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人眼的視覺功能
人眼的視覺功能,可以分成單眼視覺功能和雙眼視覺功能。單眼視覺功能是基礎的視覺功能;而雙眼視覺功能是在單眼視覺功能基礎上被進一步拓寬的視覺功能。
一、單眼視覺功能
單眼視覺功能包括光覺、形覺、色覺和運動視覺。單眼視覺功能是雙眼視覺功能的基礎,沒有單眼視覺功能就不會有雙眼視覺功能。
(一)光覺
光覺是最早形成的視覺功能。光覺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明暗視覺,這是出生數小時后在光的刺激下首先形成的視覺功能;另一種是對光的方向視覺,其是在明暗視覺的基礎上又獲得的一種視覺功能。這種視覺功能在眼?視光矯正中意義不大。
(二)形覺
1.視力的定義
視力就是視覺器官對物體形態的精細辨別能力。什么叫做精細辨別能力呢?用言語來表達的話,就是達到能銳利分辨目標邊緣的程度。假如從形態上講,圖1?31中的三幅圖都可以分辨出“E”的朝向,但只有(A)才是銳利分辨目標邊緣應當達到的視覺分辨程度,(B)、(C)都未達到銳利分辨目標邊緣的程度。因此,判讀視標應以(A)為標準。

圖1?31 視覺分辨的銳度差異示意圖
2.眼的分辨力
(1)人眼的視覺分辨率:非常敏銳具有1.2視力的人其分辨視角為50″;具有1.5視力的人其分辨視角為40″。根據視中心凹視細胞的直徑進行推算,人視力的理論最高分辨視角應為24″(相當于2.5的視力)。
據有關書籍介紹,人可測到的視覺分辨力應在25″~30″(相當于2.4~2.0的視力)。
當然,肉眼視力也不可能達到從月球看到長城的敏銳程度。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為384000km;長城最寬的地方也只有8m。這一寬度匯聚到月球上只能達到4.3/1000″,因此在月球上可以看到長城的說法是沒有視覺生理依據的。
(2)眼科學上的“正常”視力:人為約定的正常眼的視覺分辨力為1'視角。1'視角的概念就是當物體兩端發出的光線夾角為1'時,就可以交叉地通過眼的節點,并投射在視網膜中心凹的兩個視錐細胞上,這兩個細胞的中間只夾著一個未被興奮的視錐細胞(圖1?32)。這一概念是視力表設計的基礎,與1'視角分辨率相對應的視標就是視力表中的1.0。我國的視力表正是以1'視角為基礎視標,以10為遞進率設計而成的。

圖1?32 1'視角示意圖
3.視覺效率與視覺喪失率
(1)單眼視覺效率:不同視力的眼所具有的視覺效率是不相同的。視覺分辨率越高,其視覺效率就越高。一般認為,視力≥0.8時,被測眼的視覺效率是100%,不存在視覺效率下降或喪失的問題。倘若被測眼的視力為0.4,只能具有50%的視覺效率。而視力為0.1時,被測眼將會喪失98%的視覺效率。可以說,視覺效率是驗光師在驗光中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應盡可能達到較良好的屈光矯正結果。視力、視角與視覺效率及視覺喪失率對照見表1?10。
表1?10 視力、視角與視覺效率及視覺喪失率對照表

(2)雙眼視覺效率:人必定是通過雙眼來注視目標的,因此,左眼與右眼的綜合視覺效率才是被測者觀察事物所產生的真實視覺效率。對雙眼視覺效率的計算可以使用當代眼屈光學的先行者徐廣第先生推薦的公式:
BVE=%
式中,BVE為雙眼視覺效率;VE為健眼視覺效率;VE'為傷眼視覺效率。
例如被測者的視力如下:R——1.0;L——0.4。
右眼(1.0)為健眼,查表可知其VE為100%;左眼(0.4)為傷眼,查表可知其VE'為50%。被測者雙眼的視覺效率計算如下:
BVE=%=87.5%,該被測者雙眼視覺效率為87.5%。
雙眼視覺效率的確認,對視力低下者進行勞動能力的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視覺效率的核定,對青少年中視力低下者未來勞動能力及生活能力的評估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認為:視覺效率低于10%,可以判定為工業失明。在現實的評估中應當注意:評估勞動能力及生活能力應以矯正視力為準,裸眼視力不能作為最終的評定依據。因為絕大部分裸眼視力不好的人都可以通過屈光矯正的方法改善視力,矯正視力才是被測者面對生活與勞動現實的視覺能力。
(三)其他視覺分辨力
1.非形覺分辨力
形覺分辨力是人視覺分辨能力中最常檢測的一種能力。但也必須承認,形覺分辨力只是反映了視覺分辨能力的一個方面。據有關報道,在實驗室條件下可以測到的最小分辨視角為:15″~30″,甚至有人測出的最佳視力為10.0(6″)。這也說明,人的視覺分辨能力會因條件及檢測設計方案不同而有所差異。從實際應用角度進行考察,視覺分辨能力還應當包括以下幾種。
(1)格柵視銳:使用等寬條柵圖形檢測的一種視覺分辨能力。這種視力是通過識別圖形單位面積上條柵數量的能力來判定的。這種視力的角分辨閾值為0.5'(相當于2.0的視力)。
(2)游標視銳:又叫做游標視力、微差視力、線錯位視力。這是人們在觀察游標卡尺上的標線錯位時所能達到的視覺分辨能力。一般認為這種視力的角分辨閾值可以達到12″(相當于5.0的視力;亦有人稱可精確到2″~1″,此時視力相當于30.0~60.0)。
(3)單線視銳:判斷白色背景上一條黑線(或黑色背景上一條白線)的視覺分辨能力。這種視力的角分辨閾值為0.5″(相當于120.0的視力)。
以上三種視力在現實中都是客觀存在的。可是檢測這三種視力時,尚無通用圖、表可供使用。尚未證明這三種視力對屈光矯正鏡度的檢測有明確的意義。
2.色覺、色覺異常與色散
色覺是人眼對可見光中不同波長光的一種綜合性知覺反應。當兩種光混合時,眼睛只能對其混合而成的合成顏色表現進行判定。例如黃和藍兩種顏色混合后,人們認為其就是綠色,并不能將兩種顏色進行分離。色覺為迅速確認目標、拓展生活的空間和內涵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手段。色覺,又是在光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視覺功能,是需要大腦視神經中樞進行參與的。應當說,客觀物理光波的長度、視錐細胞光敏色素的光吸收特性和健全的大腦視神經中樞是人具有色覺的三個要素。
(1)光敏色素與色覺:之所以能夠對顏色進行分辨,是因為眼視錐細胞中的視紫藍質含有三種類型的視色素,負責對不同波長的光進行反映。其中藍敏色素負責吸收峰值為445nm的短波光(圖1?33A);綠敏色素負責吸收峰值為535nm的中波光(圖1?33B);紅敏色素負責吸收峰值為570nm的長波光(圖1?33C)。三種光敏色素對光的重疊吸收,也就產生了人們對各種顏色的知覺。三種光敏色素中藍敏色素相對較少,約占1/6,因此人眼對藍顏色光的感受性相對較差。視桿細胞中的視色素為視紫紅質,是負責對弱光進行反映的視色素,這種視色素對不同顏色光的反映,是以亮度為同一吸收方式來進行的,也就無法分辨出具體的顏色。
(2)色覺異常:對顏色分辨能力低于正常顏色視覺者被稱為顏色視覺障礙或色覺異常。色覺異常應包括:二色覺(色盲)、異三色覺(色弱)、一色覺(全色盲)以及色覺遲鈍、色覺疲勞等。
最常見的分類方法如表1?11所示。這里所列的種類,只是臨床上較為多見的色盲與色弱。除表中所列之外,色盲還應包括黃色盲、紫色盲、青藍色盲、青黃色盲和隱色盲等;色弱還有紫色弱、藍色弱、青黃色弱、A型色弱(A型紅色弱、A型綠色弱)、B型色弱(B型紅色弱、B型綠色弱)、C型色弱(C型紅色弱、C型綠色弱)等。
表1?11 顏色視覺的常見分類一覽表


當一個人選擇從事何種職業時,就必須考慮眼的色覺狀況。色覺存在明顯障礙時,是不適于從事美術、醫務、印刷、紡織等工作的。色覺異常,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通常所說的色覺異常一般是指先天性色覺異常。色盲的發生是由一種X染色體的連鎖遺傳機制所決定的,先天性色盲的發生如表1?12所示。在我國,色盲的發生率約為3.6%,其中男性約為5%,女性約為0.5%。在色覺異常者中,紅綠色盲約占50%,綠色盲者約為紅色盲者的2倍。
表1?12 色盲發生的遺傳規律

3.顏色與眼的屈光
色覺是人眼又一個重要的視覺分辨功能,這種功能在人們認識外界事物時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色覺對屈光矯正結果的影響不大,這是因為屈光矯正鏡度的測定通常是以鈉黃光作為測定標準的,而對屈光矯正鏡度的檢測又主要是在非顏色光條件下進行的。在驗光與屈光矯正中,與顏色有關有以下三個方面:雙色試驗、雙色分視和控制色散。
(1)雙色試驗:一種在驗光中應用于單眼的檢測方法。一般使用紅色濾光片和綠色濾光片兩種鏡片。檢測的方法是:通過對被測者在兩種鏡片條件下視覺清晰度的比較,對所使用的測試球面鏡度進行精確修正,最終達到準確判定被測眼球面鏡度的目的。

圖1?33 視錐細胞藍敏色素(A)、綠敏色素(B)、紅敏色素(C)光吸收峰值示意圖
紅綠雙色試驗使用紅、綠濾光片,令紅、綠光分別通過鏡片,綠色光成焦點的位置離鏡片較近,而紅色光聚焦的位置則離鏡片較遠(圖1?33)。而所要尋找的屈光矯正鏡度恰好將入眼的光線聚焦在紅色與綠色這兩個焦點之間。進行雙色試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兩種鏡片所觀察視標(圖)的清晰度一樣,或綠色背景條件下稍清晰些(老年人以紅色背景條件下稍清晰為宜)。這種情況下所應用的屈光矯正鏡度就是被測眼精確的球面屈光矯正鏡度。
雙色試驗中,被測者報告綠色清楚、紅色不清楚時,就需要減少負鏡度或加上正鏡度。倘若,被測者報告紅色清楚、綠色不清楚,則需要減少正鏡度或加上負鏡度。鏡度調整的幅度為:±0.25DS,調整幅度一般不會大于0.50DS。倘若調整幅度大于0.50DS,就應當考慮所加用的預置球面屈光矯正鏡度誤差過大。
這種檢測的作用與被測者有無顏色視覺異常無關,但對色覺異常者則應用左、右代替紅、綠的表述方式。進行雙色試驗時還可以使用紅和鈷藍、橙和綠兩種配對形式,紅和鈷藍的鏡度調整修正值可以按±0.50DS進行計算,橙和綠兩種顏色的鏡度調整修正值約為±0.25DS。
(2)雙色分視:在同一時間雙眼分別使用紅色鏡片、綠色鏡片,形成一只眼看紅色目標,另一只眼看綠色目標的情景。這是進行一些雙眼視覺功能項目檢測時所要創立的基本條件。在驗光中使用雙色分視的檢測項目有:沃茨試驗、十字環試驗等。
(3)控制色散:屈光矯正中有關色覺方面值得注意的一個課題。任何光學器件都會有球面像差與球面色散的問題存在,眼球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人們一般覺察不出來呢?這是因為瞳孔大小的光適應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像差與色散現象,加之眼在長期的視覺生理活動中也對這種像差與色散產生了生物適應。但是,這種適應狀態一旦被打破,被測者就會因色散現象(圖1?34)而感知到邊緣的模糊現象。

圖1?34 色散現象示意圖
什么情況下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大致上說,在以下幾種情況下,被測者會有這方面的主訴。
① 高度屈光不正者,在初次進行屈光矯正后;
② 使用低折射率鏡片進行矯正的中、高度屈光不正者,在換用高折射率鏡片后;
③ 用樹脂鏡片代替光學玻璃鏡片之后;
④ 新、舊眼鏡的前傾角變化過大時。
前三種情況,被測者感覺到的因色散所產生的像邊緣模糊現象,一般會在鏡片的周邊區出現。而后一種情況的像邊緣模糊現象只會出現在鏡片上部,這種情況下的像邊緣模糊現象還會有斜射像散參與其中。
控制或減少色散是屈光矯正中必須要做的事情。在屈光矯正中控制色散的基本方法有:①使用片徑較小的鏡片;②盡可能使用較小的鏡?眼距;③避免使用阿貝系數低、折射率過大材料的鏡片。
(四)運動視覺
運動視覺是指眼與注視目標發生位置相對變化時所產生的視知覺反應。這種視知覺反應包括:對運動物體形態的識別;對物體運動速度的判定。物體運動速度越快,形態的識別難度越大;物體運動越慢,識別難度越小。物體距離人們越近、運動越快,引起主觀眩暈的感覺也就會越強烈;反之,引起主觀眩暈的感覺也就會越弱。當使用屈光矯正眼鏡時,鏡片的放大率效應可以改變對人們物體的視知覺感受,就會導致相應的主觀知覺感受。
1.凹透鏡的運動視覺感受
戴用凹透鏡產生的第一個視覺感受就是看到的像變小。像的變小,就會使知覺上產生較大的距離感,同時也會伴有運動速度減慢的感覺。
2.凸透鏡的運動視覺感受
戴用凸透鏡時,被測者的視覺感受就會是物體像的變大。這種像的變大就會使知覺上產生的距離變小,運動速度就會加快。
3.戴用矯正眼鏡后清晰度的變化
戴用屈光矯正眼鏡以后,被測者還可能會感覺到:知覺像的清晰度也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應用凹透鏡進行屈光矯正者,所獲知覺像的清晰度會稍高一些;而接受凸透鏡屈光矯正者,知覺像的清晰度會略低一些。
在驗光與配鏡工作中,應當注意戴用屈光矯正眼鏡后所產生的上述運動知覺方面的變化,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處理、調整,并給予被測者適當的指導。
二、雙眼的協同作用
眼球是前置型的視覺器官,這樣的視覺器官顯然與在兩側呈對稱性的眼是不相同的,在視覺生理上的最大區別就是:這樣的眼在視覺功能發育成熟以后,單眼不能獨立地進行運動。正常情況下,雙眼是以共同注視點的位置、距離的變化為基礎,在雙眼協調、同步的運動中來實現雙眼視覺的。雙眼的這種協調、同步運動所發揮的作用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視野擴大
雙眼協調、同步運動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視野擴大——兩眼看的范圍比單眼看的范圍要大。圖1?35中兩幅圖的白色區域分別為右眼與左眼單眼的視野范圍。

圖1?35 右、左眼的單眼視野示意圖
圖1?36為雙眼視野的示意圖,中間的白色區域為左、右眼視野重合的區域,兩側的深色區域分別為兩眼未重合的視野區域。通過這幅圖就可以知道:雙眼視野的范圍就是某一側單眼視野與另一側眼的不重合視野之和,雙眼視野的擴大使人們在水平方向上的視野增大了。重合視野范圍足夠大是形成雙眼視覺的基本條件之一。

圖1?36 雙眼視野示意圖
(二)距離知覺
兩眼注視時,雙眼的視像會有一定的偏差,這種因瞳距所造成的兩眼觀測時的視像偏差(圖1?37),叫做視差。這種視差是產生明確距離知覺的生理基礎。距離知覺則是雙眼協調同步運動產生的第二個作用,一般認為兩眼的視偏角為距離知覺與立體感產生的生理基礎。

圖1?37 視差對雙眼視像的影響

圖1?38 雙眼對距離判定原理示意圖
當人們進行雙眼注視時,就會將雙眼的視線會聚于目標上,而較遠的目標就會投射在雙眼視中心凹的鼻側(圖1?38),視神經中樞就會根據經驗對提供的圖像信號,作出準確的判斷:次要目標比主要目標遠。而較近的目標會投射到雙眼視中心凹的顳側,視神經中樞也同樣會根據經驗對提供的圖像信號,作出準確的判斷:次要目標比主要目標近。
正是基于上述原理,人們可以對物體的距離作出相應的判斷。這種對距離的判別功能就是距離知覺,也有人稱距離感覺。這種視覺功能對人的定向、生活生存、避險等能力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很顯然,在對青少年進行驗光時,這種距離知覺能力是非常值得驗光師予以注意和考察的。
(三)空間知覺
雙眼協調、同步運動在光流運動(圖1?39)中所產生的第三個作用就是空間知覺(圖1?40、圖1?41)。這是在縱深、幅闊、高度三個維度上的知覺,是一種對人的空間定位具有決定意義的最高層次的視覺功能。空間知覺包括對物體的立體知覺、對物體間位置及關系的認知。

圖1?39 空間光流示意圖

圖1?40 空間知覺的平行透視示意圖

圖1?41 空間知覺的成角透視示意圖
三、雙眼視覺功能
在眼?視光學領域中,對雙眼視覺功能的研究是以雙眼對視標的綜合分辨能力為研究對象的。因此,眼?視光學中對雙眼視覺功能的檢測是針對雙眼視覺功能的構成層次進行的。對物體間的關系及定位,以及視點高程改變對視知覺像的影響等方面,尚未有相應的檢測方法可供使用。雙眼視覺功能是由三種基本功能構成的,這三種功能就是雙眼的同視、融合與知覺。
(一)雙眼視覺功能建立的知覺條件
從嚴格意義上講,雙眼的視覺功能應當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單眼所具有的功能,因為單眼的視覺功能在雙眼視覺中不但沒有被取消,而且還得到了加強。第二部分則是由雙眼同視后新產生的視覺功能。這種新視覺功能的產生至少需要以下4個條件。
1.雙眼視力相等或相近
雙眼的視力狀況是新視覺功能能否建立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可以滿足這一條件的具體指標有兩個。
(1)雙眼的視力應滿足≥0.4的條件。不能滿足這一條件,雙眼視覺功能就難以建立。因此,1.5歲以前的兒童不可能具備建立完善立體視功能的條件。
(2)兩眼的屈光矯正鏡度差應≤2.50D。從屈光矯正鏡度方面進行考察,一般認為,兩眼的屈光矯正鏡度差>2.50D時雙眼的視像就不會融合,而是形成雙眼的同心性復視。但這里必須說明,在驗光中不能拘泥于“≤2.50D”這個條件,要注意以下兩個情況。
① ≤2.50D只是個理論參考數據。假如能在青少年時期接受良好屈光矯正的話,能建立起立體視覺的參差值會大于這一數值。
② 即便不能實現良好的雙眼視覺,也要力爭達到一只眼輔助另一只的目的。這樣就可以使被測者獲得一定的低檔次的雙眼視覺,總比一點沒有強。
2.雙眼同時注視一個目標
新視覺功能建立的第二個基本條件就是雙眼能夠同時注視一個目標。當兩眼的視線通過眼的運動匯聚到注視目標時,就可以實現建立新視覺功能的目標。否則,兩只眼就會各自注視各自的目標方向而導致復視,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新的雙眼視覺功能。雙眼眼外肌的協調運動是保證雙眼同時注視同一個目標的基本保證。
從發育角度進行考察,與雙眼視覺功能發育相關的年(月)齡是:兒童最早出現雙眼固視的時間為出生后2~3個月;雙眼達到共同運動融合的穩定狀態大約要到1歲左右;4歲兒童的視力基本達到或接近成人水平;6~7歲兒童的調節與集合功能已經達到穩定的狀態。這就說明雙眼視覺功能發育的關鍵時期應當是:出生后2個月~7歲,而最關鍵的時期應當是1~4歲。筆者認為,小學入學前后是對雙眼視覺功能進行考察的最值得重視的時期。
3.雙眼具有正常的視網膜對應點
雙眼視覺功能建立的第三個基本條件就是雙眼需要具有正常的視網膜對應點。兩眼具有共同視覺方向的視網膜點就是視網膜對應點。視網膜上解剖位置相同的對應點只有一對:兩眼的黃斑部(圖1?42中的F1與F2)。除此之外,所有的對應點都是生理學概念上的對應點。視網膜的對應關系有三種。

圖1?42 雙眼視網膜對應點示意圖
(1)第一種視網膜對應關系:一種正常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是指除黃斑部對應點外,在視網膜其他部位也必然存在著一一對應的具有共同視覺方向的對應點。這種以黃斑部對應為標志的對應關系就叫做第一種視網膜對應關系。
(2)第二種視網膜對應關系:又稱為異常視網膜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是指在兩眼注視時,物體的像不能同時落在雙眼的黃斑上,而是落在一只眼的黃斑部,落在另一只眼偏離黃斑之外的旁中心凹區。這種對應關系發生在具有異常眼位的被測者中。保持正常固視方向的眼就是物像恰好落在黃斑部的眼;注視方向存在偏差的眼的物像就會落在旁中心凹區,這只注視方向存在偏差的眼常常會伴有眼球震顫現象。
(3)第三種視網膜對應關系:又稱為術后異常視網膜對應關系。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斜視已經建立起正常視網膜對應關系者中,手術之后眼位被矯正,使之成為異常視網膜對應,此種被測者大多會出現矛盾性復視。
4.融合功能正常
從融合過程分析,雙眼的融合就是一個消除雙眼視像差異、實現雙眼單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由以下兩個方面構成的。
(1)感覺性融像過程:將雙眼感覺的視像融合為一個單一視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被注視的目標對于被測者來說,距離與位置均應當是固定的。這種功能可以用沃茨試驗、立體視覺檢測等方法進行檢測。
(2)運動性融像過程:當被注視的視標發生距離、位置的改變時,左、右眼視像傳入視神經中樞,因無法融合為單一視像,視覺中樞就會發出對眼外肌進行調節的指令,通過眼球相應的運動,使雙眼視網膜重新達到視像可以融合的狀態。這種再一次達到雙眼融像的過程就叫做運動性融像過程。
以上兩種融像過程,感覺性融像過程是融像的生理基礎,運動性融像過程是保持融像處于持續穩定狀態的機能保證。這兩種過程在融合過程中都是在瞬間完成的。
5.雙眼重疊視野足夠大
雙眼視野足夠大,才可以使注視目標隨時落在雙眼的視野范圍內。視野重疊是保證視神經中樞將兩眼視像融合的基本條件。
(二)雙眼視覺功能建立的眼動條件
雙眼視覺功能的建立不但需要滿足知覺條件,還需要眼動的條件予以保證。眼動就是眼的運動。在注視目標時,之所以能令注視目標始終成像在視中心凹上,就是因為眼能夠通過不斷的非自主性運動將眼球調整到合適的位置,眼位的這種動態變化就可以保證注視目標始終處于雙眼視網膜的視中心凹上。眼的運動分類有以下幾種。
1.運動的啟動形式
根據眼運動的啟動形式可以將眼的運動分為兩種。由主觀意識支配而產生的眼的運動叫做自主性運動,這種運動大多表現為對眼,這種眼的運動與注視目標無關。另一種就是具有注視目標的眼的運動,這種運動都是非自主性運動,是需要中樞神經的參與才能完成的。
2.運動方向
根據眼球運動的方向,可以將眼的運動分成水平運動(圖1?43a、b)、垂直運動(圖1?43c、d)、斜向運動(圖1?43e、f、g、h)。根據眼球所在的位置還可以作出眼位的判斷,圖1?43中間眼球所顯示的位置就是第一眼位,又叫做原在注視眼位、解剖眼位、原在眼位。圖1?43a、b、c、d所在的眼位叫做第二眼位,又叫副在眼位、次注視眼位。圖1?43e、f、g、h所在的眼位叫做第三眼位,又叫做斜眼位。

圖1?43 眼球運動示意圖(右眼)
3.單眼與雙眼
眼的運動還可以分為單眼運動和雙眼運動。這種分類只是一種從考察眼動形式出發進行的分類。應當說,在具有雙眼視覺的被測者中單只眼的獨立運動是沒有的。即便說到單眼運動,也必然是針對雙眼運動比較意義上的單眼運動。
(1)單眼運動:又可以分為兩類。
① 眼的前后軸偏轉包括眼球內轉(圖1?43b)、眼球外轉(圖1?43a)、眼球上轉(圖1?43c)、眼球下轉(圖1?43d)。
② 眼的前后軸不偏轉包括眼球內旋和眼球外旋(圖1?44)。

圖1?44 眼的內旋與外旋運動
(2)雙眼運動:又可以分為同向運動和異向運動兩種。在驗光中對雙眼異向運動的關注度要更高一些。
① 雙眼的同向運動如圖1?45所示,共包括8個方位。對這種眼的同向運動進行檢測的目的是要檢測雙眼在向各個方向運動時的協調性。

圖1?45 眼的同向運動
② 雙眼的異向運動主要是指雙眼的輻輳和散開(圖1?46)。在屈光矯正中人們更習慣將雙眼的輻輳稱為集合。集合功能是眼?視光學必須要檢測的內容。

圖1?46 雙眼輻輳與散開示意圖
眼的運動與雙眼視覺具有極其密切的關聯作用,而眼的運動又經常是一種復合性的運動。例如在看書時眼睛既要內轉,還得下轉,且會伴有一定程度的外旋。因此,驗光中不對雙眼運動進行考察的話,有時就會造成眼鏡戴用后的不舒適,凡出現這種癥狀都或多或少涉及雙眼視覺的問題。正常眼的運動功能是實現雙眼視覺必須要具備的運動條件。當被測者不具備正常眼的運動功能時,或這種功能被破壞時,雙眼視覺就可能喪失,而造成復視、視覺疲勞、矯正困難等癥狀則是必然的。
(三)雙眼視覺
雙眼視覺是在一定的知覺條件和眼球運動基礎上,經大腦視神經中樞的整合而建立起的最高形式的視覺功能。一般認為雙眼視覺有三個層次:雙眼同視、雙眼融合、立體視覺。但從人的視覺所知覺到的像來看,觀察到的知覺像可以提供以下三個方面的信息。
1.客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
雙眼視覺可以對客體的位置與主體間的方位、距離進行判斷。例如當人們正對圖1?47的情景時,就會作出如下判定。

圖1?47 雙眼視覺像的說明示意圖
(1)簡單的距離判定:圓柱體A距主體的距離最近,其次為圓柱體B和圓柱體D,而圓柱體C距離主體最遠。
(2)相對主體的位置判定:還可以對客體與主體的相對位置進行判定。在圖1?47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判定:圓柱體A與圓柱體B位于我們所站位置的稍左側;圓柱體D在我們所站位置的正前方。對圓柱體C,也可以作出位置偏左的判斷,但其偏左的視覺傾向性遠小于圓柱體A、圓柱體B。
2.客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
通過圖1?47,還能夠作出對四個圓柱體之間位置與距離比較關系的判斷:圓柱體B、C、D均位于圓柱體A的前方,B、C在正前方,而D則位于圓柱體A的右前方。
一名具有雙眼視知覺能力的被測者,通過這一幅圖,對四個圓柱體相互間的距離作出比較性的距離判斷應當是毫無問題的。
3.主體與客體群之間的關系
假定主體位于圖1?47E的位置,主體與四個圓柱體、走廊及兩扇門進行相互之間位置的判定以及相互距離間的距離比較判定,則是人們在現實中將主體融入客觀環境中需要做出人在客體中空間關系的一個簡化與微縮的情景。很顯然,這里所表現出來的視知覺過程,是主體融入客體群后,也將自己作為客體不可分割的一個客體的信息采集、神經中樞綜合判定,直至形成對含有主體的客體群比較全方位視知覺的神經生理過程。
以上所敘述的客體與主體、客體與客體和主體與客體群這三個關系,是三個雙眼視覺在視知覺像上應當把握的可以考察的內容。這三個關系和立體視覺的三個生理階段(雙眼同視、雙眼視像融合和立體視覺)分別是雙眼視覺知覺畫面和生理機能兩個方面的構成元素。
在本章中,介紹了屈光學、眼的屈光與屈光不正、眼的調節與集合、眼的視覺功能四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并著重介紹了青少年在視覺功能發育方面的相關問題。在敘述這些內容時,筆者始終以被測者所看到的現實物像為出發點,采用了具有現實性的描述方法來陳述眼?視光學的基本原理。在本章結束之際來講這一問題的目的,就在于提醒廣大的驗光師:青少年在眼?視光學方面是有其自身特點的,而且這些特點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的。不認識這些變化的特點及規律,即便有再好的驗光技術,也不一定能取得滿意的屈光矯正效果,可能有時還會產生殺雞取卵、療聾致啞的不良現象。每一名驗光師在為青少年驗光時都應當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立足現實,著眼于被測視覺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