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車去旅行:自駕游完全攻略
- 夏星編著
- 4682字
- 2021-12-24 17:30:24
2.4 駕駛基礎—獲得安全的前提
對于這個題目,有人可能不屑一顧。但據我觀察,沒能很好遵守最基本的駕駛要領的人,并不罕見。有人在選車時非常注重安全。事實上,安全,不僅在于車輛,更在于駕駛。
開闊視野—將駕駛席盡量升高,讓整個頭部,高出方向盤
如果您注意觀察,不難發現,有些身材并不高的人,也經常把座椅調到最低,導致雙眼所處位置,僅僅略高于方向盤。從外面看過去,猶如無人駕駛。
絕大多數汽車的駕駛席,高低都是可調的。一味把座椅降到最低,導致駕駛視野不夠開闊,對安全顯然是不利的。
駕駛視野與安全行車,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駕駛中,除了前面,還應該隨時觀察自己的左、右、后,座椅調得太低,就會影響視野。比如,一位身高1.65米的駕駛者,坐在轎車、MPV、SUV當中,由于座椅高低的不同,視野差異會很大(表2-15)。
表2-15 轎車、MPV、SUV視野對比 單位:毫米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對于身材較矮的人來說,座椅調到最低位置,眼睛僅僅高過方向盤30~50毫米,視野實在太狹窄,很難在第一時間敏銳地觀察到前后左右的情況。
如果身高在1.75米左右,根據上述測試,視線會高出方向盤80~110毫米,視野稍微好一些,但完全可以做到更好—把座椅調到最高點。因為,即使升到最高,頭部距離車頂仍有50~100毫米。也就是說,對于轎車來說,駕駛席升到最高,頭部也還有三指寬的富裕空間,至于MPV(途安)以及SUV(昂科威),頭部富裕空間就更多了。
有人擔心,座椅升得太高,頭頂距車頂太近,會不會不安全?我認為這種擔憂沒必要。開車首先得系安全帶,人員與座位連為一體,遇到坑洼,有些顛簸,人與座位同步上下,碰頭的可能性不大。至于特別劇烈的顛簸,恐怕只有越野時才會遇到,且車速都會比較低。
安全駕駛的基礎之一是觀察,早一兩秒發現危險,也許就能化險為夷。不止一位歷經車禍的人,都將責任歸結于事發突然。其實,仔細且全方位地觀察,往往就能消除相當一部分“突然”。觀察必須有良好的視野。為了安全,還是盡可能把座椅升高一些吧。我認為,對于多數車型來說,身高在1.7米左右的人,都應該把座椅升得比較高或升至最高點。

將座椅調整到一個合適的高度,以整個頭部高出方向盤為宜
前后調節—雙臂伸直,以手腕剛好搭在方向盤上緣為準
有人喜歡把座椅盡量往前移,身體與方向盤太近,給旁人的感覺是抱著方向盤開車。其實,這種做法很不安全。身體距方向盤太近,手臂的活動空間就會受限,打輪動作受阻。
有人走向另一個極端。喜歡把座椅盡量往后,以寬松的姿態駕車。而身體距方向盤太遠,會影響打輪速度與幅度,從而降低操控的敏捷性。此外,踩剎車的動作也會受到影響。
駕駛者距方向盤最合理的距離,是雙臂往前伸直,以手腕剛好搭在方向盤上緣為準。這個距離,不僅有利于靈活地掌握方向盤,同時有助于踩油門與踩剎車。

雙臂往前伸直,手腕剛好搭在方向盤上緣
雙手握方向盤—左右手分別握在3點鐘與9點鐘的位置上
雙手握方向盤,是安全駕駛最基本的要領。只有這樣,才能讓施加在方向盤上的力量最均衡,無論往左還是往右打輪,都能很好地控制汽車。尤其是遇到突發事件時,比如前輪爆胎,采取這樣的駕駛方式,能盡最大可能避免汽車失控。

左右手分別握在3點鐘與9點鐘的位置上
全神貫注—一心無法二用,稍一走神,沒準兒就會釀成大禍
駕駛時必須全神貫注,絕不能走神兒。比如看手機、點煙、聊天,哪怕只耽誤了1秒,也會影響到駕駛安全。假設時速只有60公里,1秒就能行駛16.67米。如果走神了1秒,采取措施的距離就縮短16.67米。成功避開與不幸相撞,也許就在這16.67米。
正當我寫到這一段時,看到一則新聞報道:一位駕駛者在行駛過程中,居然低頭撿拾掉在地板上的東西。等到撿完東西再抬頭,發現車輛已經跑偏,沖著路旁的行人沖了過去。結果是,無辜的行人不幸遇難,駕駛者賠款+入獄。
眼觀六路—駕駛時,必須隨時全方位觀察
在駕駛過程中,不能只看前方。要利用車上的三個后視鏡,隨時掌握左、右及車后的狀況。只有時時保持對周圍的交通狀況了如指掌,才能確保真正的安全駕駛。有人特別擔心突然竄出自行車或行人。事實上,除了個別情況,多數交通意外都是有先兆的,就看您能不能及早發現了。
后視鏡的角度
有文章介紹,后視鏡的調整,應該是本車車體占四分之一。我認為,如果這樣做,后視鏡里的視野就會被壓縮,不如把鏡片盡量往外調,讓車體僅僅位于鏡片的邊緣。因為,通過后視鏡需要了解的,主要是身后的情況,視野越大越好。

后視鏡視野越大越好
后視鏡里的盲區
任何后視鏡都會有盲區。為了避免盲區導致事故。建議往左變更車道時,身體略微前傾,如果后視鏡盲區里有車輛,通過這個方法就能觀察到。

把身體略微前傾,就能發現,實際有輛車
A柱往往會阻礙視線
左轉彎時,A柱往往會阻礙視線,最好在即將左轉時,通過左側車窗觀察自己的左側及左前方。
右轉彎的觀察
右轉彎時,一是看車外后視鏡,二是看車內后視鏡,兩者均未觀察到后方有車駛近,才能打輪右轉。如遇情況復雜路段,甚至應該轉身回頭觀察,才更周全(有些國家將這一條列入必須事項)。
深色太陽膜對安全不利
有人怕曬,左右車窗均貼有太陽膜,如果是深色膜,每遇外界光線較暗時,觀察視線受阻,于安全不利,此時,最好降下車窗。畢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深色膜讓觀察視線受阻時,最好降下車窗
變道別害人—變更車道前,必須先開轉向燈
任何一輛車側后方45°左右,都會有盲區。不開轉向燈就貿然打輪變更車道,顯然是不安全的。為了自己的安全,也為了別傷害他人,變更車道前,至少兩次觀察后視鏡,同時開啟轉向燈,閃三下之后,再緩慢打輪。
越來越多的汽車,將轉向燈設計成撥一下操作桿,自動閃三下,就是這個道理。
切勿疲勞駕駛—注意力下降往往是禍端的誘因
每個人的精力不一樣,能夠持續駕駛的時間各不相同,究竟何時會疲勞,很難一概而論。只能依靠自我感覺。當感到有些疲乏,就應盡快停車休息。因為,人在疲勞狀態下,注意力和反應速度都會下降,如果恰遇意外,沒準兒就會發生事故。
絕不能猛打方向盤—遇緊急情況,應該踩死剎車,而不是猛打方向盤
前車急剎車、前方突然出現人或物體,有人便不假思索地猛打方向盤,試圖躲避。而這樣做的后果,很可能是失控。
每當遇到前方有突發狀況,首先必須踩剎車。如果事態緊急,就用全身最大力量踩。所謂最大力量,第一是將右腿伸直,第二是上半身微微抬起往前壓,從而使右腿有更大的力量。即使您的車時速高達100公里,急剎到靜止狀態,僅僅需要40米左右的距離即可,這個過程耗時極短。
踩死剎車之后,如果需要,觀察一下后視鏡,確認相鄰車道無車,且自己的車速已經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打輪躲避。
緊急狀態下打輪技巧—“推”比較安全
車速較高時如果必須打輪,請切記要“推”,而不要“拽”。比如,高車速狀態下往左變更車道,應該用右手“推”方向盤,而不要用左手“拽”方向盤。右手“推”方向盤之后,左手跟著往回“推”,讓前輪回正。因為,“推”的力量較小,不容易導致汽車失控。“拽”的力量較大,掌控不好,很容易導致打輪過量,汽車因此失控。
方向有延遲—打輪與回輪的技巧
上段內容中談到,在車速較高的狀態下,要用“推”輪的動作,一只手“推”輪之后,另一只手跟著往回“推”。也就是說,“推”輪必須是連續的。請記住,打輪動作與汽車實際反應之間,存在時間差。打輪必須有個提前量。就拿轉彎來說,如果轉彎已經完畢,車頭已經對準新的行駛方向,您才開始回輪,那就晚了。還得左右修正,才能讓車保持正確方向。
事實上,無論高速還是低速,哪怕是停車場內比走路還慢的蠕動,只要是轉彎,回輪都應該有個提前量,才能讓行車軌跡漂亮、順暢。
眼看去路—過彎駕駛要領
不僅回輪需要掌握恰到好處的提前量,目光也是如此。每當快速過彎,尤其是狹窄路況中的彎道,您的眼睛應該注視著即將要前往的那條彎道,而不是眼前的直道。當然,前提是已經確保有足夠安全的空間。
駕車時如果只看眼前,不懂得讓目光有個提前量,一方面不安全,另一方面行車軌跡僵硬,影響車速。

轉彎前先開轉向燈,再看后視鏡,安全后才能轉彎。轉彎時,首先觀察前方路況,然后將目光投向即將前往的地方
學會看后視鏡—判斷與后車的距離
后車處于車內后視鏡的不同位置,說明了它與您的遠近。
后車位于車內后視鏡中間位置,表示它距離您比較遠。只要前、后車的速度大體一致,前車沒減速,變更車道很安全。在高速公路上,如果車速較快,變更車道時,應該首先確保后車位于您的車內后視鏡中間位置。

高速路上變更車道時,應確保后車位于車內后視鏡中間位置
后車位于車內后視鏡的邊緣,此時它與您的距離有所縮短,大概在10米左右,約為兩個車身長度。在普通公路上行駛時,只要沒減速,這個距離可以安全地變更車道。

在普通路上行駛,只要沒減速,后車位于車內后視鏡邊緣,可以保證安全變更車道
后車在車內后視鏡里只有一部分車身,說明它距離您非常近,大概只有一兩米的間距。如此短的距離,通常只有在市區擁堵道路上,前、后車的速度都比較慢,才能安全地變更車道。在普通公路及高速公路上,這么短的距離最好不要貿然打輪變道。

后車在車內后視鏡里只有一部分車身,變更車道不安全,除非是擁堵路段
任何汽車的后視鏡都有盲區。變更車道前,應多觀察幾次。如果只是草草看一眼,就立刻打輪變道,運氣不好的話,沒準兒就會出事故。

當前、后車處于某一角度時,前車后視鏡里,根本看不見后車
超車后何時往回打輪—看被超車輛前輪
超車后,駛回原車道,應以不影響被超車輛正常行駛為準。最安全的做法是,超車后,右側外后視鏡中可以看見被超車輛的兩個前輪,才能打輪駛回原車道。

超車后,外后視鏡中能夠看到被超車輛的兩個前輪,才能往回變更車道
如果剛剛超完車,才看見被超車輛的一個前輪,就打輪變更車道,雖然由于車速快,多數情況下不會剮蹭,但也是很不安全的舉動。

超車后,外后視鏡中只能看到被超車輛的一個前輪,變更車道不安全
如果在高速公路上,應等到被超車輛出現在車內后視鏡中間位置,再往回變更車道,才是最安全的。
轉向不足—抬起油門
汽車失控最常見的兩種情況:第一是轉向不足;第二是轉向過度。
轉向不足:特指汽車沒能沿路過彎,而是依舊往前沖,有沖出路面的趨勢。出現轉向不足的原因,通常是進入彎道的速度太快。相對來說,前驅車更容易出現轉向不足。糾正轉向不足很容易,只要抬起油門,讓車速下降,很快就能奪回控制權,重新掌控車輛。

轉向不足與轉向過渡
如何避免轉向不足?
當直道即將結束時,減速,讓車以適宜的速度入彎,就不會出現轉向不足。如果入彎前沒減速,進入彎道后意識到車速太快,才慌忙踩剎車的話,結果往往會很糟,甚至有可能失控。當然,每種車能以多大的速度過彎,無法一概而論。它取決于車身重心、輪胎等諸多因素。假設其他因素一致,轎車過彎速度往往大于SUV,因為后者重心高。
如果想快速過彎,操作方法是入彎前減速,彎中加速。尤其是手動擋前驅車,入彎后,大概在彎道中心,降至2擋,大腳給油,車子能以很漂亮的姿態,急速過彎。
轉向過度—打反輪、抬油門
或濕滑路面、或打輪過猛,就有可能出現轉向過度,也就是俗稱的甩尾。相對來說,后驅車比較容易出現轉向過度。
在路上,轉向過度往往意味著要出事兒。此時,立刻打反輪—車頭往左,您就往右打輪,同時抬油門,讓車速下降。如果速度不高,打一次反輪就夠了。如果速度高,第一次打反輪之后,車尾會甩向另一側,此時您也要隨之第二次打反輪。“搶”幾把輪之后,就能將車控制住。
整個過程,充其量是幾秒的事兒,務必記住:速度大時,先別踩剎車;打輪幅度取決于車身漂移幅度;搶輪時要干脆利索,打輪動作慢,就會“搶”不過來,甚至起反作用。
打反輪是個技術活兒,首先需要沉穩的心態,其次是良好的車感與嫻熟的技術。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進行一些訓練,遇到意外才不會驚慌失措。