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藥品的研發、生產、流通、使用四大環節構成了現代醫藥產業鏈,而藥品研發在醫藥產業鏈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引領著醫藥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當前,藥物創新朝著不斷滿足臨床需求的目標前行,生物藥則為藥品市場增添了生機和活力。我國自2015年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來,隨著國際化進程加快、本土與跨國藥企合作升級,一系列創新藥鼓勵政策相繼出臺或正待頒布,促進了新藥上市進程。數據顯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在2018年批準了48個(進口38個、國產10個)新藥上市;2019年批準了53個(進口39個、國產14個)新藥上市。可以看出,中國藥企新藥研發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正逐步縮小。
藥學類專業(藥學、制藥工程、生物制藥、中藥、藥物制劑等)設置綜合應用性的新藥研發課程尤為必要,有利于夯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以致用的理念。經過縝密分析和研討,以下簡要歸納出新藥研發課程的基本性質和要求。一是理論綜合性,除了醫藥學專業知識以外,新藥研發涉及生命科學、生物信息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理論體系;二是實踐應用性,要求密切聯系研發工作實際,靈活運用各類實驗技術解決具體問題;三是規范合法性,即新藥的研究程序、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必須嚴格執行各類研究質量管理規范、有關法律法規且符合道德倫理要求;四是前沿創新性,本學科隨諸多新興學科而發展,對新藥研發相關課題的創新性思考、前瞻性判斷和專業化決策能力至關重要;五是信息廣泛性,要求能夠系統地檢索并合理利用如藥品、市場、技術前沿成果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信息資源。
新藥研發系指新藥從實驗室發現到上市應用的整個過程,包括先導化合物的發現研究,以及充分驗證候選藥物安全、有效且質量穩定可控的開發研究兩大階段。基于課程基本性質及要求,本教材構建了與新藥研發流程較為統一的框架體系,以明確學習目標和課程知識脈絡,進而深入具體內容和重要課題的討論和闡釋。主要章節包括緒論、新藥設計與發現研究、新藥工藝與質量研究、新藥的藥理毒理研究、新藥的臨床試驗研究、新藥注冊與上市管理、新藥選題與信息利用等。在本書編寫中,注意統籌把握系統性與針對性、應用性與創新性、經典理論與最新成果等相互關系。譬如,該課程知識范圍廣、綜合性強,需要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對涉及《藥理學》《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學》《藥事管理學》等已修內容時,著重從新藥研發角度作簡明扼要的應用性論述,基本知識內容以學生復習鞏固為主。
新藥研發課程知識內容錯綜復雜,應該自始至終清晰其結構主線:①二大階段,指研究過程分為發現研究和開發研究兩大階段,主要是由先導化合物到候選藥物,再到臨床候選藥物,直至上市新藥的轉化研究過程;②三級層面,指研究方案分為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及上市監測三級層面,其區別在于研究對象類別(體外、動物模型、正常人體、適應證患者)及其數量不同,由此逐步推進新藥研發進程;③四項內容,指新藥研究分為藥效學、藥動學、毒代學、工藝及質量研究四項內容,目的是發現或驗證新藥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質量穩定可控性等。
本書參照最新藥政法規和政策,著眼于學科前沿技術發展,力求通俗易懂、詳略得當地整合新藥研發所涉及的各學科專業知識。本書由安徽理工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廣東藥科大學等高校的藥學類專業教師編寫,王效山教授予以審定。本書參考了國內外的一些書籍、文獻資料,在此謹向有關作者表示誠摯感謝。由于新藥研發題材的綜合性、實踐性要求高,技術信息量大,加之編者的學術水平所限,本書尚存在不足和疏漏之處,期盼廣大讀者和專家不吝指正。
編 者
2020年5月于安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