謂之奸心;辯說譬諭、齊給便利[3]而不順禮義,謂之奸說。此三奸者,圣王之所禁也。知而險,賊而神,為[4]詐而巧,言無用而辯,辯不惠而察,治之大殃也。行辟[5]而堅,飾非而好,玩奸而澤[6],言辯而逆[7],古之大禁也。知而無法,勇而無憚,察辯而操僻,淫大而用之[8],好奸而與[9]眾,利足而迷,負石而墜,是天下之所棄也。

注釋

[1]類:統(tǒng)類,在本書中經(jīng)常用來指禮義。

[2]法:符合法度的。流湎:沉溺其中的意思。

[3]齊給便利:迅速便捷。

[4]為:通“偽”,詭詐。

[5]辟:通“僻”,斜僻,邪惡。

[6]澤:潤澤。這里是指巧為潤色,以使別人不知道其奸詐。

[7]逆:指有悖于理。

[8]大:同“太”,過分,驕奢。

[9]與:黨與,拉幫結伙。

譯文

相信應該相信的東西,是誠實可信;懷疑應該懷疑的東西,也是誠實可信。尊重賢能的人,是仁愛;鄙視不賢的人,也是仁愛。說話得體,是明智的表現(xiàn);沉默得體,也是明智的表現(xiàn)。所以懂得在什么場合下應該沉默不言等于懂得應該怎樣來說話。所以,話說得多而且都合乎禮義法度的,便是圣人;話說得少而且合乎禮義法度的,就是君子;話說的多或者說得少都不合禮義法度而放縱沉醉在其中的,即使他說得頭頭是道,也還是個小人。所以,費盡力氣去做卻不合于百姓需求的事情,就叫做奸邪的政務;費盡心思而不以古代圣王的法度為準則,就叫做奸邪的心機;辯說比喻起來迅速敏捷而不遵循禮義,就叫做奸邪的辯說。這三種奸邪的東西,是圣明的帝王所禁止的。生性聰明而險惡,手段狠毒而高明,行為詭詐而巧妙,言論不切實際而雄辯動聽,辯說毫無用處而明察入微,這些都是治理國家時的大禍害。為非作歹而又很堅決,文過飾非而似乎很完美,玩弄奸計而非常圓滑,能言善辯而違反常理,這些是古代特別加以禁止的。聰明而不守法度,勇敢而肆無忌憚,明察善辯而所持的論點怪僻不經(jīng),荒淫驕奢而剛愎自用,喜歡搞陰謀詭計而同黨眾多,這就是貪圖便利而誤入迷途、身負重任而墜入深淵,這些都是天下人所厭棄的啊。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圣知,不以窮人[1];齊給速通[2],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遇君則修[3]臣下之義,遇鄉(xiāng)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jié)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4]寬容之義。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5]。如是,則賢者貴之,不肖者親之。如是而不服者,則可謂訞怪狡猾之人矣[6],雖則子弟之中,刑及之而宜。《詩》云[7]:“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此之謂也。

注釋

[1]窮人:使人難堪。

[2]齊給速通:口才流利,反應敏捷。

[3]修:實行。

[4]告導:勸告,引導。

[5]苞:同“包”。

[6]訞:通“妖”,怪異,邪惡。

[7]引詩見《詩經(jīng)·大雅·蕩》。

譯文

使天下人都心悅誠服的辦法是:地位尊貴、高高在上,卻不因此而傲視別人;聰明睿智、通達事理,卻不因此而使人難堪;言辭敏捷,反應靈通,卻不因此搶先逞能;剛毅勇敢,卻不因此傷害他人;不懂就問,不會就學;雖然有才能卻一定很謙讓,如此才能成就圣賢之德。遇到君主,就行臣下的禮義;遇到同鄉(xiāng),就行長幼的禮義;遇到長者,就行子弟的禮義;遇到朋友,就行謙讓的禮義;遇到地位卑賤而年紀又小的就行教導寬容的禮義。沒有他不愛護的,沒有他不尊敬的,也從不與人相爭,襟懷寬廣像天地能包容萬物一樣。如果這樣,賢明的人會敬重他,不賢的人也會親近他。如果這樣,還有不順服的人,那就是人們所說的奸邪狡詐之人。這些人即使是自己的親屬,對他們處以刑法也是應當?shù)摹!对娊?jīng)》說:“不是老天爺?shù)倪^錯,而是殷王拋棄了先王之道,雖然當時沒有伊尹這樣的‘老成人’,但也還有法律條文,但是殷王不聽從這些,所以國家的命運遭到傾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之所謂士仕者[1],厚敦者也,合群者也[2],樂富貴者也[3],樂分施者也[4],遠罪過者也,務事理者也,羞獨富者也。今之所謂士仕者,污漫者也[5],賊亂者也,恣睢者也,貪利者也,觸抵者也[6],無禮義而唯權勢之嗜者也。古之所謂處士者[7],德盛者也,能靜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8]。今之所謂處士者,無能而云能者也,無知而云知者也,利心無足而佯無欲者也[9],行偽險穢而強高言謹愨者也[10],以不俗為俗[11],離縱[12]而跂訾者也。

注釋

[1]士仕:據(jù)文義疑為“仕士”,指做官的人。下文“今之所謂士仕者”亦當為“今之所謂仕士者。”

[2]合群:與群眾在一起。

[3]樂富貴:據(jù)文義疑為“樂可貴”,指注重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

[4]分施:把恩惠施舍給眾人。

[5]污漫:指行為骯臟、丑惡。

[6]觸抵:指觸犯法令。

[7]處士:隱士。不愿意做官的人。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處士,不仕者也。”

[8]箸是:宣揚正確的主張。箸,同“著”,《小爾雅》:“著,明也。”

[9]利心無足:貪利之心沒有厭足,即貪得無厭之意。

[10]行偽:行為。偽,同“為”。強高言:硬要自我吹噓。

[11]以不俗為俗:把不同于社會的習俗作為自己的習俗。

[12]離縱:離開正道。縱,同“蹤”,這里指正道。

譯文

古代所說的那些做官的人,是樸實厚道的人,是和群眾打成一片的人,是注重道德品質(zhì)高尚與否的人,是樂于把恩惠施舍給眾人的人,是遠離罪過的人,是努力按事理來辦事的人,是以獨自富裕為羞恥的人。現(xiàn)在所說的那些做官的人,是行為污穢卑鄙的人,是為非作歹的人,是恣肆放蕩的人,是貪圖私利的人,是觸犯法令的人,是不顧禮義而只貪求權勢的人。古代所說的不出仕的隱士,是品德高尚的人,是能恬淡安分的人,是行為端正的人,是懂得大道理的人,是能夠宣揚正道的人。現(xiàn)在所說的不出仕的隱士,是沒有才能而自吹有才能的人,是沒有智慧而自吹有智慧的人,是貪得之心永不能滿足而又假裝沒有貪欲的人,是行為陰險骯臟而又硬要吹噓自己謹慎老實的人,是把不同于世俗的習俗作為自己的習俗、背離世俗而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人。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為: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1],不恥見污[2];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于譽,不恐于誹,率道[3]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4],夫是之謂誠君子。《詩》云[5]:“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此之謂也。

注釋

[1]修:善,指品德高尚。

[2]見:被。

[3]率道:遵循禮義的大道。

[4]傾側:傾斜,這里指動搖。

[5]《詩》:指《詩經(jīng)·大雅·抑》。

譯文

士君子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有:君子能夠做到品德高尚而可以被人尊重,但不一定能使別人來尊重自己;能夠做到忠誠老實而可以被人相信,但不一定能使別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多才多藝而可以被人任用,但不一定能使別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高尚看作是恥辱,而不把被人污蔑看作是恥辱;把自己不誠實看作是恥辱,而不把不被信任看作是恥辱;把自己無能看作是恥辱,而不把不被任用看作是恥辱。因此,君子不被榮譽所誘惑,也不被誹謗所嚇退,遵循道義來做事,嚴肅地端正自己的言行,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顛倒,這叫做真正的君子。《詩經(jīng)》上說:“溫和謙恭的人們,是以道德為根本的。”說的就是這種人啊。

士君子之容:其冠進[1],其衣逢[2],其容良[3]。儼然[4],壯然[5],祺然[6],蕼然[7],恢恢然[8],廣廣然,昭昭然[9],蕩蕩然,是父兄之容也。其冠進,其衣逢,其容愨。儉然[10],恀然[11],輔然[12],端然[13],訾然[14],洞然[15],綴綴然[16],瞀瞀然[17],是子弟之容也。

吾語汝學者之嵬容[18]:其冠絻[19],其纓禁緩[20],其容簡連[21]。填填然[22],狄狄然[23],莫莫然[24],瞡瞡然[25],瞿瞿然[26],盡盡然[27],盱盱然[28]。酒食聲色之中則瞞瞞然[29],瞑瞑然;禮節(jié)之中則疾疾然[30],訾訾然[31];勞苦事業(yè)之中則儢儢然[32],離離然[33]。

偷儒而罔[34],無廉恥而忍謑訽[35],是學者之嵬也。弟佗其冠[36],神禫其辭[37],禹行而舜趨[38],是子張氏之賤儒也[39]。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言[40],是子夏氏之賤儒也[41]。偷儒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42],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賤儒也[43]。

彼君子則不然。佚而不惰,勞而不僈,宗原應變[44],曲得其宜[45],如是然后圣人也。

注釋

[1]進,通“峻”,高大的樣子。俞樾《荀子·非十二子》平議:“進,讀為峻。峻,高也。言其冠高也。”一說,帽子在前。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進,謂冠在前也。”

[2]逢:寬大的樣子。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逢,大也。”

[3]良:溫和。

[4]儼然:莊重的樣子。

[5]壯然:嚴肅而不可侵犯的樣子。

[6]祺然:安詳?shù)臉幼印顐姟盾髯印し鞘印纷ⅲ骸办魅弧蛟混飨橐玻^安泰不懼之貌。”

[7]蕼然:寬舒的樣子。

[8]恢恢然:與后面的“廣廣然”同義,都是心胸寬廣,無所不容的樣子。

[9]昭昭然:與后面的“蕩蕩然”同義,都是明朗、坦率的樣子。

[10]儉然:自謙的樣子。

[11]恀然:依賴長者的樣子。

[12]輔然:親近的樣子。楊倞《荀子·非十二子》:“相親附之貌。”

[13]端然:正直的樣子。

[14]訾然:勤勉的樣子。訾,通“孳”。

[15]洞然:恭敬的樣子。

[16]綴綴然:服服帖帖,不相背離的樣子。

[17]瞀瞀然:拘拘謹謹,不敢正視的樣子。

[18]嵬容:怪異之容,丑態(tài)。

[19]絻:疑為“俯”。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冕當為俯,謂太向前而低俯也。”

[20]纓:帽帶。禁:通“紟”,腰帶。

[21]簡連:傲慢的樣子。

[22]填填然:厚重的樣子,這里有裝模作樣的意思。

[23]狄狄然:慌張浮躁,不穩(wěn)重的樣子。狄,通“趯”,跳躍之意。

[24]莫莫然:冷漠,麻木不仁的樣子。一說,莫,靜也,沉默寡言的樣子。《韻會》:“莫,音陌,靜也。”一說,莫,散漫的意思。楊柳橋《荀子詁譯·非十二子》注:“莫莫,散漫之貌。”

[25]瞡瞡然:自滿自得,見識淺薄的樣子。《正韻》:“自得貌。”《增韻》:“小見貌。”

[26]瞿瞿然:驚慌失措的樣子。

[27]盡盡然:消沉沮喪的樣子。

[28]盱盱然:白眼看人的樣子。

[29]瞞瞞然:與后面的“瞑瞑然”同義。都是沉醉迷亂的樣子。楊柳橋《荀子詁譯·非十二子》注:“瞞瞞,閉目之貌;瞑瞑,視不審之貌。謂好悅之甚,佯若不視也。”

[30]疾疾然:憎惡的樣子。

[31]訾訾然:罵罵咧咧的樣子。《玉篇》:“訾,毀也。”

[32]儢儢然:怠慢的樣子。

[33]離離然:不愿親自動手的樣子。

[34]偷儒而罔:懶惰惡勞而不怕別人議論。儒,懦弱。

[35]謑訽:污蔑,謾罵。謑,《說文》:“溪,恥也。”辱罵。訽,同“詬”,罵。《玉篇》:“謑詬,恥辱也。”

[36]弟佗其冠:帽子歪斜,頹唐不振的樣子。弟佗,頹唐的意思。

[37]神禫:說話平談無味。楊倞《荀子·非十二子》注:“神禫,當為‘沖澹’,謂其言淡薄也。”

[38]禹行:指像大禹那樣跛腳而行。舜趨:指像舜那樣在父母面前低頭疾行。

[39]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時陳國人,孔子的門徒。

[40]嗛然:不足的樣子。

[4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時衛(wèi)國人,孔子的門徒。

[42]耆:同“嗜”,貪欲的意思。

[43]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時吳國人,孔子的門徒。

[44]宗原:遵守根本的原則。

[45]曲:全。

譯文

士君子的儀容是:他的帽子高高豎起,衣服寬寬大大,面容和藹可親,莊重,偉岸,安泰,灑脫,寬宏,開闊,明朗,坦蕩,這是父兄的儀容。他的帽子高高豎起,衣服寬寬大大,面容謹慎誠懇,謙虛,溫順,親切,端正,勤勉,恭敬,追隨左右,不敢正視,這是子弟的儀容。

我告訴你們一些讀書人的丑態(tài):他們的帽子向前而低俯,那帽帶束得很松,那面容傲慢自大,自滿自足,浮躁不安,時而一言不發(fā),或瞇起眼睛東張西望,或睜大眼睛盯著不放,似乎要一覽無余的樣子。在吃喝玩樂的時候,就神情迷亂,沉溺其中;在行禮節(jié)的時候,就面有怨色,口出怨言;遇上勞苦的事情,就懶懶散散,躲躲閃閃,不愿意親自動手,茍且偷安而不怕別人議論,沒有廉恥之心而能忍受別人的污辱謾罵。這就是一些讀書人的丑態(tài)。

帽子歪斜,頹唐不振,說話平淡無味,像禹那樣跛足走路,像舜那樣在父母面前低頭疾行,這是子張一類卑賤的讀書人;衣帽端正,表情莊重,似乎很謙遜地整天不發(fā)一言,這是子夏一類卑賤的讀書人;茍且安身,畏怯怕事,不顧廉恥而喜歡吃喝,還總是說“君子本來就不用從事體力勞動”,這是子游一類卑賤的讀書人。

那些真正的君子卻不是這樣。他們雖然居處安逸卻毫不怠惰,即使勞苦卻不懈怠,遵守根本的原則,卻完全能夠適應變化處置得宜。如果做到這些就是圣人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理塘县| 苗栗市| 永和县| 阜新市| 米易县| 普定县| 罗平县| 永川市| 芜湖市| 柳江县| 漯河市| 江都市| 湛江市| 县级市| 井冈山市| 南宫市| 上虞市| 武定县| 永年县| 饶河县| 富顺县| 湘潭县| 玉环县| 句容市| 永靖县| 文化| 若羌县| 仁化县| 铁力市| 丰台区| 福清市| 赫章县| 安西县| 文登市| 高碑店市| 开封市| 伊宁市| 涞水县| 定远县|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