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小果薔薇花

別名 小刺花、野薔薇花、七葉朝春花。

基原 為薔薇科植物小果薔薇Rosa cymosa Tratt.的花。

產(chǎn)地 主產(chǎn)江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采收加工 5~6月花盛開時采摘,除去雜質(zhì),晾干或曬干。

植物形態(tài) 攀援灌木,高2~5m;小枝圓柱形,無毛或稍有柔毛,有鉤狀皮刺。小葉3~5,稀7;連葉柄長5~10cm;小葉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稀長圓披針形,長2.5~6cm,寬8~25mm,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邊緣有緊貼或尖銳細鋸齒,兩面均無毛,上面亮綠色,下面顏色較淡,中脈突起,沿脈有稀疏長柔毛;小葉柄和葉軸無毛或有柔毛,有稀疏皮刺和腺毛;托葉膜質(zhì),離生,線形,早落。花多朵成復傘房花序;花直徑2~2.5cm,花梗長約1.5cm,幼時密被長柔毛,老時逐漸脫落近于無毛;萼片卵形,先端漸尖,常有羽狀裂片,外面近無毛,稀有刺毛,內(nèi)面被稀疏白色絨毛,沿邊緣較密;花瓣白色,倒卵形,先端凹,基部楔形;花柱離生,稍伸出花托口外,與雄蕊近等長,密被白色柔毛。果球形,直徑4~7mm,紅色至黑褐色,萼片脫落。花期5~6月,果期7~11月。

花藥性狀 小果薔薇的花在江蘇亦作薔薇花使用,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狀毛,花柱有白毛,其他與上種同。

質(zhì)量要求 以無花托及葉片摻雜、花瓣完整為佳。

化學成分 含有機酸、皂苷、樹脂、糖類、淀粉、蛋白質(zhì)、無機鹽等。

藥理作用 對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酸,性涼。歸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 健脾,解暑。用于食欲不振,暑熱口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克。

驗方

治瘧疾:野薔薇花3~9克,拌茶煎服。

本草記載 《中藥大辭典》:“小果薔薇的花在江蘇亦作薔薇花使用,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狀毛,花柱有白毛,其他與上種同。”《福建藥物志》記載的為本品。

參考文獻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4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教| 鹤岗市| 鄂托克旗| 宿松县| 花垣县| 玛多县| 乐亭县| 阿合奇县| 湘西| 武隆县| 始兴县| 汉寿县| 彭州市| 沭阳县| 牡丹江市| 白城市| 牡丹江市| 城步| 莱西市| 那曲县| 浦城县| 宾阳县| 南开区| 察隅县| 华宁县| 织金县| 扎赉特旗| 汾阳市| 华蓥市| 凤庆县| 蕉岭县| 黑龙江省| 沙坪坝区| 新巴尔虎右旗| 大理市| 德令哈市| 高邮市| 井研县| 盐池县| 海阳市|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