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古登堡:500年前塑造今日世界的人作者名: (德) 克勞斯·呂迪格·馬伊本章字數: 6104字更新時間: 2021-12-10 22:27:16
第一章 岌岌可危的世界
對上帝失去信任
亨內·拉登,也就是古登堡,他的一生被限定在1420年與1468年2月3日這兩組數字之間,乍看之下,這令人驚訝。[15]關于其去世時間沒有爭議,但前一個數字給人的第一感覺則是出乎意料的。然而,進一步思考后很快可以確定,“1420”并不像一般情況中那樣表示出生年份,而是指亨內·拉登首次出現在文書記錄中的時間,這也顯示出古登堡研究面臨的困境:至少,其童年和少年時期缺少直接記錄。如此一來,只有像研究史前史的考古學家一樣深入挖掘,利用類比法和年代學進行研究才能有所幫助。因此,如果想要探尋約翰內斯·古登堡的人生軌跡,就不要過分糾結于單個細節,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1420年的一份有關繼承事項的文書提到亨內當時已經成年,這意味著,1420年前后他至少已經15周歲。由于至今人們連古登堡的受洗記錄都沒能找到,其具體出生日期也就成了古登堡研究中沒有定論的難題。也正因如此,1900年時,歷史學家們有充分的理由得出古登堡出生于1400年[16]的結論,該結論的好處是,人們可以立即大舉慶祝古登堡的500周年誕辰,同時為這位美因茨之子、了不起的文化英雄建起一座博物館——1901年,古登堡博物館建成開放。
這個家庭的第一個孩子隨父親名為弗里勒(Friele),這是弗里德里希(Friedrich)在當地的變體。如果父母不是隨隨便便地為他們的第二個兒子取了當時非常流行的名字約翰內斯——在當地的變體為亨內、亨顯或亨金——那么根據當時的習俗,亨內應該在圣約翰日這天接受了洗禮,也就是1400年6月24日,他的出生日期可能是6月22日或23日。這一日期仍然存疑,但如果加上前后五年的誤差,應該可以算是對其生日的合理推測,以下將以這個推斷為基礎。
當時的美因茨有一項特殊習俗,它讓人們在研究中不斷得出錯誤結論,也讓檢索資料變得更加困難。13、14世紀時,城市中普遍以外號作為姓氏。人們通常用職業、某個身體特征、出生月份或者家鄉來區分數不勝數的約翰內斯和弗里德里希。在美因茨,城市貴族用對方居住的城市宅院(stadthof)互相稱呼。文獻中因此出現了讓人困惑的現象——看似毫無關聯的不同家庭具有相同的稱呼,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些家庭在不同時期住過同一處宅院。
亨內也出生在中世紀的一座城市宅院中。一般情況下,城市宅院至少包含兩棟多層房屋,房屋和圍墻環繞著一個或者多個庭院。美因茨的城市貴族喜歡在街道角落建造自己的宅院,這樣就有兩至三面可以朝向街道。在當時,城市宅院不僅為生活和經濟服務,而且也用于展示。城市貴族向外展示的一切體現著家族地位,這能保護他們不受侵犯。一個家族在社會上的聲譽并不屬于道德的范疇,而是屬于物質的范疇。冒犯城市貴族家庭,意味著對這個毫不妥協地保衛自身特權的、不可侵犯的群體提出挑戰。但當后來城市貴族的權勢和地位下降時,他們的特權也走向了終點。
城市貴族的宅院與低等級鄉村貴族的城堡的相似并非巧合。與意大利城市貴族的塔樓類似,由石頭搭建而成的城堡同樣也用于防御和保護。在當時,低等級鄉村貴族與城市貴族進行聯姻。鄉村貴族在城市里也擁有房產,而城市貴族在鄉下也有土地和宅院,兩者的生活方式相互適應。因此很容易將古登堡錯誤地歸為驕傲的容克貴族階層[1]。
城市花園也是城市貴族生活的一部分。花園或是建在第一個庭院的后方,作為第二個庭院;或是建在住處附近,主要用作休閑場所。人們在這里舉辦鋪張的節日慶典和各式各樣的娛樂活動。美因茨曾以花園聞名。除了居住區域,城市宅院中還有經營區、糧倉、庫房、工場和自己的水井。田地和花園中種植了可作為食材的植物,同時還包括香料植物,這類植物由于種類繁多,在當時被用作調味品和藥材,因而被廣泛種植。
城市貴族依靠特權生活,經濟上可與萊茵河中游的鄉村小貴族相媲美。城市貴族通常來自大主教大臣家庭,因此他們在出身上也與低等級貴族相似。不同的是,鄉村貴族的親屬不只在美因茨大主教那里工作,作為國家大臣的他們同時還為國王或皇帝效力。
對于亨內·拉登而言,出生在富裕的城市上層階層家庭是他的幸運。在童年時期,他不知貧窮為何物,但他知道在一個極不安全和極不穩定的社會中人們所需的權利、尊嚴、驕傲和身份,他切身了解到他家族的財產和地位有多么岌岌可危。不僅如此,從第一次呼吸開始,生命就充滿了不確定因素,就連一次不幸的牙齒發炎都能致命。人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都掌握在上帝手中。
亨內出生的這棟兩層建筑位于今天的舒斯特街(Schusterstraβe)與克里斯托弗街(Christofstraβe)的交叉處。美因茨最古老的居住區圍繞著市場、魚門(Fischtor)、克里斯托弗街和加爾默羅街(Karmeliterstraβe)分布,這棟建筑就在其中,他應該在那里受到了母親無微不至的照料。居住在城市中心也是城市貴族地位的體現,象征著權勢和財富。亨內在其社會階層的地理中心出生、長大,同階層的伙伴就住在步行距離內,他們可能在各種情境中相遇:在去教堂的路上、在彌撒時,或者在每年一次的宣誓日——美因茨市民結成合作社,所有成員每年重新宣誓。宅院的面積和位于中心且朝向街道的位置都體現了亨內家在城市階層結構中的地位。
在亨內的孩童時期,古登堡宅院只有一部分屬于他家。當他在家里跑來跑去玩耍時,如果是在普通的日子里或是獨自一人時,他不被允許踏入身為城市貴族的父親弗里勒·根斯弗萊施的會客室或會客廳。可以想象,這個華麗的房間或者大廳裝飾有壁畫,因為莫爾斯貝格(Molsberg)家族也是如此——在他們位于科爾布巷(Korbgasse)的宅子中,莫爾斯貝格的族徽和其姻親家族的族徽裝點著大廳窗戶之間的立柱。科爾布巷在文獻中被記錄為“versus curia zu Korbe”,后來彼得·舍費爾(Peter Sch?ffer)也在這里擁有了一處房屋,他的印刷工場分布在科爾布巷的科爾布宅(Haus zum Korb)和舒斯特街的洪布雷希特宅院(Hof zum Humbrecht)。[17]
用壁畫裝飾住所并以此展示自己在城市階層中的地位、財富和權勢,這似乎是當時的習俗。在曾經的柯尼希施泰因宅院(K?nigsteiner Hof)中,就連塔樓的祈禱室都裝飾有壁畫。文獻記錄了美因茨市的司庫大臣、大教堂教士會成員埃貝斯泰因的約翰(Johann von Eberstein)伯爵家中異常放縱的壁畫[18]。宗教人士的身份絲毫不妨礙他欣賞細節豐富的威斯巴登浴場畫面——當時的人們在浴場慶祝節日和進行古希臘式的狂歡。就像造物主創造他們時那樣,男女共浴、舞蹈、狂歡酒宴、怪誕的人物裝扮、性角色互換和變身游戲等畫面讓他賞心悅目;畫面上也展現了競技場景。他不但沒有對這些露骨的畫面遮遮掩掩,反而大方地讓他的客人們參與這場視覺盛宴。[19]
巴黎大學教授朗恩斯坦因的海因里希(Heinrich von Langenstein)在拜訪了這位宗教人士之后,看似批判、實則享受地在論文《關于肉欲》(De voluptate carnali)的第五章中寫道:
也就是說,塵世中所有讓人走上歧途的不道德行為可以分為三種:肉欲、隨時間消逝的貪欲和對毫無價值的名聲的自傲。有什么能比表現威斯巴登浴場狂歡的繪畫更好地展現肉欲?畫面上是放蕩不羈的肉體,人們嬉水享受,這種愉悅像泡沫一樣無法長久。
人們打扮得花枝招展,伴隨音樂在盛宴中縱情狂歡,對花費毫無顧忌。
人們一來就會找到同好,要求有女性相伴,然后進入浴池,雖然身體得到了清潔,靈魂卻被玷污了。小號和笛子奏響音樂,人們邁出步子,跳起了圓圈舞。男女絲毫不知廉恥,不加遮掩地在觀眾貞潔的眼睛前共同上演墮落的表演。人們看到的是女性裸露的胸脯和男性不加遮掩的臀部,每個角落都在侮辱純潔的思想和純潔的生育。[20]
朗恩斯坦因看不到任何“美德”,能看到的只有“對上帝的忘卻”。當然,城市貴族家里的圖像不會如此過分。埃貝斯泰因的約翰身為宗教人士,卻可以公開展示這些畫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中世紀晚期越發自由的精神。那是個羞恥和內斂落于下風的時代。看到這點,我們就能理解亨內·拉登在什么環境中成長——在他所處的社會中,一切都是公開的,一切都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強烈的色彩和赤裸裸的痛苦構成了街道和廣場的景象,張揚且近在咫尺。
在當時,死亡的藝術(ars vivendi)比生活的藝術(ars moriendi)更重要。人們認為生命是短暫的,生命結束后的地獄或天堂才是永恒。深刻的懺悔、痛苦的自我折磨與最嚴重的罪行在同一個人身上交替上演。如同個體所體現的那樣,整個社會只有極端,沒有中間。
兩種思想一直伴隨著亨內的成長:一是原罪觀念,認為每個人出生時都帶有罪孽;二是塵世苦海有終的觀念,認為人生在世只會經受有限的歷練。人們每時每刻都要設法救贖靈魂,但這是可以通過行善和懺悔實現的。伴隨亨內成長的信念是,上帝創造了世間的秩序,他必須在這個世界中扮演好上天給他安排的角色。城市貴族們捍衛自己的特權,這也是在實現上帝的意志——如果不是從上帝那里,那他們是從何處得到這些特權的?
亨內父母在古登堡宅院的住所應該也分為展示區和日常生活區。在住所中與亨內一起玩耍的很可能是他的兄弟。撇開很早就由母親帶著一起操持家庭事務不談,如果姐姐埃爾澤(Else)是在1414年嫁給城市貴族克勞斯·菲茨圖姆(Claus Vitzthum)的,那么她至少比亨內年長六歲。文獻中對她的最后一次記載是1443年,她可能在此后不久就去世了。
兄弟弗里勒的出生日期不明,去世則是在1447年8月。在遺產繼承調解中,弗里勒的終身年金繼承權被轉給了亨內,同時每次可領取的金額減少。基于這點,可以推測出弗里勒年長于亨內——因為如果年金繼承權轉移到了更年輕的人那里,后者領取年金的時間將會更長,而單筆金額將減少。
弗里勒娶了城市貴族耶克爾·希爾茨(Jeckel Hirtz)的同樣名為埃爾澤的女兒,自1434年起與她一同居住在埃爾特維勒。[21]關于兄弟之間關系的資料很少,但如果通過遺產繼承調解就得出兩人不和的結論,未免是進行了過度解讀。與此相反,兄弟間似乎一直保持著聯系,因為亨內與侄女——弗里勒的女兒奧迪爾根(Odilgen)及其丈夫約翰·佐根羅赫(Johann Sorgenloch)一向關系良好。可惜我們不知道亨內是否還有別的兄弟姐妹,在那個高夭折率的時代,這完全是有可能的——當時半數孩子都活不到10歲。
另一方面,父親很晚才與埃爾澤·維利希(Else Wirich)結婚。他當時已超過50歲,已經算得上是個老人。在埃爾澤活下來的孩子當中,亨內是最小的,可能也是最受她疼愛的,這體現在她之后為亨內處理終身年金事宜,以及就遺產繼承協定和繼承調解為他上庭辯護等事務上。古登堡接下來的人生道路和退出美因茨城市貴族圈的行為都顯示出,母親為自己最年幼的孩子規劃了另一條人生道路。
亨內在今天的舒斯特街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當時,這條街道因附近的圣昆汀教堂(Quintinskirche)而被稱為昆汀巷(Quintinsgasse)。圣昆汀教堂是美因茨最古老的教區教堂,早在774年就出現在了文獻記錄中;13世紀末14世紀初時,圣昆汀教堂具有了晚期哥特式廳堂式教堂的形態。但亨內受洗的地方不是圣昆汀教堂,而是圣克里斯托弗教堂,那是一座簡樸的哥特式拱頂巴西利卡(Basilica)教堂。小亨內受洗的石質洗禮盆出自14世紀,下方由獅子雕像托起。
在禮拜儀式中,年幼的亨內是否經常看向圣克里斯托弗背負耶穌假扮的孩童的壁畫?或許畫家在這個城市貴族之子受洗時已完成了壁畫,或許是亨內的父母因為兒子出生而向教堂捐獻了這幅壁畫,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這幅畫誕生于1400年前后。
走出古登堡宅院,亨內就來到了昆汀巷,這里遍布手工藝人的小屋,其中包括刀劍制造師、編籃工和制壺匠。如果他走向另一個方向,穿過當時還叫亞麻店下巷(Unter den Leinengaden)[22]的克里斯托弗前巷(Vordere Christofsgasse),那么他將被不同的亞麻紡織工場環繞。他會對這些紡織工投以友善的目光,因為他們的勤奮增加了他家的財富。
1239年,大主教授予城市貴族商店經營權。這項權利能保障他們在織物生意中的收益,因為這樣一來,只有城市貴族才有資格出售織物或者授權他人出售織物,后一種情況指的是他們也可以通過出租織物商店來獲取租金。
亨內從小就對城市貴族的傳統耳濡目染,父親告訴他城市貴族眼中的美因茨和世界是什么樣的,城市貴族驕傲的資本是什么,以及城市貴族可以運用和同時要捍衛的權利有哪些——這些權利并不總是可靠。人們常批評的階層傲慢,歸根結底是關乎生存的行為習慣,是保障自我認識、從而保障城市貴族權利合法性的基本準則。
亨內絕不會讓自己與行會混為一談,因為這將使他失去自己擁有而行會成員不具備的稅收特權。稅收特權的基礎在于行會成員與城市貴族身份的區分,后者用歷史來強調這一區分的合法性:美因茨這座城市之所以能獲得自由,城市貴族功不可沒。這也是他們在與行會的爭端中唯一可拿來為自己辯解的。因此越發重要的是,不要因不與行會區分而讓自己的身份遭受質疑。
為了了解美因茨城市貴族如何產生,以及他們為何將自己視為城市自由的保證和載體,有必要在此簡短地介紹一下美因茨的歷史,這段歷史也是小亨內耳熟能詳的。他從小在這樣的階層意識形態中成長,這構成了他基本的世界觀。
美因茨隸屬于大主教,但自1347年起,大主教的官邸位于附近的埃爾特維勒,而非美因茨城中。美因茨在11世紀末形成了由富裕市民組成的上層社會,主要由大主教大臣組成,他們也在市政府中任職,例如市長、司庫大臣、警長[23]、法官、陪審員。通過罰金、手續費、售出商品的稅費、不同監獄的收入、妓女稅等,這些職務為他們帶來了收入。[24]
美因茨大主教轄區是德意志最大的教省,不僅如此,美因茨大主教還擔任帝國掌璽大臣(kanzler)一職,同時也是七大選侯[2]之一,在帝國政治上一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為美因茨大主教處理行政事務的大臣,城市貴族成員逐漸掌握了各種能帶來收入的特權,例如商店經營權或者擔任教省公職和進入鑄幣會(Münzerhausgenossenschaft)的特權。13世紀初,美因茨誕生了主要由市民和大臣組成的城市自治機構——市議會,成員共有24人,他們將終身維護這座城市的利益。
整個帝國中都出現了類似的機構,不論是在萊茵河兩岸,還是在多瑙河、佩格尼茨河、阿爾諾河兩岸,或者是在威尼斯,在意大利,這樣的自治機構被稱為執政團(signoria)。大主教沒有任命市議會成員的權力,而是由市議會在其成員去世后決定繼任者人選。
市議會從大主教那里獲得了對所有建造行為的決策權和監督權,在美因茨這樣一座繁榮發展、規模逐漸擴大的城市中,城市貴族因此獲得了通過地產投機來增加自身財富的良機。
在教皇與來自斯陶芬家族(dem Staufer)的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Ⅱ)的斗爭中,與帝國中的大多數城市相反,美因茨選擇站在教皇這邊,美因茨也因此得到了回報:大主教埃普施泰因的西格弗里德三世(Siegfried Ⅲ von Eppstein)在1244年11月13日宣布美因茨享有自由特權,美因茨自此成為自由市。雖然名義上其仍歸大主教所有,但實際上權力落到了控制議會的城市貴族手里。但與此同時,城市貴族們也試圖通過自己的大主教大臣家族出身與大主教保持充分的往來,因為大主教能使美因茨成為教會會議和帝國議會的舉辦地,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美因茨的經濟發展。
亨內的家族雖是大臣世家,但祖上同樣來自手工業和銀行業。有人認為暴動者“紅色的”阿諾爾德(Arnold der Rote)是古登堡的祖先,1160年,可能在6月24日圣約翰日這一天,作為城市中反對主教的帶頭人之一,他參與了對美因茨主教塞倫霍芬的阿諾爾德(Arnold von Selenhofen)的刺殺行動。雖然美因茨因發生刺殺主教的嚴重罪行而受到懲罰——城墻被拆除,以至于城市毫無保護地“暴露給了狼和狗、小偷和強盜”[25]——但“紅色的”阿諾爾德并沒有被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Friedrich Barbarossa)追究責任,正如在史料中可見的,他仍作為有聲望的市民出庭為文書做證。雖然對“紅色的”阿諾爾德的后代沒有確鑿的記錄,但無論如何可以推測出的是,約翰內斯·古登堡出生于一個世代居住在美因茨、以市民身份為傲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