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花藥彩色圖譜
- 鄧家剛 王柳萍 黃克南主編
- 1588字
- 2021-12-30 14:28:56
馬藺花
別名 劇荔花、蠡草花、馬楝花、潦葉花、旱蒲花。
基原 為鳶尾科植物馬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Fisch.)Koidz.的花。
產地 主產于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采收加工 5~7月花盛開時采收,曬干。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莖木質化,粗壯,斜升,近地面有大量呈纖維狀的老葉葉鞘。須根粗長,黃白色。葉簇生,堅韌,近于直立;葉片條形,長40~50cm,寬4~6mm,先端漸尖,全緣,基部套褶;無中脈,具多數平行脈。花莖先端具苞片2~3片,內有2~4花;花梗長3~6cm;花淺藍色、藍色、藍紫色,花直徑5~6cm,花被裂片6,2輪排列,花被上有較深色的條紋;雄蕊3,花藥黃色;子房長3~4.5cm,直徑1~1.4cm,花柱分枝扁平,拱曲,先端2裂。蒴果長圓柱狀,長4~6.3cm,直徑1~1.3cm,有明顯的6條縱棱,先端具喙。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黑褐色。花期5~7月,果期6~9月。
花藥性狀 干燥花朵具花被6片,線形,長2.5~3cm,直徑2~4mm,多皺縮,先端彎曲,基部膨大,呈深棕色或藍紫色;雄蕊3,花藥多破碎或脫落,有殘存的花絲,花絲長短不等。質輕,氣顯著,味微苦。
質量要求 以整齊、色紫者為佳。
化學成分 主要含黃酮類,苯醌類,低聚芪類,揮發油和甾醇類。
藥理作用 抗炎,抗菌,抗腫瘤,抗氧化,放射增敏作用,抗輻射,抗細胞增殖,保肝,抗著床。
性味歸經 味微苦、辛、微甘,性寒。歸胃、脾、肺、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通淋。用于喉痹,吐血,衄血,崩漏,便血,淋證,疝氣,痔瘡,癰疽,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克;或入丸、散;或絞汁。
注意事項 本品服用過多,可引起腹瀉。
應用舉例
(一)驗方
(1)治癰腫瘡癤:馬藺花10克,馬齒莧50克,蒲公英50克。水煎服。
(2)治喉痹不通:馬藺花、蔓荊子各30克,共研細末,每次1克,日服數次,開水送下。

(3)治小便不通:馬藺花、小茴香、葶藶子各10克,均炒后研末,每次6克,溫酒調服。
(4)治疝氣:馬藺花(與萊菔子同炒)60克,川楝子(與橘核同炒)45克,吳茱萸(酒浸,炒)30克,木香6克,共研細末,每次3~6克,黃酒調勻,空腹服。
(5)治喉閉不通:馬藺花50克,蔓荊子50克。上藥,搗細籮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暖水調下5克。
(二)保健方
(1)咽喉腫痛:綠茶、梅花、馬藺花各10克,分3次放入茶杯中,以沸水沖泡,代茶飲。功能:清熱解毒,行氣化痰。
(2)喉痹:馬藺花、蔓荊子各30克,共研細末。5克/次,3次/日,白開水送服。功能:消炎解毒。
(3)霉菌性口腔炎:鮮海金沙、馬藺花各15克。沸水沖泡,代茶飲。功能:清熱解毒利濕。
(4)瘡癤癰腫:馬藺花6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水煎,代茶飲。功能:消癰散瘀。
(5)小便不通:馬藺花10克,小茴香10克,葶藶子10克,炒后研末。6克/次,溫酒調服。功能:利尿通淋。
(6)胃腸炎:馬藺花6克,厚樸花5克,生姜10克,放入瓷杯中,沸水沖泡,代茶飲用。功能:解毒利濕。
(7)疝氣(睪丸痛):馬藺花30克研為細末,加入蜂蜜200克調勻。50克/次,溫開水調服。功能:理氣消腫止痛。
(8)酒渣鼻:馬藺花適量,研為細末,每取少許吹入患側鼻腔,并以消毒藥棉壓迫止血。功能:涼血消瘡。
本草記載
(1)《本草綱目》:按葉盛《水東日記》云,北方田野人患胸腹飽脹者,取馬楝花,擂,涼水服,即泄數行而愈。據此則多服令人泄之說有驗,而蠡實之為馬藺,更無疑矣。
(2)《本草述》:按馬藺花即《本草》所謂蠡草花也。蠡草花、實,《本草》云,俱入藥用。乃蠡實于方書諸證主治不概見,而花則僅見于淋證及疝耳。觀《本草》于花不言治疝,而以治疝歸實,乃方書治疝盡主于花也。即茲,不可以明于花、實之通用乎。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8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74.
[2]孟宇,謝國勇,石璐,等.馬藺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7,36(3):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