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心中住著一只喜鵲

我對曲劇有種莫名的愛好,一聽到曲劇唱腔,就好像聽到喜鵲在枝頭叫,叫得人心里直癢癢。

曲劇是河南知名地方戲種,在洛陽、南陽、平頂山等地流行了近百年,濃郁的鄉音伴隨著悠揚的曲聲,迷倒了城里鄉下的萬千群眾。

曲劇唱腔是天然的吉祥腔,能像喜鵲的叫聲一樣灌滿山鄉。小時候的農村,誰家有結婚、孩子滿月等喜事,就會借來高音喇叭或是大音箱,周而復始地播放《包公辭朝》中蘭文祥老師的知名唱段“十二個月”,或《抬花轎》里“迎娶”那一折戲——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村里村外犄角旮旯都蹦跳著喜慶的音符,外村來的客人不用問路,循著聲音就能尋著喜主。

《包公辭朝》是欒川縣曲劇團的傳統保留劇目,也是欒川的一張文化名片。據劇團的老演員講,20世紀80年代劇團在河南全省巡演《包公辭朝》,鄭州、洛陽等地劇院提前半月就出海報,演出時,座無虛席。當時,有一家音像出版社把《包公辭朝》刻成光碟,灌成唱片,錄成磁帶,好幾回賣斷貨。

2020年12月,我到鄭州出差,在酒店大堂登記住宿時,門口的保安大哥遠遠地聽到我報單位——欒川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噌噌地跑到我跟前,興奮地搭訕:“你是欒川的?”我點點頭:“怎么了?”他亮著眸子,急切地說:“欒川好呀!”我也來了興趣,問他:“好在哪里?”他脫口而出:“欒川戲唱得好,《包公辭朝》好聽……”

我從小聽曲劇,是受了母親的影響。小時候,每每聽到鑼鼓家什一出聲,母親總是碎步生風,抄把小凳子就往外走,生怕耽誤看戲。我還清晰地記得村里的高音喇叭第一次播放《包公辭朝》時的情形:母親一聽見聲響,便從屋子里沖出來,站在院子里,反剪著雙手,認真地聽。空氣中似乎有絲絲縷縷的甜,母親灰白斑駁的頭發被風輕輕拂起,葉縫間瀉出的陽光灑滿她專注的面龐。我就站在母親身邊,注視著她這么動情地傾聽。盡管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是我知道這一刻很美好。能讓繁忙的母親丟下手中的農活,一定是了不起的聲音。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晌午,在彌漫著槐花香味的空氣里,我們娘兒倆就這樣打開心門,將美好的聲音熱情地迎接進來。

我清晰地回憶起母親聽戲的那個場景。神奇的“鐵家伙”播出醉人的聲音,讓她忘記了日子的瑣碎和生活的不易。多年以后,我收到師范學校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早晨,喜鵲提前報告了喜事,“喜鵲叫,喜來到!”母親臉上蕩起笑容,那種專注的表情久違地重現了。

鄉音是最動聽的,演員們鼓起的雙腮,盈滿了風調雨順,盈滿了五谷豐登,好日子就這么唱著過。母親這樣的“戲迷”站在院里聽大喇叭“唱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愛看戲的人們經歷了從“追團”“攆”著看,到用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隨意看,再到用電腦、手機“點”著看。這幾年,國家大力開展文化下鄉,就連最基層的縣級曲劇團也實現了“鳥槍換炮”,平時下鄉演出由臨時搭臺變成了專門的舞臺車,省去了人工裝臺的勞累。觀眾們從跑幾十公里看戲,變成在家門口輕松見名角。在我的家鄉,劇團送戲下鄉早已成為常態。曲劇團從一個村莊唱到另一個村莊,像鄉間的信使,傳播著向善、向上的能量。在悠然淳樸的唱腔中,他們為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將一切美好化作高掛在心空的一道彩虹。

只要心中住著美好,每天都是艷陽高照。欒川縣曲劇團不斷編排新劇,演繹生活的美好。堅韌不拔抗擊疫情的同時,創作小戲《卡點風波》并送戲下鄉,把鄉間甜蜜曲折的矛盾搬上舞臺,讓人們在笑聲中獲得啟發,收獲知識。在戲曲中謳歌時代楷模。他們率先把欒川旅游領軍人物馬海明的事跡編成劇本《情系重渡溝》,“錢之歌”一段在全縣共產黨員隊伍中廣泛傳唱——

“一塊錢兩塊錢,再少都是血汗錢。一千元一萬元,再多都是良心錢。人人操勞為掙錢,眼里可不能只見錢。若是眼里只有錢,你這人也就不值錢……”

耳邊響起忽遠忽近的高亢吟唱,如冬日暖陽下飄過棉花糖般的云彩,亦如蕩漾的春風吹開了心門,讓人們的心一下子亮堂起來。它和花開的聲音、水流的聲音、冰雪融化的聲音、風吹過山梁的聲音融在一起,成為天籟樂庫里火苗般躍動的韻律。

每天都是好日子,就像每天看見小城上空鋪滿鮮花的云彩。每每聽到唱戲,就像心中飛過一只喜鵲,一下子就喚起了好心情。在曼妙的音律中,我好像看見一只喜鵲從藍天飛過,看見每個人都在仰望天空,臉上都灑滿了陽光和笑容……

(原載《河南日報》2021年1月8日第12版,原題為《鄉音里的變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剑川县| 兴城市| 永吉县| 定州市| 屏东县| 邛崃市| 衡东县| 桐庐县| 华阴市| 崇州市| 高雄县| 祁门县| 察隅县| 聊城市| 宁武县| 德保县| 双桥区| 宁阳县| 读书| 枞阳县| 梁河县| 宣武区| 分宜县| 永福县| 华阴市| 沙湾县| 巴林左旗| 汉川市| 满城县| 永年县| 漳浦县| 嵊州市| 海林市| 黎城县| 田东县| 彩票| 安宁市| 长武县| 霍林郭勒市|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